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它拥有开放的电脑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学生面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起点差异很大,课堂里经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让他们从繁重的日常学习中得以充分放松的课,他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希望教师占用他们自由的时间。
这一切让课堂管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仍滞留在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课堂秩序的控制和维护靠教师的权威;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能够控制的课堂以及学生听从指挥的课堂。
这种“目中无人、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长远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管理理念滞后,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去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强化消极的方面,淡化积极的动机与态度。其实,教师如果换一个视角,用激励和引导代替控制,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和自尊感,学生就会朝着追求优异表现的方向不断进步,结果自然就会截然不同。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合作参与型课堂
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从理论上讲,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应该共同分享课堂管理的权力。然而,在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听从教师的调度和安排。因此,教师应摈弃独裁专制的作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决策的制定、课堂规则的拟定以及课堂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选择中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参与的课堂。
以信息技术课堂规则的拟定为例,教师一般会在学年初,花一定时间来制定它们。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堂规约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如上机座位的安排、机器使用的程序和规则、保持机房整洁原则、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序和规则、课堂任务完成程序、上网和游戏规范等等。制定课堂常规时,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才会自觉遵守规则并乐于承担责任,规则也才能得以顺利执行。我在制定机房管理常规时,先拟定一份蓝本,然后通过Wiki发布,让学生们协助修订。学生在修订的过程中会渐渐地在班级范围内对机房管理达成共识,这是教师单方面制定常规所无法比拟的。
我还尝试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中来。我校目前还未实行“走班制”,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于是,每个学期初,我都让学生通过“电子投票”的形式选出最迫切想学的课程。我会根据投票结果选教那些能满足学生要求的内容。同样,学生还可以选择教与学的方式。课堂管理服务于教学,又并非其附庸,它同样具有教育价值。因此,课堂管理过程本身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管理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自主思考与判断能力得以发展,自我意识、责任意识等得以增强,这些都是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不可或缺的。
二、打造优质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源于好的教学。当代许多课堂管理研究者都高度强调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良好行为之间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格拉瑟主张,纪律好坏取决于能否满足学生对归属、自由、乐趣和权力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说,要有好的纪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美国著名课堂研究专家库宁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我们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准备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并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讨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活动,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和探索中,使学生的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在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们会兴趣盎然地学习,师生气氛融洽,各种问题行为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试想,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教学逻辑思维混乱、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如何产生共鸣、注意力如何集中呢?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用心去捍卫自己学科的尊严。在教学情感上,要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充满信任、充满关爱;在教学行为上,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规范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用高超的教学技艺去感染学生,用幽默艺术的教学语言去吸引学生,从而营造生动、活泼、有序、高效和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三、促进课堂的持续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来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教师不应机械地按预先准备的思路进行教学,而要根据课堂中实时的变化,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应学生而教,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在教学生三维动画制作的时候,我计划教学生6种基础动画的制作方法。在课堂制作环节,巡视指导中的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学生在尝试用人物骨骼biped制作足球射门的动画。他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高难度射门动作,通过动画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这并不在我预设的范围之内,但是学生创造的这个“火花”很有价值,我腾出1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他担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展示他的高超射门动画,并讲解biped动画的制作方法,掀起全班的学习热潮。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资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碰撞学生的新智慧,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进发出来,让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乐趣。关于这一点,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灵活管理空白时间
课堂管理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尤其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时少、时隔长的现状让每节课都变得异常珍贵。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一堂信息技术课对全体学生来说,所分配的学习时间和教学时间都是统一的。大家都在同一课堂接受相同的内容,在同一个进度上做着同样的事情,课堂中似乎没有空白时间。实际上,时间空白无处不在。比如有的 学生早早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处于等待的状态。对于如何管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这些空白时段,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减少学习任务,增加投入时间;另一种是增加学习任务,减少投入时间。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谈到的“留白”与“补白”。“留白”是为了让课堂留有余地,不至于内容爆满又有益于学生群体需要,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梯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相对充裕的空白时间。而“补白”是指为了让课堂内容饱满,不至于内容偏激又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度的学习任务。
如何灵活运用这两个看似相对的策略呢?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师生都专注于教学情境和新知的学习,空白时间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任务的出现,由于个体差异,课堂中空白时间也随之增多。此时,可以运用“留白”策略对空白时间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学习任务中呈现不同梯度的任务,如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信息量大、高难度和高复杂度的“挑战任务”,能力弱的学生完成容易上手的“基础任务”,其余学生完成中等强度的“进阶任务”。当教师运用“留白”策略时,班级也会出现另一种空白时间,即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的等待时间。此时,可以运用“补白”策略,即教师可以用增加额外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选做任务后,有自己需要完成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使命感。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追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让他们自己思考即将呈现的任务,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一些猜想,或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规划、检测自己的任务,等等。“留白”与“补白”策略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非零起点”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潜在管理难题,使课堂充满生气。
五、塑造积极的课堂行为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和维持课堂纪律,然而,教师的提醒、纠正无意中会强化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塑造,引导学生正向、持久地发展。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发挥“技术”效应
信息技术课堂特殊的物理环境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也蕴含着高效管理的契机,这是普通课堂所无法比拟的。技术平台的运用,有利于维持课堂的连贯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使学生始终处在高质量的学习状态中。我选择了Moodle作为我的在线教学平台。Moodle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学习管理和网站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资源建设和网上测评,如在线讨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Wiki写作、互动评价、投票、程序教学、数据库应用、项目式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逐步构建自己的成长记录系统,培养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教师也能从繁琐的整理、统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教学质量。Moodle平台新颖的资源呈现方式和以自主协作学习为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始终处于高质量的学习状态,即便是教师长期不开放互联网,学生也丝毫没有怨言,乐此不彼地探索学习内容,参与热情极其高涨。学生无暇顾及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问题行为自然也就没有了滋长的空间。课堂在这种“无形”的管理中,更为规范、有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网上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从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提高教学有效性。
2.引入“积分”机制
游戏和QQ聊天工具有非常诱人的积分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热情。我将“积分”机制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与课程的评价体系挂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积分”针对的是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中的具体行为,如回答课堂提问、作业(作品)评价、学习反思、课堂演示、考勤、卫生、机器使用情况等。用分数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加以量化评估,能够强化课堂常规中的良好行为,保证课堂管理的有序进行。“积分”机制的制定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在新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都被赋予一定的初始积分。当学生履行并高质量完成规定时,予以加分;违反或未履行规定时,要被扣除相应的行为积分;对那些行为表现特别优秀或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奖励一定积分。“积分”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学期初的执行和结果公示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最好在开学的头一个月内每节课做一次评估,并在全班公示积分情况,之后每两周进行一次公示,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部分行为规则做出修改。我依据“积分”机制开发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登录系统查阅自己的积分明细,还可以查看全班的积分榜。这些积极因素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参照,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应当改变或保持的行为方式以及该行为方式带来的结果,有助于学生实现发自内心的自制。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课堂管理主体中,教师是主导因素。因此,遇到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摈弃陈旧的管理方式,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起点差异很大,课堂里经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让他们从繁重的日常学习中得以充分放松的课,他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希望教师占用他们自由的时间。
这一切让课堂管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仍滞留在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课堂秩序的控制和维护靠教师的权威;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能够控制的课堂以及学生听从指挥的课堂。
这种“目中无人、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长远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管理理念滞后,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去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强化消极的方面,淡化积极的动机与态度。其实,教师如果换一个视角,用激励和引导代替控制,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和自尊感,学生就会朝着追求优异表现的方向不断进步,结果自然就会截然不同。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合作参与型课堂
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从理论上讲,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应该共同分享课堂管理的权力。然而,在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听从教师的调度和安排。因此,教师应摈弃独裁专制的作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决策的制定、课堂规则的拟定以及课堂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选择中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参与的课堂。
以信息技术课堂规则的拟定为例,教师一般会在学年初,花一定时间来制定它们。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堂规约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如上机座位的安排、机器使用的程序和规则、保持机房整洁原则、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序和规则、课堂任务完成程序、上网和游戏规范等等。制定课堂常规时,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才会自觉遵守规则并乐于承担责任,规则也才能得以顺利执行。我在制定机房管理常规时,先拟定一份蓝本,然后通过Wiki发布,让学生们协助修订。学生在修订的过程中会渐渐地在班级范围内对机房管理达成共识,这是教师单方面制定常规所无法比拟的。
我还尝试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中来。我校目前还未实行“走班制”,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于是,每个学期初,我都让学生通过“电子投票”的形式选出最迫切想学的课程。我会根据投票结果选教那些能满足学生要求的内容。同样,学生还可以选择教与学的方式。课堂管理服务于教学,又并非其附庸,它同样具有教育价值。因此,课堂管理过程本身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管理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自主思考与判断能力得以发展,自我意识、责任意识等得以增强,这些都是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不可或缺的。
二、打造优质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源于好的教学。当代许多课堂管理研究者都高度强调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良好行为之间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格拉瑟主张,纪律好坏取决于能否满足学生对归属、自由、乐趣和权力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说,要有好的纪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美国著名课堂研究专家库宁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我们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准备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并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讨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活动,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和探索中,使学生的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在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们会兴趣盎然地学习,师生气氛融洽,各种问题行为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试想,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教学逻辑思维混乱、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如何产生共鸣、注意力如何集中呢?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用心去捍卫自己学科的尊严。在教学情感上,要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充满信任、充满关爱;在教学行为上,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规范的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用高超的教学技艺去感染学生,用幽默艺术的教学语言去吸引学生,从而营造生动、活泼、有序、高效和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三、促进课堂的持续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来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教师不应机械地按预先准备的思路进行教学,而要根据课堂中实时的变化,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应学生而教,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在教学生三维动画制作的时候,我计划教学生6种基础动画的制作方法。在课堂制作环节,巡视指导中的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学生在尝试用人物骨骼biped制作足球射门的动画。他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高难度射门动作,通过动画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这并不在我预设的范围之内,但是学生创造的这个“火花”很有价值,我腾出1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他担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展示他的高超射门动画,并讲解biped动画的制作方法,掀起全班的学习热潮。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资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碰撞学生的新智慧,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进发出来,让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乐趣。关于这一点,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灵活管理空白时间
课堂管理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尤其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时少、时隔长的现状让每节课都变得异常珍贵。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一堂信息技术课对全体学生来说,所分配的学习时间和教学时间都是统一的。大家都在同一课堂接受相同的内容,在同一个进度上做着同样的事情,课堂中似乎没有空白时间。实际上,时间空白无处不在。比如有的 学生早早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处于等待的状态。对于如何管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这些空白时段,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减少学习任务,增加投入时间;另一种是增加学习任务,减少投入时间。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谈到的“留白”与“补白”。“留白”是为了让课堂留有余地,不至于内容爆满又有益于学生群体需要,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梯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相对充裕的空白时间。而“补白”是指为了让课堂内容饱满,不至于内容偏激又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度的学习任务。
如何灵活运用这两个看似相对的策略呢?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师生都专注于教学情境和新知的学习,空白时间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任务的出现,由于个体差异,课堂中空白时间也随之增多。此时,可以运用“留白”策略对空白时间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学习任务中呈现不同梯度的任务,如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信息量大、高难度和高复杂度的“挑战任务”,能力弱的学生完成容易上手的“基础任务”,其余学生完成中等强度的“进阶任务”。当教师运用“留白”策略时,班级也会出现另一种空白时间,即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的等待时间。此时,可以运用“补白”策略,即教师可以用增加额外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选做任务后,有自己需要完成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使命感。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追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让他们自己思考即将呈现的任务,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一些猜想,或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规划、检测自己的任务,等等。“留白”与“补白”策略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非零起点”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潜在管理难题,使课堂充满生气。
五、塑造积极的课堂行为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和维持课堂纪律,然而,教师的提醒、纠正无意中会强化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塑造,引导学生正向、持久地发展。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发挥“技术”效应
信息技术课堂特殊的物理环境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也蕴含着高效管理的契机,这是普通课堂所无法比拟的。技术平台的运用,有利于维持课堂的连贯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使学生始终处在高质量的学习状态中。我选择了Moodle作为我的在线教学平台。Moodle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学习管理和网站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资源建设和网上测评,如在线讨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Wiki写作、互动评价、投票、程序教学、数据库应用、项目式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逐步构建自己的成长记录系统,培养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教师也能从繁琐的整理、统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教学质量。Moodle平台新颖的资源呈现方式和以自主协作学习为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始终处于高质量的学习状态,即便是教师长期不开放互联网,学生也丝毫没有怨言,乐此不彼地探索学习内容,参与热情极其高涨。学生无暇顾及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问题行为自然也就没有了滋长的空间。课堂在这种“无形”的管理中,更为规范、有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网上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从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提高教学有效性。
2.引入“积分”机制
游戏和QQ聊天工具有非常诱人的积分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热情。我将“积分”机制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与课程的评价体系挂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积分”针对的是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中的具体行为,如回答课堂提问、作业(作品)评价、学习反思、课堂演示、考勤、卫生、机器使用情况等。用分数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加以量化评估,能够强化课堂常规中的良好行为,保证课堂管理的有序进行。“积分”机制的制定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在新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都被赋予一定的初始积分。当学生履行并高质量完成规定时,予以加分;违反或未履行规定时,要被扣除相应的行为积分;对那些行为表现特别优秀或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奖励一定积分。“积分”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学期初的执行和结果公示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最好在开学的头一个月内每节课做一次评估,并在全班公示积分情况,之后每两周进行一次公示,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部分行为规则做出修改。我依据“积分”机制开发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登录系统查阅自己的积分明细,还可以查看全班的积分榜。这些积极因素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参照,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应当改变或保持的行为方式以及该行为方式带来的结果,有助于学生实现发自内心的自制。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课堂管理主体中,教师是主导因素。因此,遇到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摈弃陈旧的管理方式,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