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一则学生对抗性拒学案例为缩影,总结以内省、观察、沟通為途径找出学生的行为目的,打破旧有不良师生关系,重建新的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方法,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行为目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六个途经实施德育工作。一线教师是将每个德育工作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的执行者,学生则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因此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事半功倍;对抗的师生关系则会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故安其学则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对抗性师生关系中,重建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案例:对抗性“拒学”
学生小浩经常扰乱课堂,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课堂以与老师辩争为主。当老师让全班同学进入到某一个环节时,他会当堂大声说“我不做”“我就不读”拒绝参与。与老师对抗是他的常态,这种对抗不仅是语言上的辩驳,还有学习上的拒绝。总之一句话,“叫他向西,他偏要往东”,他的行为往往与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的道理劝服和温情感化都不起作用。对他来说,通过拒绝学习来挑战老师的权威就像一场游戏。简单的道理教育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寻求其它的教育思路。当被小浩激起的愤怒和教育无力感平静下来时,笔者不禁思考:他真的讨厌学习吗?他的厌学行为出现在各学科吗?他的行为目的又是什么?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将儿童行为归结于四种模式:积极—建设型(在班上力争上游,通过成为班上学习上的佼佼者,从而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的孩子)、积极—破坏型(班级中的小丑、恶霸、粗鲁和目中无人的叛逆者)、消极—建设型(用自己的可爱和撒娇设法得到老师特别关注和青睐的孩子)和消极—破坏型(那些懒惰和顽固的孩子)。而儿童的行为目的也可分为四类:寻求关注、权力、报复和展示自卑。寻求关注是唯一四种行为模式的共同目的,权力或者报复主要是通过积极和消极的破坏型方法来实现。
为了找出小浩的行为目的,笔者与科任教师和他父母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发现他的拒学行为主要集中在语数两科。而通过他的课后作业的上交情况和父母的反馈,他在家时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抗拒和逃避行为。很显然,小浩的厌学行为大部分归结于“我”。那他对抗性厌学行为的目的到底是哪个呢?他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笔者投以关注之后为何没有得到改善?可见寻求关注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对照他的行为已经他的语言“我不……”“我就是要老师难过”,明显对应了“报复”。他要为自己受伤的感情复仇。孩子都是敏感的,在教师一遍遍纠正他的行为时他是否感受到了排斥?此刻,他的拒学行为和教师的纠正教导变成了一个斗争,其中的敌意变得更加强烈了。学生越发觉得被教师排斥、讨厌,教师愈加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教育失败的无力感。
明确了小浩对抗性拒学的目的后,笔者从受伤的感觉入手。原来他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欢,但是课堂上被提问次数比较少,同学们也很少和他玩,他开始怀疑自己不受欢迎,所以他开始用恶作剧和抗拒学习来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然而,随之而来教师的纠正更让他感觉到排斥和不喜欢。他不再只希望得到关注了,伤害教师的感情能让他获得胜利的快感,所以对抗性拒学行为越来越严重。对抗斗争让师生关系恶化,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挖掘了小浩的内心之后,笔者也敞开心扉,让他明白老师还是很关注他,对他行为的纠正和教导更是出于关心,只是不明白他的感受用了错误的方法,然后商量着他不再对抗教师,笔者对他的行为不再是第一时间批评,约法三章把心里话告诉对方。这次会谈之后,小浩偶尔还会在课堂上拒绝学习,想试探教师是否不再指责,而笔者也做到了,一遇到他的课堂厌学行为时不再是第一时间指责他,而是采取其它方式给以他关注或者引导,比如,“这个环节你是不是在家已经练习一遍了?那你可以看看你的同桌是否需要你的帮助?”或者“我相信这个环节你肯定能做得很好,一会向同学和老师展示一下你的成功”。从此之后,小浩的对抗性拒学行为“痊愈了”,我们的关系也融洽起来。
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育的最终结果。拒学只是师生对抗的一个小缩影,一旦师生关系进入到对抗阶段,那么,不管是知识教学还是品德教育都将举步维艰,必须透视学生行为目的,找出旧有关系的症结,重建师生关系。
一、内省
内省自己对学生行为的第一情绪反应。因为当教师被激怒,感到自己的地位、权威受到了挑战,从而冲动反应,双方很容易上升到斗争状态,学生和教师都在为自己受伤的感情复仇,教师的纠正厌学教育不仅没有效果,还是促使学生的厌学行为加重,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对抗师生关系中,很多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简单的纠正行为恰恰满足了他的目的,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掉入陷阱,冷静通过自己的情绪的第一反应找到学生厌学目的的蛛丝马迹。一个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在班里争当班干部以获取教师的关注和一个学生故意做错事引起教师注意都是同一目的,但教师对同一目的不同表现的激发的情感也不一致,内省是重建师生关系第一步。
二、观察
观察学生对纠正行为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纠正行为有什么反应,也取决于他的目的。教师的苦恼往往和学生的目的有关。如果只是寻求关注的学生,当教师把眼光投向他时,给与他足够的关注,他的行为就应该会有所收敛。而出于报复的目的,教师的批评和简单粗暴的说教只会刺激学生更想反抗,只会使形势恶化。教师明智的做法是在试图纠正学生行为时,密切关注他的反应,从而调整教育方法。享受权利的学生,对于班干部职位有着非常大的渴望。拥有班干部身份会让他的学习状态更积极向上;而失去了班干部的光环,则会让他失去动力。
三、沟通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没有情绪化的,只与事实有关。如果沟通里充满了指责和谴责,就会激起对抗,谁也不会认真聆听对方。教师应该是冷静友好的,与他一起找出他行为目的。确认了学生的行为目的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如果是寻求关注,就指导学生获得关注的其它积极做法和方法;出于报复的对抗性拒学则要率先化解双方的负面情绪。注意一点,在成功解决学生的误解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表达对学生感觉和想法的理解和同情。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的助推力。当师生关系变得对抗、恶化时,教师要通过内省、观察和沟通透视学生的行为目的,重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情感成为教育工作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4fdc3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b.html2017,8:17.
[2](美)鲁道夫·德雷克斯.教师挑战[M].甄颖,译.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
[3]刘明伟.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浅析[J].学周刊(教育与管理),2016,7(21).
[4]辛荣岳.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新课程·中学,2010,10(73).
【关键词】行为目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六个途经实施德育工作。一线教师是将每个德育工作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的执行者,学生则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因此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事半功倍;对抗的师生关系则会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故安其学则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对抗性师生关系中,重建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案例:对抗性“拒学”
学生小浩经常扰乱课堂,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课堂以与老师辩争为主。当老师让全班同学进入到某一个环节时,他会当堂大声说“我不做”“我就不读”拒绝参与。与老师对抗是他的常态,这种对抗不仅是语言上的辩驳,还有学习上的拒绝。总之一句话,“叫他向西,他偏要往东”,他的行为往往与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的道理劝服和温情感化都不起作用。对他来说,通过拒绝学习来挑战老师的权威就像一场游戏。简单的道理教育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寻求其它的教育思路。当被小浩激起的愤怒和教育无力感平静下来时,笔者不禁思考:他真的讨厌学习吗?他的厌学行为出现在各学科吗?他的行为目的又是什么?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将儿童行为归结于四种模式:积极—建设型(在班上力争上游,通过成为班上学习上的佼佼者,从而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的孩子)、积极—破坏型(班级中的小丑、恶霸、粗鲁和目中无人的叛逆者)、消极—建设型(用自己的可爱和撒娇设法得到老师特别关注和青睐的孩子)和消极—破坏型(那些懒惰和顽固的孩子)。而儿童的行为目的也可分为四类:寻求关注、权力、报复和展示自卑。寻求关注是唯一四种行为模式的共同目的,权力或者报复主要是通过积极和消极的破坏型方法来实现。
为了找出小浩的行为目的,笔者与科任教师和他父母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发现他的拒学行为主要集中在语数两科。而通过他的课后作业的上交情况和父母的反馈,他在家时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抗拒和逃避行为。很显然,小浩的厌学行为大部分归结于“我”。那他对抗性厌学行为的目的到底是哪个呢?他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笔者投以关注之后为何没有得到改善?可见寻求关注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对照他的行为已经他的语言“我不……”“我就是要老师难过”,明显对应了“报复”。他要为自己受伤的感情复仇。孩子都是敏感的,在教师一遍遍纠正他的行为时他是否感受到了排斥?此刻,他的拒学行为和教师的纠正教导变成了一个斗争,其中的敌意变得更加强烈了。学生越发觉得被教师排斥、讨厌,教师愈加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教育失败的无力感。
明确了小浩对抗性拒学的目的后,笔者从受伤的感觉入手。原来他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欢,但是课堂上被提问次数比较少,同学们也很少和他玩,他开始怀疑自己不受欢迎,所以他开始用恶作剧和抗拒学习来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然而,随之而来教师的纠正更让他感觉到排斥和不喜欢。他不再只希望得到关注了,伤害教师的感情能让他获得胜利的快感,所以对抗性拒学行为越来越严重。对抗斗争让师生关系恶化,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挖掘了小浩的内心之后,笔者也敞开心扉,让他明白老师还是很关注他,对他行为的纠正和教导更是出于关心,只是不明白他的感受用了错误的方法,然后商量着他不再对抗教师,笔者对他的行为不再是第一时间批评,约法三章把心里话告诉对方。这次会谈之后,小浩偶尔还会在课堂上拒绝学习,想试探教师是否不再指责,而笔者也做到了,一遇到他的课堂厌学行为时不再是第一时间指责他,而是采取其它方式给以他关注或者引导,比如,“这个环节你是不是在家已经练习一遍了?那你可以看看你的同桌是否需要你的帮助?”或者“我相信这个环节你肯定能做得很好,一会向同学和老师展示一下你的成功”。从此之后,小浩的对抗性拒学行为“痊愈了”,我们的关系也融洽起来。
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育的最终结果。拒学只是师生对抗的一个小缩影,一旦师生关系进入到对抗阶段,那么,不管是知识教学还是品德教育都将举步维艰,必须透视学生行为目的,找出旧有关系的症结,重建师生关系。
一、内省
内省自己对学生行为的第一情绪反应。因为当教师被激怒,感到自己的地位、权威受到了挑战,从而冲动反应,双方很容易上升到斗争状态,学生和教师都在为自己受伤的感情复仇,教师的纠正厌学教育不仅没有效果,还是促使学生的厌学行为加重,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对抗师生关系中,很多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简单的纠正行为恰恰满足了他的目的,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掉入陷阱,冷静通过自己的情绪的第一反应找到学生厌学目的的蛛丝马迹。一个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在班里争当班干部以获取教师的关注和一个学生故意做错事引起教师注意都是同一目的,但教师对同一目的不同表现的激发的情感也不一致,内省是重建师生关系第一步。
二、观察
观察学生对纠正行为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纠正行为有什么反应,也取决于他的目的。教师的苦恼往往和学生的目的有关。如果只是寻求关注的学生,当教师把眼光投向他时,给与他足够的关注,他的行为就应该会有所收敛。而出于报复的目的,教师的批评和简单粗暴的说教只会刺激学生更想反抗,只会使形势恶化。教师明智的做法是在试图纠正学生行为时,密切关注他的反应,从而调整教育方法。享受权利的学生,对于班干部职位有着非常大的渴望。拥有班干部身份会让他的学习状态更积极向上;而失去了班干部的光环,则会让他失去动力。
三、沟通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没有情绪化的,只与事实有关。如果沟通里充满了指责和谴责,就会激起对抗,谁也不会认真聆听对方。教师应该是冷静友好的,与他一起找出他行为目的。确认了学生的行为目的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如果是寻求关注,就指导学生获得关注的其它积极做法和方法;出于报复的对抗性拒学则要率先化解双方的负面情绪。注意一点,在成功解决学生的误解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表达对学生感觉和想法的理解和同情。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的助推力。当师生关系变得对抗、恶化时,教师要通过内省、观察和沟通透视学生的行为目的,重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情感成为教育工作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4fdc3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b.html2017,8:17.
[2](美)鲁道夫·德雷克斯.教师挑战[M].甄颖,译.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
[3]刘明伟.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浅析[J].学周刊(教育与管理),2016,7(21).
[4]辛荣岳.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新课程·中学,201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