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以那些医家大腕们的获奖年为时间节点,循着银蛇奖之后的成就,细看他们由此展开的医学人生。
1990年,陈竺,37岁,第二届银蛇奖获得者。
1989年,陈竺和妻子陈赛娟双双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来到当年附属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1990年是陈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年。这年,陈竺陈赛娟研究小组在15号、17号染色体上发现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的分子机理,开启了认识和治疗白血病的大门。
2009年,陈竺,56岁,国家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等。
1990年后的陈竺教授,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取得了三次突破性进展;而他对人类基因库的构建及应用的研究成果更是殊惊世界。如今,人们期盼着这位科学家用学者的智慧照亮中国卫生界。
1997年,沈晓明,34岁,第六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6年,在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沈晓明回国,出版了影响巨大的《儿童铅中毒》一书,并成功地组织召开了预防儿童铅中毒国际大会。从此,我国儿童铅中毒及其防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1997年,上海等大城市率先试点推行无铅汽油;1999年国家颁布法令全面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严格制止含铅汽油的生产和使用,同时卫生部与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倡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把孕产妇与新生儿血铅检查列为常规,以防止铅对儿童智能造成损害。2007年,沈晓明研究团队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上海0-6岁儿童血铅超标比例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近90%。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真正造福了后代。
2009年,沈晓明,46岁,上海市副市长。
1997年后的沈晓明教授,在儿童保健学领域成就卓著,共完成国家级和市级研究课题36项,主编专著6本。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新生儿筛选学会主席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等。还曾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委主任等。
1993年,蔡威,34岁,第四届银蛇奖获得者。
这一年,蔡威在当年附属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新华医院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擅长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肠瘘、短肠综合征等手术的蔡威,救治了无数曾被判为“不治之症”的危重患儿。
2009年,蔡威,50岁,现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农工党中央第十四届常委、上海市委第十一届主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3年后的蔡威教授,曾被选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麻省总医院学术交流,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中国第一篇新生儿静脉营养应用论文、第一篇极低体重儿静脉营养应用论文、第一篇新生儿静脉营养的并发症临床报告都是蔡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研究并总结的成果。
1991年,徐建光,29岁,第三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1年,大学毕业仅6年的徐建光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时年29岁的他是当时最年轻的劳模。这一年,他还成为银蛇奖获得者,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银蛇奖获得者。
2009年,徐建光,47岁,上海市卫生局局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1991年后的徐建光教授,作为手外科、显微外科学界的专家,一直潜心研究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完成了众多科研项目。1999年,37岁的他出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4年后出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1991年,曹谊林,37岁,第三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1年,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曹谊林,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整形外科基金会两个资助名额之一,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组织工程学。
2009年,曹谊林,55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主任委员。
1991年后的曹谊林教授一发不可收,创下了“鼠背上长耳朵”的童话般奇迹,轰动国际学术界,随后又相继在大动物身上“再造”并修补某些部位的骨头、血管、角膜、肌腱、皮肤等,均获重大突破。世界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杂志称“鼠背上的耳朵”是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一个里程碑。为此,他获得了国际整形外科学界最高荣誉奖James Barrett Brown奖,这是迄今为止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亚洲人。
2001年,葛均波,39岁,第八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9年,葛均波辞去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一职回国。1990年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论文就出现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被国际学术界称为“葛氏现象”。回国后的葛均波在国内开展了首例“带膜支架移植术”、首例冠状动脉旋磨术等。
2009年,葛均波,47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1年后的葛均波教授所领导的心血管学术平台,如今已成为上海的一大医疗品牌,他们创建的24小时全天候抢救“绿色通道”,每年救助急性心肌梗死近200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7%。他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近1/3被SCI收录。
2001年,孙颖浩,40岁,第八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6年,孙颖浩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进修回国,开始潜心于前列腺癌从临床到基础的系统性研究,他在世界上首创了腔内近距离放疗防治尿道狭窄术后复发等7项新技术,并建立国内首家腔道泌尿外科诊治中心及培训中心。近10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学科整体跨入国家级和上海市的前列。2005年,孙颖浩作为第十届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王林辉的导师,再次登上领奖台,这次他是“园丁奖”得主。
2009年,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副院长兼泌尿外科主任,全军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长,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团理事,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腔内学组组长。2008年还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孙颖浩正忙着筹备即将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国际腔内泌尿外科学术大会。5月13日,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他,本应飞赴美国汇报大会的筹备情况,灾情就是命令,孙颖浩放下一切,坚决请命奔赴灾区。5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副院长孙颖浩率领的抗震救灾医疗突击队空降“孤岛” 茂县,迅速建立了第一个野战手术室,先后完成各类手术180余台次。他还带领队员们开设了茂县第一个“战地门诊”,这位国际知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成了深受茂县人民欢迎的“赤脚医生”。■
1990年,陈竺,37岁,第二届银蛇奖获得者。
1989年,陈竺和妻子陈赛娟双双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来到当年附属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1990年是陈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年。这年,陈竺陈赛娟研究小组在15号、17号染色体上发现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的分子机理,开启了认识和治疗白血病的大门。
2009年,陈竺,56岁,国家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等。
1990年后的陈竺教授,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取得了三次突破性进展;而他对人类基因库的构建及应用的研究成果更是殊惊世界。如今,人们期盼着这位科学家用学者的智慧照亮中国卫生界。
1997年,沈晓明,34岁,第六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6年,在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沈晓明回国,出版了影响巨大的《儿童铅中毒》一书,并成功地组织召开了预防儿童铅中毒国际大会。从此,我国儿童铅中毒及其防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1997年,上海等大城市率先试点推行无铅汽油;1999年国家颁布法令全面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严格制止含铅汽油的生产和使用,同时卫生部与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倡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把孕产妇与新生儿血铅检查列为常规,以防止铅对儿童智能造成损害。2007年,沈晓明研究团队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上海0-6岁儿童血铅超标比例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近90%。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真正造福了后代。
2009年,沈晓明,46岁,上海市副市长。
1997年后的沈晓明教授,在儿童保健学领域成就卓著,共完成国家级和市级研究课题36项,主编专著6本。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新生儿筛选学会主席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等。还曾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委主任等。
1993年,蔡威,34岁,第四届银蛇奖获得者。
这一年,蔡威在当年附属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新华医院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擅长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肠瘘、短肠综合征等手术的蔡威,救治了无数曾被判为“不治之症”的危重患儿。
2009年,蔡威,50岁,现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农工党中央第十四届常委、上海市委第十一届主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3年后的蔡威教授,曾被选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麻省总医院学术交流,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中国第一篇新生儿静脉营养应用论文、第一篇极低体重儿静脉营养应用论文、第一篇新生儿静脉营养的并发症临床报告都是蔡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研究并总结的成果。
1991年,徐建光,29岁,第三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1年,大学毕业仅6年的徐建光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时年29岁的他是当时最年轻的劳模。这一年,他还成为银蛇奖获得者,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银蛇奖获得者。
2009年,徐建光,47岁,上海市卫生局局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1991年后的徐建光教授,作为手外科、显微外科学界的专家,一直潜心研究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完成了众多科研项目。1999年,37岁的他出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4年后出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1991年,曹谊林,37岁,第三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1年,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曹谊林,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整形外科基金会两个资助名额之一,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组织工程学。
2009年,曹谊林,55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主任委员。
1991年后的曹谊林教授一发不可收,创下了“鼠背上长耳朵”的童话般奇迹,轰动国际学术界,随后又相继在大动物身上“再造”并修补某些部位的骨头、血管、角膜、肌腱、皮肤等,均获重大突破。世界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杂志称“鼠背上的耳朵”是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一个里程碑。为此,他获得了国际整形外科学界最高荣誉奖James Barrett Brown奖,这是迄今为止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亚洲人。
2001年,葛均波,39岁,第八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9年,葛均波辞去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一职回国。1990年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论文就出现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被国际学术界称为“葛氏现象”。回国后的葛均波在国内开展了首例“带膜支架移植术”、首例冠状动脉旋磨术等。
2009年,葛均波,47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1年后的葛均波教授所领导的心血管学术平台,如今已成为上海的一大医疗品牌,他们创建的24小时全天候抢救“绿色通道”,每年救助急性心肌梗死近200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7%。他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近1/3被SCI收录。
2001年,孙颖浩,40岁,第八届银蛇奖获得者。
1996年,孙颖浩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进修回国,开始潜心于前列腺癌从临床到基础的系统性研究,他在世界上首创了腔内近距离放疗防治尿道狭窄术后复发等7项新技术,并建立国内首家腔道泌尿外科诊治中心及培训中心。近10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学科整体跨入国家级和上海市的前列。2005年,孙颖浩作为第十届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王林辉的导师,再次登上领奖台,这次他是“园丁奖”得主。
2009年,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副院长兼泌尿外科主任,全军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长,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团理事,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腔内学组组长。2008年还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孙颖浩正忙着筹备即将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国际腔内泌尿外科学术大会。5月13日,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他,本应飞赴美国汇报大会的筹备情况,灾情就是命令,孙颖浩放下一切,坚决请命奔赴灾区。5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副院长孙颖浩率领的抗震救灾医疗突击队空降“孤岛” 茂县,迅速建立了第一个野战手术室,先后完成各类手术180余台次。他还带领队员们开设了茂县第一个“战地门诊”,这位国际知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成了深受茂县人民欢迎的“赤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