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作文,最让学生头疼的,是无材可取、无米下炊;最让教师头疼的,是指导了学生各种积累及运用材料的方法,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其实仅就初中和高中而言,学生所学的课文中就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偶尔也用,但用了之后,效果不佳。原因就值得我们教师思考了。
以下是笔者在自己班上的一次作文训练的片断展示,作文题目为《你就是一个传奇》,要求从课文中选材。片断如下:
片断一: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我们都爱叫他“鲁迅先生”。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传奇。
他年轻的时候遭受过家庭变故,但也因变故有了对人生的体验。他喜欢乡下人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生活,同时也对社会上的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从此,他用平凡的笔写出了不平凡的作品:《故乡》、《阿Q正传》、《祝福》、《社戏》、《纪念刘和珍君》等等,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是中国的传奇,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片断二:你是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传奇人物,你能在“误落尘网”之后,懂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懂得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的乡村生活。你“不为五斗米折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你不愧是个清高的隐士,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
以上,片断一引用了课文中鲁迅的例子,概括了其人生轨迹,来印证其“传奇”;片断二大量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描绘其人生志向,来表明其“传奇”。但最终两篇文章得到的评价都不高。运用课文材料在这里并没有给文章增色,原因何在?
这里,笔者谈的是一个老问题,运用课文素材写作文。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要教会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二是要教会学生把课文素材用好、用巧,这一点大部分学生没能做到。故本文强调对课文素材的“妙用”,即合理、巧妙地使用。希望通过以下分析,能对学生运用课文素材写作方面,有一些指导作用。
这里再看三个优秀片断,和上文片断进行对照。
片断三:不必说闭月羞花的风姿,也不必说真诚专一的痴情,更不必说面对李甲软弱贪财的宽容,单凭怀抱宝箱纵身江心的果断,堪称千古传奇!
一个弱女子,风尘花柳脱困的梦想,良苦用心劝夫的希望,都已破灭。为何?是偶然?还是注定?杜十娘,用生命唱响反抗的呐喊!你的离去,关乎世俗,关乎真情!你就是一个传奇!
片断四:是谁,在霜风凄紧的高处,感叹历史年轮里的国运维艰;又是谁,在森森的祠堂里缅怀先哲的伟业,也悲吟个人命途的多舛。时运不齐的悲伤催使你把满腔的报国情愤笔写在纸间,民生多艰的感叹左右你将拳拳的赤子心疾书在诗行。
诗圣啊,你微风江岸的愁,你岳阳楼上的忧,你咸阳桥旁的愤,牵动着后世多少仁人志士的心,你用你的诗篇成就了一段壮美的传奇!
片断五:那是白如练的长河,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盼望已久的故乡。洗一把脸,你以为身上的世俗污垢已抹掉;受一缕晨光,你以为身上的阴湿潮气已蒸发;奔向草屋,你以为少年时的梦想已再圆。
你登东皋,临清流。登高之时,已将官场浊秽尽甩在脚下;赋诗之后,已将田园风光植于后人心中。这就是你啊,陶渊明,帝乡富贵怎么将你截留,松菊田园才是你走向人生顶峰的阶梯!
这三个片断,和前两个片断对比,其优劣是不言而喻的。以下,我们就通过这几个片断的对比,来总结几点妙用课文素材的原则。
一、巧抒情,须精用修辞而不是重复文本
文字要有情,先得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情从何来,发自内心;如何表达,精用修辞。
片断一议论鲁迅的文字,读来俨然教参上的一篇对作者经历的介绍性文字。叙述性的语句如“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伸张正义,反对强权”,使作者在这评论中“置身事外”,完全在拾人牙慧,文章感情投入不够,动人分量也不足。
片断三评价杜十娘的文字,则有反复的抒情性运用,“杜十娘,用生命唱响反抗的呐喊!你的离去,关乎世俗,关乎真情!”有排比的铺陈和渲染,“不必说闭月羞花的风姿,也不必说真诚专一的痴情,更不必说面对李甲软弱贪财的宽容”。更有设问的力度强化,“为何?是偶然?还是注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杜十娘不屈性格的赞颂。
可见,在引课文素材时,综合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设问、反复等,可增强文章的情感,并使其酣畅化。
二、引诗句,要巧妙化用而不是单纯引用
引用古典诗词是常见的、能有效增加文章文采的写作方法。但大量的不当引用,只会使文章显得累赘,并且有“掉书袋”的炫耀之嫌。
片断二写的是陶渊明,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引用过多,占据了文段的主体篇幅,使文章看起来是复制粘贴前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独创;二是引用呆板,不问是否与自己表达的内容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只为了引用而引用。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你不愧是个清高的隐士”这句话就不通顺,而且文章整体拼凑感严重。
片断四写的对象是杜甫,与片断二相比,不是单纯引用,而是“化用”。所谓“化用”,就是将诗句巧妙化入自己的语言中,字面上不露痕迹,却又能使人在品读中感受到来自原作。这样写出的句子既有原作的风韵,又是自己的新鲜创造。
片断四中多处句子,出自杜甫的诗词,也有来自课文中其他诗人的。如“霜风凄紧的高处”来自《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森森的祠堂里”来自《蜀相》“丞相祠何处寻”;“命途的多舛,时运不齐”来自《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民生多艰”出自《离骚》“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你微风江岸的愁,你岳阳楼上的忧,你咸阳桥旁的愤”分别来自《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登岳阳楼》“今上岳阳楼”和《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
可见,引用诗句时,巧妙化用原文,既能使文章的文字更典雅,又能增加文章的韵味,使文章更耐读、耐品。
三、用想象,要再现场景而不是平淡叙述
引用课文中古人事例来论述观点,先直接叙述该事例,再作议论,是常见的写法。如片断一,即是先叙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他年轻的时候遭受过家庭变故,但也因变故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再对其议论,“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是中国的传奇,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评价显得客观真实;不足是作者和读者都不能有效参与到文字当中,尤其是当所写文字需要强烈情感支撑时。
如果运用想象的手法,把自己当做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用再现场景的写法来写,文字能寄托更更深层的感情,拥有更大的容量。如片断五中的第一段文字,就以抒情的笔调描绘陶渊明归家的情景,完整重现了《归去来兮辞》的前几段。
那是白如练的长河(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盼望已久的故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洗一把脸,你以为身上的世俗污垢已抹掉;受一缕晨光,你以为身上的阴湿潮气已蒸发(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奔向草屋(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你以为少年时的梦想已再圆。
这里的场景再现,既有对原文的化用(括号内文字既是);又有合理的想象,如“洗一把脸”、“奔向草屋”等句子,使读者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陶渊明归家的迫切心情以及对前景的美好向往。
可见,引用事例时,发挥想象,巧妙再现场景,既能给读者强烈的历史感和经历感,又能加深文章的情感内涵。
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熟悉的地方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不一样的心情。实际上,我们可以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上三点,“妙用”课文材料,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写出美丽的风景,成就自己的作文传奇。
以下是笔者在自己班上的一次作文训练的片断展示,作文题目为《你就是一个传奇》,要求从课文中选材。片断如下:
片断一: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我们都爱叫他“鲁迅先生”。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传奇。
他年轻的时候遭受过家庭变故,但也因变故有了对人生的体验。他喜欢乡下人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生活,同时也对社会上的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从此,他用平凡的笔写出了不平凡的作品:《故乡》、《阿Q正传》、《祝福》、《社戏》、《纪念刘和珍君》等等,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是中国的传奇,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片断二:你是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传奇人物,你能在“误落尘网”之后,懂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懂得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的乡村生活。你“不为五斗米折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你不愧是个清高的隐士,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
以上,片断一引用了课文中鲁迅的例子,概括了其人生轨迹,来印证其“传奇”;片断二大量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描绘其人生志向,来表明其“传奇”。但最终两篇文章得到的评价都不高。运用课文材料在这里并没有给文章增色,原因何在?
这里,笔者谈的是一个老问题,运用课文素材写作文。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要教会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二是要教会学生把课文素材用好、用巧,这一点大部分学生没能做到。故本文强调对课文素材的“妙用”,即合理、巧妙地使用。希望通过以下分析,能对学生运用课文素材写作方面,有一些指导作用。
这里再看三个优秀片断,和上文片断进行对照。
片断三:不必说闭月羞花的风姿,也不必说真诚专一的痴情,更不必说面对李甲软弱贪财的宽容,单凭怀抱宝箱纵身江心的果断,堪称千古传奇!
一个弱女子,风尘花柳脱困的梦想,良苦用心劝夫的希望,都已破灭。为何?是偶然?还是注定?杜十娘,用生命唱响反抗的呐喊!你的离去,关乎世俗,关乎真情!你就是一个传奇!
片断四:是谁,在霜风凄紧的高处,感叹历史年轮里的国运维艰;又是谁,在森森的祠堂里缅怀先哲的伟业,也悲吟个人命途的多舛。时运不齐的悲伤催使你把满腔的报国情愤笔写在纸间,民生多艰的感叹左右你将拳拳的赤子心疾书在诗行。
诗圣啊,你微风江岸的愁,你岳阳楼上的忧,你咸阳桥旁的愤,牵动着后世多少仁人志士的心,你用你的诗篇成就了一段壮美的传奇!
片断五:那是白如练的长河,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盼望已久的故乡。洗一把脸,你以为身上的世俗污垢已抹掉;受一缕晨光,你以为身上的阴湿潮气已蒸发;奔向草屋,你以为少年时的梦想已再圆。
你登东皋,临清流。登高之时,已将官场浊秽尽甩在脚下;赋诗之后,已将田园风光植于后人心中。这就是你啊,陶渊明,帝乡富贵怎么将你截留,松菊田园才是你走向人生顶峰的阶梯!
这三个片断,和前两个片断对比,其优劣是不言而喻的。以下,我们就通过这几个片断的对比,来总结几点妙用课文素材的原则。
一、巧抒情,须精用修辞而不是重复文本
文字要有情,先得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情从何来,发自内心;如何表达,精用修辞。
片断一议论鲁迅的文字,读来俨然教参上的一篇对作者经历的介绍性文字。叙述性的语句如“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伸张正义,反对强权”,使作者在这评论中“置身事外”,完全在拾人牙慧,文章感情投入不够,动人分量也不足。
片断三评价杜十娘的文字,则有反复的抒情性运用,“杜十娘,用生命唱响反抗的呐喊!你的离去,关乎世俗,关乎真情!”有排比的铺陈和渲染,“不必说闭月羞花的风姿,也不必说真诚专一的痴情,更不必说面对李甲软弱贪财的宽容”。更有设问的力度强化,“为何?是偶然?还是注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杜十娘不屈性格的赞颂。
可见,在引课文素材时,综合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设问、反复等,可增强文章的情感,并使其酣畅化。
二、引诗句,要巧妙化用而不是单纯引用
引用古典诗词是常见的、能有效增加文章文采的写作方法。但大量的不当引用,只会使文章显得累赘,并且有“掉书袋”的炫耀之嫌。
片断二写的是陶渊明,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引用过多,占据了文段的主体篇幅,使文章看起来是复制粘贴前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独创;二是引用呆板,不问是否与自己表达的内容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只为了引用而引用。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你不愧是个清高的隐士”这句话就不通顺,而且文章整体拼凑感严重。
片断四写的对象是杜甫,与片断二相比,不是单纯引用,而是“化用”。所谓“化用”,就是将诗句巧妙化入自己的语言中,字面上不露痕迹,却又能使人在品读中感受到来自原作。这样写出的句子既有原作的风韵,又是自己的新鲜创造。
片断四中多处句子,出自杜甫的诗词,也有来自课文中其他诗人的。如“霜风凄紧的高处”来自《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森森的祠堂里”来自《蜀相》“丞相祠何处寻”;“命途的多舛,时运不齐”来自《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民生多艰”出自《离骚》“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你微风江岸的愁,你岳阳楼上的忧,你咸阳桥旁的愤”分别来自《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登岳阳楼》“今上岳阳楼”和《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
可见,引用诗句时,巧妙化用原文,既能使文章的文字更典雅,又能增加文章的韵味,使文章更耐读、耐品。
三、用想象,要再现场景而不是平淡叙述
引用课文中古人事例来论述观点,先直接叙述该事例,再作议论,是常见的写法。如片断一,即是先叙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他年轻的时候遭受过家庭变故,但也因变故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再对其议论,“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是中国的传奇,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评价显得客观真实;不足是作者和读者都不能有效参与到文字当中,尤其是当所写文字需要强烈情感支撑时。
如果运用想象的手法,把自己当做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用再现场景的写法来写,文字能寄托更更深层的感情,拥有更大的容量。如片断五中的第一段文字,就以抒情的笔调描绘陶渊明归家的情景,完整重现了《归去来兮辞》的前几段。
那是白如练的长河(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盼望已久的故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洗一把脸,你以为身上的世俗污垢已抹掉;受一缕晨光,你以为身上的阴湿潮气已蒸发(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奔向草屋(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你以为少年时的梦想已再圆。
这里的场景再现,既有对原文的化用(括号内文字既是);又有合理的想象,如“洗一把脸”、“奔向草屋”等句子,使读者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陶渊明归家的迫切心情以及对前景的美好向往。
可见,引用事例时,发挥想象,巧妙再现场景,既能给读者强烈的历史感和经历感,又能加深文章的情感内涵。
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熟悉的地方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不一样的心情。实际上,我们可以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上三点,“妙用”课文材料,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写出美丽的风景,成就自己的作文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