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原点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时,觉得数学太乏味,经常为1 1为什么等于2而困惑,更弄不清为什么总是鸡兔同笼,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语文。今天学校让我列席数学课改研讨会,心中竟有学生般的忐忑。但我知道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是不分学科的全才,有机会再学习应该是件好事,就做一个虔诚的学生,从头来过。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数学课改,也与语文课改一样——先从理论培训开始,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理论,解读课标,梳理数学知识体系,最后研讨课型。
  首先发言的李校长列举了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醒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过程中不断去修正,寻找更为科学的方法,最后提出具体改革过程中大家要积极发言,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语文课改之初,校长要求组建学习型组织时,我们心中的诸多抵触——一则学生年龄小,一则劳心费力见效微,以一年级不适合组建学习组织为由向校长复命。李校长让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无奈之余,试着让孩子合作,教给他们在组内发言,互相检测、互相提醒。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竟也初告小捷,运用学习型组织不仅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再次听校长讲峨眉山学道的故事,感受特别深刻,武功在于不断的练习,积攒内功,过程中砍竹、劈竹、砸竹、捏竹,其过程中的艰辛痛楚不言而喻,求道之人无法忍受陆续离开,只有一人在坚守。最后竟能练得一指神功,功成而返令人羡慕。
  06年课改之初,校长也曾以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课改的路上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要耐得住寂寞,成长是蜕变的过程,要想结局美丽,必将痛苦付出,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加压、学会坚守,实现自我超越。每次登录教育论坛,必是热血沸腾,暗下决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曾在教育论坛网站上开帖,及时积累,但不过短短几个月,便懒散下来。不再写帖子,许多好的做法,终于因懒于梳理而如过往云烟随风散去,每每想起心生悔意。机会再次降临,自当铭记古人训导“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迁怒不二过”,不为做什么君子,只为对得起自己。
  
  二、溯本求源 返璞归真
  
  作为教育者,不能不追问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否则,一定会迷失方向。教育如果太功利了,就会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获取那点暂时的利益和表面的浮华,失却的却是学生灵动的生命和张扬的个性。
  为了应试,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就为提高成绩博得领导的赏识、世人的赞誉,岂不知以牺牲学生童年快乐为代价未免太过惨痛。
  教育是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即使一个曾经有效的方法,也会随着教育场景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临场的智慧,是一种专业技能,更是一种专业素养和艺术。这种专业素养正是在不同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总结升华的,因此,从研究自己身边的问题中,发现、感悟、升华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教育信念。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会创新。让老师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活得有尊严。课堂不追求精彩,只要有生成就好;文章不追求华丽,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为前提。重要的是在教研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师生学习状态得以改善和提高,让孩子在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会做人。
  记得“五一”期间出行时,我班学生菲悦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记者问她:“玩得过瘾吗?”这小家伙摇摇头,说:“不过瘾。”见大家都看她,她不解地问:“我说错了吗?过瘾是什么意思?”她妈妈说:“阿姨问你玩得痛快吗?”菲悦赶紧追上记者说:“阿姨我玩得痛快,玩得很过瘾。”见我在看她,转而向我求证:“张老师,过瘾是什么意思?妈妈说得对吗?”我告诉她:“妈妈说得对,过瘾就是舒服,有意思,好玩。”小家伙笑着对我说:“今天我知道什么是过瘾了。瞧,我的收获有多大。”
  
  三、第三只眼看数学 数学原来很精彩
  
  原以为枯燥无味的数学,听校长解读后竟觉得同语文一样生动、有趣。原来数学也是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为了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一天之中离了语文可以,离了数学好像不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的点滴都需要计算。
  数学由因及果,极易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一个问题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解决办法,怎样在这些办法中筛选最佳答案,过程中竟让人们的思维得以优化。
  原来数学教学,教师也可以退而次之,不做权威不做上帝,回归儿童,回归他们特有的思维,对孩子少一些指责,多一份理解。就如一年级让孩子辨别方向,培养孩子们的方位感。
  回归游戏,做孩子的玩伴,变讲为玩,变讲为做,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在学习《认识图形》里有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感受立体图形,单纯让学生仅靠空间想像去理解确实有点困难,于是我就让学生各买一条白萝卜回课堂上切,把萝卜削成长方体、立方体,顿时课堂就变成了一顿丰盛的萝卜大餐,三角形、四边形等都出来了。让孩子玩积木,在玩的过程中说有几种积木,展示分别是什么图形,互为补充,老师适时点拨,实行先学后教,玩中学。如果老师直接去做,可能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做,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兴趣更大,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其实学科之间是相通的,重要的是对学生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只要明白了教育大于教学,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山东乐陵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宁海县在实施领雁工程学科骨干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经过纵横比较,提出了首席导师制下的"导师+基地"培训模式。该模式注重激发导师的培训主导作用和学员的培训主体作用
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
课程发展或改变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的内容、活动、安排的改变,使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最大化。课程效能的结构由教师经验、学生经验、师生相互经验和教育结果四个变
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硬件,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不同于以往的实验室管理,市场化运作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的有效方法。构
本文将陈忠实的小说创作置于文学教育的视阈下进行研究,从文学教育的角度分析陈忠实成长为一代优秀作家的原因。对陈忠实而言,他的作家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在高考失利、文革受打击及新时代各种文学思潮冲击的情况下,陈忠实坚定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信念,始终坚持阅读学习,在接受了短暂的、不完整的体制内文学教育后,深入社会,在广阔天地中接受来自社会生活的文学教育,积极学习,主动探索。本文将主要分析陈忠实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在
现在言必谈“文化”,什么企业文化、学校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文化”一词成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仿佛不谈“文化”,就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为了说明自己也有点文化
一次,在玩动物百货商店游戏中,我给幼儿介绍了“售货员”孔雀姐姐。当我拿着孔雀开屏的头饰,让一名女孩扮演孔雀姐姐时,有个小朋友说:“老师,孔雀姐姐不开屏。”我问:“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