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经广泛地被广大一线教师在摸索、尝试、运用。从开始的模仿尝试,到现阶段的初见成效,在课改的道路上,我的心已由原来的懵懂、迷茫,变成现在的日渐明朗。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索中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准备 合理建组
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对提高课堂高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接一个新班后,不应急于去搞小组建设,特别是以前没有搞过小组建设的班级,如果急于求成、草率分组,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得不偿失。我认为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培训,在基本弄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成绩的情况下,再去分组。以每组6--8人为宜,大班额可视情况分为“组中组”。分组的原则可把握“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均衡搭配,优势互补;关系融洽,合作共享。”小组内岗位设置齐全,职能完善;发挥专长,人尽其才;人人有职务,事事有人做;人人受监督,事事有评价。只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起来才会有序、高效。
二、精选组长 用心培养
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领头羊,其能力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小组长必须要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能带头,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对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明确其职责和要求,同时又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给予其组织和管理小组的权利。对小组长的培训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固定时间,在对组长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三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根据需要随机培训,随时召集小组长开会,了解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和小组长在小组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探讨解决办法,给小组长支招。在完成小组长培训工作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精心设计 当用才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策略,这毋庸置疑,但并不是说适用于任何情况。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就没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时学生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或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勉强为之。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完成的目标,才去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才去选择小组合作,当用才用。
四、明確要求 充分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便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讨论开了。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很积极,但是学生真正独立思考了吗?等老师一喊停,合作立即结束,学生的任务真正完成了吗?探究、合作的时间足够充分吗?我想,没有足够的自学和讨论研究,眼前的合作学习,只是个形式罢了。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学生自学,产生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小组的代表性意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五、积极参与 及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站在讲台上浏览教案,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要么是象征性地在学生中间走两趟,最多弯下身子做做样子;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好掌控课堂时间。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要舍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师之外,还是调控课堂的总导演,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监控、指导、点拨、激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参与者,安排好合作要求和规则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比如:对合作学习进行的顺利、有序的小组进行表扬;查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是优、中、差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查看各小组长能否组织本组学员有效地讨论、交流等等。教师要充分参与并掌控整个合作过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更快进入高效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优势和魅力正逐渐显现出来。如何使它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仍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尝试。课改的道路上,让我们奋然前行,且走且学,且走且改,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力求实效!
一、充分准备 合理建组
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对提高课堂高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接一个新班后,不应急于去搞小组建设,特别是以前没有搞过小组建设的班级,如果急于求成、草率分组,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得不偿失。我认为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培训,在基本弄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成绩的情况下,再去分组。以每组6--8人为宜,大班额可视情况分为“组中组”。分组的原则可把握“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均衡搭配,优势互补;关系融洽,合作共享。”小组内岗位设置齐全,职能完善;发挥专长,人尽其才;人人有职务,事事有人做;人人受监督,事事有评价。只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起来才会有序、高效。
二、精选组长 用心培养
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领头羊,其能力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小组长必须要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能带头,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对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明确其职责和要求,同时又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给予其组织和管理小组的权利。对小组长的培训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固定时间,在对组长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三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根据需要随机培训,随时召集小组长开会,了解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和小组长在小组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探讨解决办法,给小组长支招。在完成小组长培训工作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精心设计 当用才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策略,这毋庸置疑,但并不是说适用于任何情况。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就没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时学生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或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勉强为之。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完成的目标,才去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才去选择小组合作,当用才用。
四、明確要求 充分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便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讨论开了。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很积极,但是学生真正独立思考了吗?等老师一喊停,合作立即结束,学生的任务真正完成了吗?探究、合作的时间足够充分吗?我想,没有足够的自学和讨论研究,眼前的合作学习,只是个形式罢了。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学生自学,产生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小组的代表性意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五、积极参与 及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站在讲台上浏览教案,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要么是象征性地在学生中间走两趟,最多弯下身子做做样子;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好掌控课堂时间。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要舍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师之外,还是调控课堂的总导演,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监控、指导、点拨、激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参与者,安排好合作要求和规则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比如:对合作学习进行的顺利、有序的小组进行表扬;查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是优、中、差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查看各小组长能否组织本组学员有效地讨论、交流等等。教师要充分参与并掌控整个合作过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更快进入高效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优势和魅力正逐渐显现出来。如何使它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仍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尝试。课改的道路上,让我们奋然前行,且走且学,且走且改,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