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分享与展示的必要性,而我们的美术课堂展示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成为“鸡肋”一般的存在。我个人以为,在美术教学中,分享才是最终目的,作品展示则是分享和相互学习的必备过程。通过调研我发现,在美术教学中设置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美术作品展示课上,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与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具体需要,巧设平台
美的需要是学生最基本的需求,这种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产生痛苦、沮丧和焦虑的情绪。想让学生喜欢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做到让学生从心理上对美术产生一种需求。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来自于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但美术不等于生活,美术需要对艺术进行提炼。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进行作品展示,为学生的绘画、手工艺品提供分享的平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二、以听觉感受为契机,巧设音乐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展示美术作品时,除了创设一些常见的情境之外,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音乐来渲染气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每次作品展示时,我都会根据学情设计一些教学情境,例如在学生展示“靖江羊肉汤”“蟹黄汤包”“荷叶桂花糕”等作品时,我适时加入相应的民谣,以朗朗上口、婉转抒情、旋律简单温馨为主,结合主题画作传唱艺术美。
三、以竞争拼搏为动力,巧设比赛情境
美术课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平静、沉闷的,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激情,缺乏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9课“图画文字(二)”,课堂上在大量欣赏各种图画文字的同时,解析了部分图画文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了图画文字的形式,也掌握了创造图画文字的方法,但到了展示环节,所呈现的作品却千篇一律,毫无创意。我在诧异的同时认真反思,图画文字这部分内容稍显枯燥,单纯的欣赏和讲述让学生缺乏兴趣,并且因为缺乏竞争的动力,学生选择简单的模仿,没有积极思考。我想,如果把展示环节变成“猜字比赛”情境,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要设计一个图画文字。展示环节时把自己设计的图画文字贴到各组指定区域,互相猜其他组设计的图画文字,猜与被猜的学生同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防止作弊。猜对的学生说说从哪些方面猜出这个字的,猜错的则邀请作者讲解,最后被猜出最多的组获胜。为了小组荣誉,学生的状态大不一样,他们更专注地听、更积极地想、更认真地做、更大胆地猜,最后呈现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学生在无形中达到了自评、互评的效果,同时充分感受到图画文字所带来的乐趣。
比赛情境的展示环节脱离了生硬和死板,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并且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与比赛上,不再需要教师浪费时间整顿纪律,整个环节自然、有序,趣味十足。
四、以家乡之情为源泉,巧设生活情境
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作品展示环节创设生活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例如在参加永寿县支教展示课时,我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参观券的设计”为例,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去过的名胜景点、参观方式、感受等,从而引导出“参观券的设计”,探讨怎样以一个设计师的身份去观察、思考、创作、赏析和设计参观券,最后把作品展示环节创设成“家乡风光参观券收集册”模式。这种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扩展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学生在制作时从身边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更好地分享生活,体验生活,达到美术情感教育的目标。
五、以美好愿望為蓝图,巧设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同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畅游在故事情境中,脱离了生活中条条框框的约束,创作的作品将更大胆、更有想象力。“废品利用”常被运用在美术课中造型表现的领域,但仅仅局限于造型的表现,不足以让学生体会到废品利用所带来的乐趣。如果将展示环节创设成故事情境,学生可以融入到故事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想法,真切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初衷。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5课“漂亮的鞋(二)”,将生活中常常被丢弃的废旧物品创设成一群失业者的形象,再贯以它们再就业的情节,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背景,废旧物品不想破坏环境,从而看中“鞋”这个庞大市场,请学生帮忙把它们设计成漂亮的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自发选材、组合、装饰,完成一双漂亮的鞋子。后面的展示环节,我创设了“疯狂的鞋子展销会”这个故事情境,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设计的鞋子编一段广告来推销自己的作品。在欢笑和惊叹声中,学生提升了自信心,也尽情展示了作品的风采,让这些废旧物品在自己手中变废为宝。
谚语有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美术课中的作品展示同样需要师生共同创造与努力,作品展示课不仅是学生创作设计、自我展示的舞台,更是美术课成功与否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巧妙地用好情境创设作品展示这个方法,可以让课堂自然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术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具体需要,巧设平台
美的需要是学生最基本的需求,这种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产生痛苦、沮丧和焦虑的情绪。想让学生喜欢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做到让学生从心理上对美术产生一种需求。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来自于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但美术不等于生活,美术需要对艺术进行提炼。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进行作品展示,为学生的绘画、手工艺品提供分享的平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二、以听觉感受为契机,巧设音乐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展示美术作品时,除了创设一些常见的情境之外,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音乐来渲染气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每次作品展示时,我都会根据学情设计一些教学情境,例如在学生展示“靖江羊肉汤”“蟹黄汤包”“荷叶桂花糕”等作品时,我适时加入相应的民谣,以朗朗上口、婉转抒情、旋律简单温馨为主,结合主题画作传唱艺术美。
三、以竞争拼搏为动力,巧设比赛情境
美术课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平静、沉闷的,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激情,缺乏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9课“图画文字(二)”,课堂上在大量欣赏各种图画文字的同时,解析了部分图画文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了图画文字的形式,也掌握了创造图画文字的方法,但到了展示环节,所呈现的作品却千篇一律,毫无创意。我在诧异的同时认真反思,图画文字这部分内容稍显枯燥,单纯的欣赏和讲述让学生缺乏兴趣,并且因为缺乏竞争的动力,学生选择简单的模仿,没有积极思考。我想,如果把展示环节变成“猜字比赛”情境,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要设计一个图画文字。展示环节时把自己设计的图画文字贴到各组指定区域,互相猜其他组设计的图画文字,猜与被猜的学生同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防止作弊。猜对的学生说说从哪些方面猜出这个字的,猜错的则邀请作者讲解,最后被猜出最多的组获胜。为了小组荣誉,学生的状态大不一样,他们更专注地听、更积极地想、更认真地做、更大胆地猜,最后呈现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学生在无形中达到了自评、互评的效果,同时充分感受到图画文字所带来的乐趣。
比赛情境的展示环节脱离了生硬和死板,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并且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与比赛上,不再需要教师浪费时间整顿纪律,整个环节自然、有序,趣味十足。
四、以家乡之情为源泉,巧设生活情境
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作品展示环节创设生活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例如在参加永寿县支教展示课时,我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参观券的设计”为例,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去过的名胜景点、参观方式、感受等,从而引导出“参观券的设计”,探讨怎样以一个设计师的身份去观察、思考、创作、赏析和设计参观券,最后把作品展示环节创设成“家乡风光参观券收集册”模式。这种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扩展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学生在制作时从身边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更好地分享生活,体验生活,达到美术情感教育的目标。
五、以美好愿望為蓝图,巧设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同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畅游在故事情境中,脱离了生活中条条框框的约束,创作的作品将更大胆、更有想象力。“废品利用”常被运用在美术课中造型表现的领域,但仅仅局限于造型的表现,不足以让学生体会到废品利用所带来的乐趣。如果将展示环节创设成故事情境,学生可以融入到故事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想法,真切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初衷。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5课“漂亮的鞋(二)”,将生活中常常被丢弃的废旧物品创设成一群失业者的形象,再贯以它们再就业的情节,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背景,废旧物品不想破坏环境,从而看中“鞋”这个庞大市场,请学生帮忙把它们设计成漂亮的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自发选材、组合、装饰,完成一双漂亮的鞋子。后面的展示环节,我创设了“疯狂的鞋子展销会”这个故事情境,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设计的鞋子编一段广告来推销自己的作品。在欢笑和惊叹声中,学生提升了自信心,也尽情展示了作品的风采,让这些废旧物品在自己手中变废为宝。
谚语有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美术课中的作品展示同样需要师生共同创造与努力,作品展示课不仅是学生创作设计、自我展示的舞台,更是美术课成功与否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巧妙地用好情境创设作品展示这个方法,可以让课堂自然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术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