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仍沿用着传统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模糊定位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本篇文章基于互联网金融时代,针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从“政产学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它的基本内涵,然后再提出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
引言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领域对于金融人才的素質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互联网思维。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较为新型的领域,对于发展模式和市场前景,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这对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出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一、“政产学研用”研究综述
所谓“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着五个单位,即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人单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讲究五位一体,通过整合五个单位的优势教育资源,使得培养的高校金融专业,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和理论能力。陈晓红等学者提出的,基于高校、政府、社会服务机构构成的四个主体的人才培养动态模型。学者解学梅基于中小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扩大了“产”的机构范围,从常规的金融企业扩大到风险投资公司、技术市场、中介机构等。学者原长弘,则提出了基于高校为核心,并采用SFA实证分析了2005年至2009年,共31个省份高校知识创新及产出效率,提出了“政产学研用”对高校知识创新和产出的影响效应,其他单位(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知识创新各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学者薛景则提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以就业为导向和以科研服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政产学研用”研究,当前文献较少。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需要,开展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增大互联网学科的比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不同,在于体现的技术性更强,主张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以此收集到准确性、真实性更高的信息,然后再借助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进一步分析搜集的信息数据,基于以上基础开展互联网金融操作。基于以上要求,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基础经济学知识,主要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此为必学的经济知识;第二、金融类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证券管理等,学习的知识更加专业,是常规金融专业学习的课程;第三、互联网类课程,如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网络营销等,这一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和熟悉未来的金融业工作环境,掌握互联网金融工作环境的基本技能。
部分高校会将第二、三类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以此更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的运作特点。例如,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会以互联网的操作作为背景进行讲解,其中融入数据挖掘以及数据风险评估的操作技巧,部分重要的金融操作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信息检索还要开设相应课程体系。
除了金融课程需要调整之外,还要顺应互联网的金融需要,通过招聘人才,改善金融专业的师资结构。因为高校的部分教师,脱离金融行业专注知识传授,若是没有更新知识结构,那么培养的学生也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工作环境。鉴于此,应与合作的金融企业、机构合作,派出一些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学习,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互联网金融理念和运作模式,以此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和改进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可让合作单位派出一线金融岗位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课,使其掌握更实用、更新的金融操作技能。关于合作机构的指导老师,可以由高校与合作机构共同评审其资质,邀请一些金融从业人员作为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短期金融实训课指导老师,以此提高金融专业培养人才质量。
采用这种“双师”(高校专业教师、金融实操指导教师)型教学结构,弥补两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缺陷,从而保证金融专业课程的学术性,又能让学生接触到当前最新的金融操作技巧,充分利用了高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两者互相补充、完善。
(二)联合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金融人才
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除了毕业后在金融业一线岗位大施拳脚之外,同时也有部分人才转入科研机构,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针对金融理论以及互联网金融现象进行研究,补足当前金融领域中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缺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只是为后者提供后备人才,同时也是从后者获取最新的金融理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丰富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跟进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主流。
对于部分科研力量薄弱的高校来说,本身不具备附属科研机构,为了提高本校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更要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以此改善金融理论基础薄弱、资深学者匮乏、专家队伍断层现象问题。鉴于此,加强与金融科研机构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到这些机构、单位进行学习,若是条件允许还可安排优秀的学生参与金融项目研究。此外,为加深合作深度,高校可邀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到校内讲课,或在校园内举办联合学术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有志于金融学术研究的人才,以此满足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
除了人才培养、项目研究合作之外,对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还可借助科研机构强大的学术能力,为金融专业设计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金融教材,确保高校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三)政府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经费支持
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发挥着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政府发挥的政策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在现行法律法规支持和允许范围内,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撮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针对高校与其他单位的合作项目,政府主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协调好各方利益,确保资金分配符合预期,引导校企合作方向推动其良性发展。
例如,在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泰然金融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学术研讨平台。这一合作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上海市政府,其还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三方的共同合作下,开发互联网金融教材,基于时代背景研究新型金融教学模式。依托于这一合作平台,高校尝试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承担部分简单金融操作,在校内学习期间就锻炼其金融实操能力,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各方互惠、平等合作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在政府的监督和政策指导下,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依据自身优势寻求合作方,实现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建立“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同时不断创新和升级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始终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长盛不衰。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教育优势和区域经济特点,深化研究和探索“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改进现有的教育方式,提高办学质量。对于金融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个性化金融人才的需要,同样在培养方案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企业、用人单位共同配合,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合作交流机制及时反馈人才需求;科研机构寻求与高校合作,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通过以上努力,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互联网金融时代所需优秀人才。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金融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改变,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政府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合作,由此形成完成的产业链,均衡各方利益,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郝二军,轩小朋,徐桂清,等.“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02):72-74.
[2]张静,闫冬,宋冰蕾.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6):101-103.
作者简介:钟小平,男,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
引言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领域对于金融人才的素質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互联网思维。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较为新型的领域,对于发展模式和市场前景,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这对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出现了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一、“政产学研用”研究综述
所谓“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着五个单位,即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人单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讲究五位一体,通过整合五个单位的优势教育资源,使得培养的高校金融专业,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和理论能力。陈晓红等学者提出的,基于高校、政府、社会服务机构构成的四个主体的人才培养动态模型。学者解学梅基于中小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扩大了“产”的机构范围,从常规的金融企业扩大到风险投资公司、技术市场、中介机构等。学者原长弘,则提出了基于高校为核心,并采用SFA实证分析了2005年至2009年,共31个省份高校知识创新及产出效率,提出了“政产学研用”对高校知识创新和产出的影响效应,其他单位(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知识创新各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学者薛景则提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以就业为导向和以科研服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政产学研用”研究,当前文献较少。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需要,开展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增大互联网学科的比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不同,在于体现的技术性更强,主张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以此收集到准确性、真实性更高的信息,然后再借助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进一步分析搜集的信息数据,基于以上基础开展互联网金融操作。基于以上要求,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基础经济学知识,主要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此为必学的经济知识;第二、金融类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证券管理等,学习的知识更加专业,是常规金融专业学习的课程;第三、互联网类课程,如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网络营销等,这一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和熟悉未来的金融业工作环境,掌握互联网金融工作环境的基本技能。
部分高校会将第二、三类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以此更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的运作特点。例如,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会以互联网的操作作为背景进行讲解,其中融入数据挖掘以及数据风险评估的操作技巧,部分重要的金融操作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信息检索还要开设相应课程体系。
除了金融课程需要调整之外,还要顺应互联网的金融需要,通过招聘人才,改善金融专业的师资结构。因为高校的部分教师,脱离金融行业专注知识传授,若是没有更新知识结构,那么培养的学生也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工作环境。鉴于此,应与合作的金融企业、机构合作,派出一些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学习,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互联网金融理念和运作模式,以此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和改进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可让合作单位派出一线金融岗位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课,使其掌握更实用、更新的金融操作技能。关于合作机构的指导老师,可以由高校与合作机构共同评审其资质,邀请一些金融从业人员作为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短期金融实训课指导老师,以此提高金融专业培养人才质量。
采用这种“双师”(高校专业教师、金融实操指导教师)型教学结构,弥补两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缺陷,从而保证金融专业课程的学术性,又能让学生接触到当前最新的金融操作技巧,充分利用了高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两者互相补充、完善。
(二)联合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金融人才
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除了毕业后在金融业一线岗位大施拳脚之外,同时也有部分人才转入科研机构,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针对金融理论以及互联网金融现象进行研究,补足当前金融领域中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缺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只是为后者提供后备人才,同时也是从后者获取最新的金融理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丰富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跟进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主流。
对于部分科研力量薄弱的高校来说,本身不具备附属科研机构,为了提高本校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更要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以此改善金融理论基础薄弱、资深学者匮乏、专家队伍断层现象问题。鉴于此,加强与金融科研机构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到这些机构、单位进行学习,若是条件允许还可安排优秀的学生参与金融项目研究。此外,为加深合作深度,高校可邀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到校内讲课,或在校园内举办联合学术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有志于金融学术研究的人才,以此满足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
除了人才培养、项目研究合作之外,对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还可借助科研机构强大的学术能力,为金融专业设计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金融教材,确保高校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三)政府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经费支持
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发挥着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政府发挥的政策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在现行法律法规支持和允许范围内,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撮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针对高校与其他单位的合作项目,政府主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协调好各方利益,确保资金分配符合预期,引导校企合作方向推动其良性发展。
例如,在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泰然金融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学术研讨平台。这一合作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上海市政府,其还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三方的共同合作下,开发互联网金融教材,基于时代背景研究新型金融教学模式。依托于这一合作平台,高校尝试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承担部分简单金融操作,在校内学习期间就锻炼其金融实操能力,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各方互惠、平等合作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在政府的监督和政策指导下,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依据自身优势寻求合作方,实现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建立“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同时不断创新和升级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始终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长盛不衰。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教育优势和区域经济特点,深化研究和探索“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改进现有的教育方式,提高办学质量。对于金融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个性化金融人才的需要,同样在培养方案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企业、用人单位共同配合,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合作交流机制及时反馈人才需求;科研机构寻求与高校合作,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通过以上努力,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互联网金融时代所需优秀人才。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金融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改变,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政府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合作,由此形成完成的产业链,均衡各方利益,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郝二军,轩小朋,徐桂清,等.“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02):72-74.
[2]张静,闫冬,宋冰蕾.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6):101-103.
作者简介:钟小平,男,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