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以此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范进中举》是一篇故事情节强、人物形象鲜明的明清白话小说,阅读时学生存在部分语言理解障碍,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降低了阅读兴趣。笔者尝试运用项目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式中学习,帮助学生应用学科知识,促进其明白如何将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情境阅读;思辨延伸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便会掠夺他们的未来。”项目式学习为现在为未来提供了一种极有可能的成功路径。下面我将以项目式教学在《范进中举》一课中的运用加以分析。
一、阅读梳理,理“中举疯事”
项目式学习的第一步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上。部编版把《范进中举》放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教材对本单元的定位就是阅读明清白话小说。导语学习要求明确提出要掌握小说中的人物、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基于这个学习目标的设定,充分的基础就是对内容的梳理。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对白话小说阅读保持兴趣,趣味性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将成为学生打开书本进行深入阅读的源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主动阅读的意识,而消解掉他们在面对一部厚重经典时的畏难、排斥心理。
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学习使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采访知识,因此笔者设置了一个情景:假设范进中举发疯是大家身边事,让同学去采访,并拟写新闻,分小组对比哪一组的新闻更吸引人,并请大家陈述原因。
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通过“陈述范进中举新闻事件”的形式,将梳理内容与新闻特色相结合,及时简洁,适当运用较为活泼的网络语言,打破原来概括每章内容的刻板,达到初读阶段基本了解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在日常生活使用网络语言等,抓住这个点,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寻找新闻内容的素材,追求新闻的独特创意,发挥了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逐渐对小说基本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
二、阅读思辨,明“中举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深入地阅读一本书,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阅读必然要走向它的高级形态——思辨。从语文阅读教学出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余党绪老师就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功能定位为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思辨最终是要联系生活,作用于生活。通过阅读,我们认识生活,通过思辨,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生活。我们的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内部,那肯定无法打通与生活的壁垒。
基于此,《范进中举》项目式设计方案设计了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人的变化人——人物表演。让同学选择范进身边的一个人物,教师扮演范进,让表演的同学和观赏的同学从文字到真实情景,从静态到动态,引导学生从文本内联系、跨越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以“范进中举”这个事件为核心,通过同类人物整合比较,挖掘文本,通过对“胡屠户、张乡绅、四邻”相关片段的深入研读,与人物前后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比读,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范进悲剧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阅读体验,探“中举变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在真实情境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尤为重要。項目式学习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生活当中实用性的项目,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学科,让学生知道语文到底学什么,如何主动学。”在“范进中举”这件事当中发生了变化的是人,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根源,学生自然想到在这样的制度和风气之下,科举制的毒害越来越深。社会风气越来越凉薄,范进也只是千千万万受精神摧残、外界压迫的儒生之一。那么范进中举的闹剧就会愈演愈烈。
四、阅读延伸,话“中举余音”
读一篇,知一类,思辨活动还应在文本间进行,笔者同样关注文本的联结。由一个人想到一类人,再到不同类型的人,设计人物卡片,卡片包含要素由学生自行总结,让学生将阅读范围从这些章节扩大到全书。可让学生梳理、概括文中与这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似的人有哪些,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相反的人有哪些,并在文中找到依据。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引申到更广阔的层面,跳出了个人的束缚,走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思考;跳出了相似的一类人的局限,走向从反面思考不同类型的人。训练学生的思维实现由点到面、由具体到一般的深度发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学生在项目式中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中与名著文学作品“结心”和“对话”,学生逐渐学会从个别处入手,从汇通处识取,既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对经典作品进行当代意义与价值的抉发,从而达到文化传承和理解的作用。让学生走出课本知识,走向内心自省,走向更深的思维层次和心灵空间,让学生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去批驳与接纳,去浸染与涤荡。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2]李聪沛.盯住人物解读文本——《儒林外史》研读专题系列设计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6.
★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项目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C4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五象校区)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情境阅读;思辨延伸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便会掠夺他们的未来。”项目式学习为现在为未来提供了一种极有可能的成功路径。下面我将以项目式教学在《范进中举》一课中的运用加以分析。
一、阅读梳理,理“中举疯事”
项目式学习的第一步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上。部编版把《范进中举》放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教材对本单元的定位就是阅读明清白话小说。导语学习要求明确提出要掌握小说中的人物、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基于这个学习目标的设定,充分的基础就是对内容的梳理。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对白话小说阅读保持兴趣,趣味性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将成为学生打开书本进行深入阅读的源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主动阅读的意识,而消解掉他们在面对一部厚重经典时的畏难、排斥心理。
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学习使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采访知识,因此笔者设置了一个情景:假设范进中举发疯是大家身边事,让同学去采访,并拟写新闻,分小组对比哪一组的新闻更吸引人,并请大家陈述原因。
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通过“陈述范进中举新闻事件”的形式,将梳理内容与新闻特色相结合,及时简洁,适当运用较为活泼的网络语言,打破原来概括每章内容的刻板,达到初读阶段基本了解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在日常生活使用网络语言等,抓住这个点,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寻找新闻内容的素材,追求新闻的独特创意,发挥了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逐渐对小说基本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
二、阅读思辨,明“中举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深入地阅读一本书,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阅读必然要走向它的高级形态——思辨。从语文阅读教学出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余党绪老师就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功能定位为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思辨最终是要联系生活,作用于生活。通过阅读,我们认识生活,通过思辨,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生活。我们的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内部,那肯定无法打通与生活的壁垒。
基于此,《范进中举》项目式设计方案设计了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人的变化人——人物表演。让同学选择范进身边的一个人物,教师扮演范进,让表演的同学和观赏的同学从文字到真实情景,从静态到动态,引导学生从文本内联系、跨越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以“范进中举”这个事件为核心,通过同类人物整合比较,挖掘文本,通过对“胡屠户、张乡绅、四邻”相关片段的深入研读,与人物前后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比读,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范进悲剧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阅读体验,探“中举变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在真实情境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尤为重要。項目式学习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生活当中实用性的项目,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学科,让学生知道语文到底学什么,如何主动学。”在“范进中举”这件事当中发生了变化的是人,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根源,学生自然想到在这样的制度和风气之下,科举制的毒害越来越深。社会风气越来越凉薄,范进也只是千千万万受精神摧残、外界压迫的儒生之一。那么范进中举的闹剧就会愈演愈烈。
四、阅读延伸,话“中举余音”
读一篇,知一类,思辨活动还应在文本间进行,笔者同样关注文本的联结。由一个人想到一类人,再到不同类型的人,设计人物卡片,卡片包含要素由学生自行总结,让学生将阅读范围从这些章节扩大到全书。可让学生梳理、概括文中与这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似的人有哪些,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相反的人有哪些,并在文中找到依据。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引申到更广阔的层面,跳出了个人的束缚,走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思考;跳出了相似的一类人的局限,走向从反面思考不同类型的人。训练学生的思维实现由点到面、由具体到一般的深度发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学生在项目式中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中与名著文学作品“结心”和“对话”,学生逐渐学会从个别处入手,从汇通处识取,既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对经典作品进行当代意义与价值的抉发,从而达到文化传承和理解的作用。让学生走出课本知识,走向内心自省,走向更深的思维层次和心灵空间,让学生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去批驳与接纳,去浸染与涤荡。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2]李聪沛.盯住人物解读文本——《儒林外史》研读专题系列设计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6.
★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项目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C4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五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