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给力”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给力”自成网络流行语后,不断受到传统媒体的“追捧”。笔者试通过这一现象分析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以及在這一过程中应该规避的风险。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给力 追捧 传统媒体
2010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媒体评选出该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囊括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闹太套”以及“你懂的”等等。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以往只活跃于网上的流行语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的“追捧”,传统主流媒体的关注以及对这种关注的争论放大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也使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正统化”。
一、网络流行语及发展现状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发源于网络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由一定的文字、字母和符号组成,形成一定的意义。这种语言,对于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无法理解其意义,所以网络流行语也就成为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由于其形式简短,传唱率极高,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声势。
综观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很大一部分都借用了调侃、幽默的表达方式,个性化和趣味性十足。从2004年的“做人要厚道”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打酱油”再到最近的“羡慕嫉妒恨”等等。网络流行语每天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也从小众化变为大众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民众的情绪,反映了社会民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二、网络流行语“给力”受到传统媒体的“追捧”
“给力”是2010年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网络流行语。“给力”,音gěi lì,原本属于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给力”“不给力”已经成为众多中国网民的口头禅。在网络上如此受欢迎的“给力”也在2010年11月10日发生了一件大事:“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自此以后,“给力”一发不可收拾,各家报纸纷纷效仿刊登“给力体”新闻。笔者了解到的有: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 (《重庆晨报》11月12日);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等。在2010年的年末,各卫视竞相上演跨年演唱会。湖南卫视是全国卫视频道中收视率最高的品牌,最受青少年观众的欢迎。其跨年演唱会就命名为“给力2011”跨年演唱会,并把请到的现场嘉宾分为“青春队”和“给力队”,让场外的观众发短信支持自己喜欢的队。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的收视率毫无疑问创各卫视同类节目之首。
在到来的2011年,湖南卫视推出全新的综艺节目《给力星期天》。该节目的主持人张翰、魏晨、朱梓骁化身“给力小子”,他们的形象帅气时尚,体现了青春张扬的个性,具有无限的活力,受到当下年轻的80、90后的追捧,节目也因此获得很高的收视率。而湖南卫视的传统节目《快乐大本营》也在2011年结合了“神马”和“给力”两个流行语,创造了一个新的节目形式——“神马都给力”,并将其请到的嘉宾分为“神马”队和“给力”队,进行PK。
三、传统媒介“追捧”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首先,传统媒介“追捧”网络流行词是媒介融合的一个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在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下,媒介融合呈现加快脚步前进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例如“两会”期间的报道就采用了各种媒介结合的方式。《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微博等的交互使用,将“两会”的方方面面报道得非常全面。这是一次媒介融合成功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它是加速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传统媒体大部分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利用广大“脖友”的力量挖掘更加广泛的新闻,并交流媒体自身的优劣。媒介融合可以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取长补短,互相督促。
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也是媒介融合的一种表现。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风格与网络媒体较为不同,传统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党报,以严肃、严谨著称。而现在网络流行词纷纷“上线”,甚至上了党报,这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形式的一种跨越。
其次,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是对舆论主导权的一种把握
网络舆论是网络空间里,人们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网络媒体所强化关注的内容会同时使受众产生同方向的关注。随着网民的日益增多,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意见观点的集散地。近观网上舆论,越来越呈现一边倒的境况,越发展越难以控制。甚至发展到后期对民众的现实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传统媒体要担负起主动设置议程,吸引受众的“眼球”,积极引导受众思考,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的责任。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传唱率,是最能够体现网络舆论导向的一种方式。那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进行巧妙设置,吸引受众“眼球”?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词的“追捧”正是对网络媒体的重视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掌控网络舆论的手段。
最后,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可以借力给力,实现双赢
以湖南卫视为例,该电视品牌的定位就是年轻时尚。所以它不断使用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流行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增加其品牌栏目的吸引力。事实证明,它也确实达到了它所想要的效果,收视率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实现了双赢。
但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不能盲目地追随网络流行词,跟着网络舆论走。有些网络流行语极其低俗,传统媒体在选择中要有自己的“主见”,把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众思想发展的词汇挖掘出来,进行传播,提高其传唱率。如果传统媒体不加选择,肆意地“追捧”,就会导致自身品牌的低俗化,从而失去民众对传统媒体那份权威的尊重。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时要把握主动权,把握好度,不能迷失了方向,一味地追随流行,最终只能被网络媒体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①李贞芳、古涵、杨孟丹 ,《网络媒体的舆论功能研究》,《国际新闻界》,2008(10)
②夏雅凤,《网络流行语兴盛现象的传播学分析》,《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③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传播》,2009(2)
④刘相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实现共赢》,《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给力 追捧 传统媒体
2010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媒体评选出该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囊括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闹太套”以及“你懂的”等等。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以往只活跃于网上的流行语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的“追捧”,传统主流媒体的关注以及对这种关注的争论放大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也使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正统化”。
一、网络流行语及发展现状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发源于网络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由一定的文字、字母和符号组成,形成一定的意义。这种语言,对于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无法理解其意义,所以网络流行语也就成为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由于其形式简短,传唱率极高,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声势。
综观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很大一部分都借用了调侃、幽默的表达方式,个性化和趣味性十足。从2004年的“做人要厚道”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打酱油”再到最近的“羡慕嫉妒恨”等等。网络流行语每天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也从小众化变为大众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民众的情绪,反映了社会民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二、网络流行语“给力”受到传统媒体的“追捧”
“给力”是2010年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网络流行语。“给力”,音gěi lì,原本属于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给力”“不给力”已经成为众多中国网民的口头禅。在网络上如此受欢迎的“给力”也在2010年11月10日发生了一件大事:“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自此以后,“给力”一发不可收拾,各家报纸纷纷效仿刊登“给力体”新闻。笔者了解到的有: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 (《重庆晨报》11月12日);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等。在2010年的年末,各卫视竞相上演跨年演唱会。湖南卫视是全国卫视频道中收视率最高的品牌,最受青少年观众的欢迎。其跨年演唱会就命名为“给力2011”跨年演唱会,并把请到的现场嘉宾分为“青春队”和“给力队”,让场外的观众发短信支持自己喜欢的队。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的收视率毫无疑问创各卫视同类节目之首。
在到来的2011年,湖南卫视推出全新的综艺节目《给力星期天》。该节目的主持人张翰、魏晨、朱梓骁化身“给力小子”,他们的形象帅气时尚,体现了青春张扬的个性,具有无限的活力,受到当下年轻的80、90后的追捧,节目也因此获得很高的收视率。而湖南卫视的传统节目《快乐大本营》也在2011年结合了“神马”和“给力”两个流行语,创造了一个新的节目形式——“神马都给力”,并将其请到的嘉宾分为“神马”队和“给力”队,进行PK。
三、传统媒介“追捧”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首先,传统媒介“追捧”网络流行词是媒介融合的一个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在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下,媒介融合呈现加快脚步前进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例如“两会”期间的报道就采用了各种媒介结合的方式。《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微博等的交互使用,将“两会”的方方面面报道得非常全面。这是一次媒介融合成功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它是加速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传统媒体大部分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利用广大“脖友”的力量挖掘更加广泛的新闻,并交流媒体自身的优劣。媒介融合可以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取长补短,互相督促。
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也是媒介融合的一种表现。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风格与网络媒体较为不同,传统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党报,以严肃、严谨著称。而现在网络流行词纷纷“上线”,甚至上了党报,这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形式的一种跨越。
其次,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是对舆论主导权的一种把握
网络舆论是网络空间里,人们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网络媒体所强化关注的内容会同时使受众产生同方向的关注。随着网民的日益增多,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意见观点的集散地。近观网上舆论,越来越呈现一边倒的境况,越发展越难以控制。甚至发展到后期对民众的现实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传统媒体要担负起主动设置议程,吸引受众的“眼球”,积极引导受众思考,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的责任。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传唱率,是最能够体现网络舆论导向的一种方式。那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进行巧妙设置,吸引受众“眼球”?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词的“追捧”正是对网络媒体的重视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掌控网络舆论的手段。
最后,传统媒体“追捧”网络流行语,可以借力给力,实现双赢
以湖南卫视为例,该电视品牌的定位就是年轻时尚。所以它不断使用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流行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增加其品牌栏目的吸引力。事实证明,它也确实达到了它所想要的效果,收视率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实现了双赢。
但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不能盲目地追随网络流行词,跟着网络舆论走。有些网络流行语极其低俗,传统媒体在选择中要有自己的“主见”,把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众思想发展的词汇挖掘出来,进行传播,提高其传唱率。如果传统媒体不加选择,肆意地“追捧”,就会导致自身品牌的低俗化,从而失去民众对传统媒体那份权威的尊重。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时要把握主动权,把握好度,不能迷失了方向,一味地追随流行,最终只能被网络媒体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①李贞芳、古涵、杨孟丹 ,《网络媒体的舆论功能研究》,《国际新闻界》,2008(10)
②夏雅凤,《网络流行语兴盛现象的传播学分析》,《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③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传播》,2009(2)
④刘相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实现共赢》,《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