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是《课标》的评价标准中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地理概念的教学成为地理教学中的重点。本文从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出发,就地理概念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重要的地理概念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地理概念 教学策略
一、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性
准确的掌握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地理概念是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导航仪”。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是一系列的地理概念。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才能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做题角度看,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答题的基本方向。如:
(1)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分析。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去考虑。
(3)“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
(4)“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虑。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自然灾害”可从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类型考虑。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有一些地理概念容易混淆,并导致在做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握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高效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几种做法。
二、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方法
1.分析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这两个概念同学经常会混淆。“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层发生的剧烈变化。这两概念区别的关键是“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本质是能量,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异常变化,不是经常发生,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11年。
2.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或指导学生去观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水资源”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水井,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实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组成、特征、衡量指标,“看到”水资源的多种利用,不可缺少;水资源是能够循环更新,但是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污染使得水资源数量及质量下降,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提高,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还可以用例再归纳,如,石油和汽油,因为石油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石油是自然资源,而汽油是石油经过加工来,从自然界中不能直接获得,所以汽油不是自然资源。
4.类比法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荒漠和沙漠,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地形和地形区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此外,还要注意日常用语和地理专业概念的辨析
如月亮和月球:月亮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圆缺变化,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如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百科词典》
【关键词】 地理概念 教学策略
一、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性
准确的掌握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地理概念是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导航仪”。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是一系列的地理概念。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才能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做题角度看,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答题的基本方向。如:
(1)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分析。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去考虑。
(3)“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
(4)“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虑。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自然灾害”可从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类型考虑。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有一些地理概念容易混淆,并导致在做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握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高效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几种做法。
二、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方法
1.分析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这两个概念同学经常会混淆。“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层发生的剧烈变化。这两概念区别的关键是“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本质是能量,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异常变化,不是经常发生,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11年。
2.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或指导学生去观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水资源”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水井,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实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组成、特征、衡量指标,“看到”水资源的多种利用,不可缺少;水资源是能够循环更新,但是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污染使得水资源数量及质量下降,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提高,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还可以用例再归纳,如,石油和汽油,因为石油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石油是自然资源,而汽油是石油经过加工来,从自然界中不能直接获得,所以汽油不是自然资源。
4.类比法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荒漠和沙漠,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地形和地形区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此外,还要注意日常用语和地理专业概念的辨析
如月亮和月球:月亮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圆缺变化,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如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百科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