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归属于“群体”这一概念之下,与“正式群体”相对应,指的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不具有固定的形式。非正式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某种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群体的首领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我们常见的经常三五成群在一起的“小帮派”、“小集团”、“小圈子”就是标准的非正式群体的表现形式。非正式群体通常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即所谓“非正式群体领袖”,他们不是通过正式选举产生的,但往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很高的号召力,甚至有很好的个人魅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这一群人吸引在自己周围,并对他们产生影响,影响力甚至比正式群里的领导还要大。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有较大的稳定性、具有相对强的凝聚力,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条例法规,但每个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归属感要求他们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即约定俗成的准则。它对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直至排挤出群体之外。对一非正式群体成员来讲,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特点比较鲜明,基于以下种种原因形成非正式群体:
1、正值青春期后期,个性强、逆反心理强,自卑和自负心理在内心纠结挣扎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矛盾。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关心、需要认同感;不喜欢受约束、不喜欢条条框框的纪律和规定、规则。非正式群体往往给了他们提供了即宽松又相对紧凑的和谐关系体。
2、远离家庭、父母、亲人,心理需要安全感;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独立生活,需要更多帮助和照顾,心理有对他人的依赖需要;共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生活背景,同乡、同学往往成为他们交往密切的对象。
3、不再有升学压力,学习压力相对减轻,兴趣爱好得以发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面对就业竞争、生存挑战;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学习需要、共同的利益要求,使一部分人形成小的圈子。
4、由于某种观点上的一致性:几个人对某事或者某人、某些人有一致看法;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气质性格的相容性;在正式群体中,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领导与非正式群体领袖在群体中的作用有明显区别,正式群体的领导成员的权威性优于非正式群体。不同特色的非正式群体,往往在正式群体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非正式群体对所在的正式群体有正反两方面组织倾向性,即对正式群体有积极配合、促进巩固的作用——正能量;有的非正式群体则有消极拖累、落后分裂的反作用——负能量。而正、负能量的释放完全取决于非正式群体领袖个人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要想引导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中发挥正能量,首先要了解非正式群体负能量的来源:
1、非正式群体联结方式、运作给范及其目的目标与正式群体不尽相同,往往成为正式群体里的“小气候”。
2、由于由感情维系非正式群体成员关系,成员间从众尤其是“盲目跟从领袖”的现象成为他们的主要行为方式。这很容易成为正式群体行动的阻碍力量。
3、非正式群体成员心理归属感使得成员习惯性“集体思维”,有碍于正式群体很好的向前发展。
4、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交往频繁、信息传递快捷,“小团体主义思想”很难不在其中成为主流,正式群体的信息、人际关系很难在非正式群体里得到本色的传递,甚至会被误读、扭曲。
使非正式群体释放正能量,还要认清非正式群体领袖是其群体能量核心所在。所谓“擒贼先擒王”,把“领袖”引导到顺应正式群体要求的大的方向上来,他所领导的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就会自然而然跟随他走上正确的轨道。
1、加强非正式群体领袖的思想教育,使其个人能力和工作水平打不提升,为学校、为同学、为正式群体服务。
2、正确评价和定位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和意义,肯定其正面作用;同时不回避其对正式群体的消极的、反面的危害作用;坚决打击恶性的帮派势力。
3、关心、理解、支持非正式群体的合理、合情的正常要求;给他们,尤其是给“非正式群体领袖”应有的地位甚至是领导职务,引导其在正式群体中规范地发挥积极作用。
4、多开展积极向上的、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机会和交流平台,从非正式群体内部打开小圈子的大门向更多人敞开,也把正式群体的力量和温暖身都到每个同学的心里。
总之,承认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积极关心关怀每一个个体,改造引导它释放正能量,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国家提供新的、合格的祖国建设者的重要保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不具有固定的形式。非正式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某种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群体的首领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我们常见的经常三五成群在一起的“小帮派”、“小集团”、“小圈子”就是标准的非正式群体的表现形式。非正式群体通常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即所谓“非正式群体领袖”,他们不是通过正式选举产生的,但往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很高的号召力,甚至有很好的个人魅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这一群人吸引在自己周围,并对他们产生影响,影响力甚至比正式群里的领导还要大。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有较大的稳定性、具有相对强的凝聚力,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条例法规,但每个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归属感要求他们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即约定俗成的准则。它对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直至排挤出群体之外。对一非正式群体成员来讲,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特点比较鲜明,基于以下种种原因形成非正式群体:
1、正值青春期后期,个性强、逆反心理强,自卑和自负心理在内心纠结挣扎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矛盾。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关心、需要认同感;不喜欢受约束、不喜欢条条框框的纪律和规定、规则。非正式群体往往给了他们提供了即宽松又相对紧凑的和谐关系体。
2、远离家庭、父母、亲人,心理需要安全感;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独立生活,需要更多帮助和照顾,心理有对他人的依赖需要;共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生活背景,同乡、同学往往成为他们交往密切的对象。
3、不再有升学压力,学习压力相对减轻,兴趣爱好得以发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面对就业竞争、生存挑战;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学习需要、共同的利益要求,使一部分人形成小的圈子。
4、由于某种观点上的一致性:几个人对某事或者某人、某些人有一致看法;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气质性格的相容性;在正式群体中,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领导与非正式群体领袖在群体中的作用有明显区别,正式群体的领导成员的权威性优于非正式群体。不同特色的非正式群体,往往在正式群体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非正式群体对所在的正式群体有正反两方面组织倾向性,即对正式群体有积极配合、促进巩固的作用——正能量;有的非正式群体则有消极拖累、落后分裂的反作用——负能量。而正、负能量的释放完全取决于非正式群体领袖个人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要想引导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中发挥正能量,首先要了解非正式群体负能量的来源:
1、非正式群体联结方式、运作给范及其目的目标与正式群体不尽相同,往往成为正式群体里的“小气候”。
2、由于由感情维系非正式群体成员关系,成员间从众尤其是“盲目跟从领袖”的现象成为他们的主要行为方式。这很容易成为正式群体行动的阻碍力量。
3、非正式群体成员心理归属感使得成员习惯性“集体思维”,有碍于正式群体很好的向前发展。
4、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交往频繁、信息传递快捷,“小团体主义思想”很难不在其中成为主流,正式群体的信息、人际关系很难在非正式群体里得到本色的传递,甚至会被误读、扭曲。
使非正式群体释放正能量,还要认清非正式群体领袖是其群体能量核心所在。所谓“擒贼先擒王”,把“领袖”引导到顺应正式群体要求的大的方向上来,他所领导的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就会自然而然跟随他走上正确的轨道。
1、加强非正式群体领袖的思想教育,使其个人能力和工作水平打不提升,为学校、为同学、为正式群体服务。
2、正确评价和定位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和意义,肯定其正面作用;同时不回避其对正式群体的消极的、反面的危害作用;坚决打击恶性的帮派势力。
3、关心、理解、支持非正式群体的合理、合情的正常要求;给他们,尤其是给“非正式群体领袖”应有的地位甚至是领导职务,引导其在正式群体中规范地发挥积极作用。
4、多开展积极向上的、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机会和交流平台,从非正式群体内部打开小圈子的大门向更多人敞开,也把正式群体的力量和温暖身都到每个同学的心里。
总之,承认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积极关心关怀每一个个体,改造引导它释放正能量,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国家提供新的、合格的祖国建设者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