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是产生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我国,距今仅有六七十年。受文化、审美观念、语言、表演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美声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时会出现种种的不良现象,例如,声音不通畅、语言不规范、喉音、音色不统一等,当然最常见的问题可能是“小身体”加“大声音”,表面上,这种声音音量很大,但它是没有威力、密度较低的声音,歌者必须避免这种问题。
【关键词】美声;文化;审美;唱片;录音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美声,原文为Bel canto,按字面理解即为优美的歌唱。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声唱法在传入中国以后,受文化、审美观念、语言、表演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美声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时会出现种种不良现象,例如,声音不通畅,语言不规范,喉音、音色不统一等,当然,最常见的问题可能是“小身体”加“大声音”这一现象,这类情况是因为歌者用强力撑开喉咙,发出了假、大、空的声音。表面上,这种声音音量很大,但它是没有威力、密度较低的声音。这种大声音很唬人,初学者很容易向这种声音靠拢。但错的就是错的,它骗不了专家,甚至也骗不了自己,因此,一定要努力避免这种问题。
关于中国学生经常有“小身体”加“大声音”这一不良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种。当然,这一现象在个别人身上可能也存在例外,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他们身体小,但确实能以良好的发声状态或异于常人构造,唱出宏大的音量。这种正常的“特殊”现象无需做过多解释,因为他们是正确的。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种不正常的“大声音”产生的原因。
一、审美、文化、语言的差异
美声通俗地说及美好的声音,最初是伴随着歌剧的产生而出现的。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出现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里有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在这种环境下,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应运而生。在歌剧产生的初期,题材、内容多与爱情有关,歌者的声音也是柔和、温暖的。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到了19世纪,即浪漫主义后期,真实主义歌剧兴起,人们通常会以巨大的音量表现戏剧冲突。
但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声乐初期,很少会去关注音乐表现,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因此,演唱作品时,学生常常只注重声音的洪亮与否,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只会“强声”,不会“弱声”。
二、受苏联的影响
1949年以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习到了很多,音乐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声乐更是如此。与前苏联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体生长的高大魁梧有关,他们的声带偏于厚重,音色醇厚偏暗,音量宏大。我国的前驱美声声乐者长期以此声音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学生的声音容易笨拙、粗糙,并且会在意识上以音量的大和厚为美。
三、模仿唱片錄音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容易从互联网中获取我们所需的影像及音响资料。比如此时此刻,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男高音歌剧选段《偷洒一滴泪》,可以查看到717个相关视频。网络中传播的资料大多是经过后期处理的,这种声音与现场的声音已经大不相同,即使是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加工处理的音响资料,也与现场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笔者曾用录音笔录过一位歌者在音乐厅中的演唱,当时他的状态不是很好,有一个高音,声音很紧,音质很干涩,但笔者回头听录音时,却惊奇地发现声音质量却非常好。还有一位笔者非常崇拜的歌唱家,歌唱技巧非常娴熟,他的现场音量不大,声音很集中,很柔美,是典型的罗西尼式男高音,然而他的录音简直像是戏剧男高音,异常的雄壮。许多学生对网络媒体中的音像资料进行模仿,结果只模仿到了表面,没有学到精髓,这对演唱是非常不利的。
四、总结
上面所述的是中国美声专业学生“小身体”加“大声音”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些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是对美声唱法的一知半解造成的,一知半解的危害是很大的。例如,很多美声演唱大师要求学生打开喉咙,以便发出丰满的音质,这一点很多学生会片面把“撑开”理解为“打开”,把巨大的音量当成是声音的丰满,这样一来,歌者演唱时,声带会因喉咙的力量而不能有效闭合,也容易受到气息的强烈冲击,时间长了,甚至会影响歌者的演唱寿命。美声唱法在四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变成了一种严谨的、符合生理的科学发声方法,要以严谨的态度辩证的思想去对待它,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好的老师给予引导,也要求歌者要足够的理性。
【关键词】美声;文化;审美;唱片;录音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美声,原文为Bel canto,按字面理解即为优美的歌唱。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声唱法在传入中国以后,受文化、审美观念、语言、表演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美声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时会出现种种不良现象,例如,声音不通畅,语言不规范,喉音、音色不统一等,当然,最常见的问题可能是“小身体”加“大声音”这一现象,这类情况是因为歌者用强力撑开喉咙,发出了假、大、空的声音。表面上,这种声音音量很大,但它是没有威力、密度较低的声音。这种大声音很唬人,初学者很容易向这种声音靠拢。但错的就是错的,它骗不了专家,甚至也骗不了自己,因此,一定要努力避免这种问题。
关于中国学生经常有“小身体”加“大声音”这一不良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种。当然,这一现象在个别人身上可能也存在例外,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他们身体小,但确实能以良好的发声状态或异于常人构造,唱出宏大的音量。这种正常的“特殊”现象无需做过多解释,因为他们是正确的。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种不正常的“大声音”产生的原因。
一、审美、文化、语言的差异
美声通俗地说及美好的声音,最初是伴随着歌剧的产生而出现的。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出现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里有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在这种环境下,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应运而生。在歌剧产生的初期,题材、内容多与爱情有关,歌者的声音也是柔和、温暖的。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到了19世纪,即浪漫主义后期,真实主义歌剧兴起,人们通常会以巨大的音量表现戏剧冲突。
但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声乐初期,很少会去关注音乐表现,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因此,演唱作品时,学生常常只注重声音的洪亮与否,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只会“强声”,不会“弱声”。
二、受苏联的影响
1949年以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习到了很多,音乐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声乐更是如此。与前苏联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体生长的高大魁梧有关,他们的声带偏于厚重,音色醇厚偏暗,音量宏大。我国的前驱美声声乐者长期以此声音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学生的声音容易笨拙、粗糙,并且会在意识上以音量的大和厚为美。
三、模仿唱片錄音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容易从互联网中获取我们所需的影像及音响资料。比如此时此刻,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男高音歌剧选段《偷洒一滴泪》,可以查看到717个相关视频。网络中传播的资料大多是经过后期处理的,这种声音与现场的声音已经大不相同,即使是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加工处理的音响资料,也与现场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笔者曾用录音笔录过一位歌者在音乐厅中的演唱,当时他的状态不是很好,有一个高音,声音很紧,音质很干涩,但笔者回头听录音时,却惊奇地发现声音质量却非常好。还有一位笔者非常崇拜的歌唱家,歌唱技巧非常娴熟,他的现场音量不大,声音很集中,很柔美,是典型的罗西尼式男高音,然而他的录音简直像是戏剧男高音,异常的雄壮。许多学生对网络媒体中的音像资料进行模仿,结果只模仿到了表面,没有学到精髓,这对演唱是非常不利的。
四、总结
上面所述的是中国美声专业学生“小身体”加“大声音”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些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是对美声唱法的一知半解造成的,一知半解的危害是很大的。例如,很多美声演唱大师要求学生打开喉咙,以便发出丰满的音质,这一点很多学生会片面把“撑开”理解为“打开”,把巨大的音量当成是声音的丰满,这样一来,歌者演唱时,声带会因喉咙的力量而不能有效闭合,也容易受到气息的强烈冲击,时间长了,甚至会影响歌者的演唱寿命。美声唱法在四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变成了一种严谨的、符合生理的科学发声方法,要以严谨的态度辩证的思想去对待它,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好的老师给予引导,也要求歌者要足够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