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一、糖类代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生物》教材高二年级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承上紧密结合植物体的代谢,进一步学习人和动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相当复杂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可以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本节内容宜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人体内糖类代谢的过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课时授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第三课时为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1.2、教学目标分析
1.2.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人和动物体从食物中获取哪些营养成分,学生了解糖类代谢的全过程,尤其是在细胞内发生变化的过程,学生知道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2.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导出人和动物从食物中获取的六大营养成分,及本节课题,指导学生课上阅读、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清体外的糖变成体内血糖的过程。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建构科学的糖类饮食观念;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1.2.4重点、难点。重点:糖类代谢在细胞内发生变化的过程。难点:在了解糖类代谢和脂类代谢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阅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1、对学生的分析与处理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发现问题能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糖类几个途径,而是更多地体现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判断、交流、表达。教学中主要采取“讲讲、看看、谈谈、做做”的方法。
3、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4、学生活动设计。体验糖类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的发现过程;阅读课文,归纳总结糖类的代谢。根据所学的糖类和脂类代谢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经历,解决、讨论自己身边的不良膳食行为。
三、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准备。将课堂上应用到的素材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学生要讨论的问题均以幻灯片形式放映,以下不作详述。)
2、联系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引入新课之前,要明确三个问题。 ①本节研究的是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人和动物体内需要的营养物质只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②食物中的淀粉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发生哪些变化,怎样被利用呢?这两个问题是正确理解人和动物代谢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在简单的引言之后,我引入以下思考题:①人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②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有哪些作用?③出示PPT,引导学生知道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并提出问题淀粉是如何进入人体细胞的?
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出示PPT,帮助学生知道淀粉是经过消化、吸收、运输才进入人体细胞的,对糖代谢过程有一个总体轮廓的了解。
3、提出问题:(根据PPT中的资料)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生成了哪些物质,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思路是如何研究问题的,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
4、进一步扣住前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来总结这些物质是由细胞发生了哪些变化所产生的。学生阅读、思考、总结、表达。
思考: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发生什么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什么?从而了解三大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的主要变化,理清变化途径,为讨论奠定基础。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进行详细讲解及讨论与交流,葡萄糖在人体内三大去路,主次之分?讨论时应注意联系实际。
6、学生总结全过程。
7、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 在临床上,医生常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液,这样做起什么作用?②有的学生不吃早饭就上学,结果到近中午时会出现头昏、乏力的现象;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到最后常会出现昏倒的现象,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治疗措施?③给家畜、家禽提供富含糖类的饲料,使它们肥育,原因是什么?
8、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在生活常识、饮食习惯上有哪些启示。
四、教学体会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文化快餐”,如:电视、网络等。久而久之,对文字的吸收、理解、内化能力逐渐下降,养成阅读惰性,甚至依赖于教师替他们读,给他们讲解。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尽量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生学习本课的使命不是为了快捷地记住来自专家的、书本的关于糖类代谢的几个途径的内容,而是应更多地参与“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呈现一个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科学研究的案例情景。
3.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讨论
是基于一定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基础进行的。对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讨论背景,为展开讨论作好铺垫。②讨论需要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个问题都应先让学生回答,教师不急于明确答案,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
4.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注意联系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知识的运用价值,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出版社.
[2] 《学习的策略》红旗出版社.
1、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一、糖类代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生物》教材高二年级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承上紧密结合植物体的代谢,进一步学习人和动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相当复杂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可以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本节内容宜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人体内糖类代谢的过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课时授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第三课时为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1.2、教学目标分析
1.2.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人和动物体从食物中获取哪些营养成分,学生了解糖类代谢的全过程,尤其是在细胞内发生变化的过程,学生知道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2.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导出人和动物从食物中获取的六大营养成分,及本节课题,指导学生课上阅读、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清体外的糖变成体内血糖的过程。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建构科学的糖类饮食观念;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1.2.4重点、难点。重点:糖类代谢在细胞内发生变化的过程。难点:在了解糖类代谢和脂类代谢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阅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1、对学生的分析与处理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发现问题能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糖类几个途径,而是更多地体现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判断、交流、表达。教学中主要采取“讲讲、看看、谈谈、做做”的方法。
3、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4、学生活动设计。体验糖类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的发现过程;阅读课文,归纳总结糖类的代谢。根据所学的糖类和脂类代谢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经历,解决、讨论自己身边的不良膳食行为。
三、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准备。将课堂上应用到的素材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学生要讨论的问题均以幻灯片形式放映,以下不作详述。)
2、联系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引入新课之前,要明确三个问题。 ①本节研究的是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人和动物体内需要的营养物质只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②食物中的淀粉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发生哪些变化,怎样被利用呢?这两个问题是正确理解人和动物代谢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在简单的引言之后,我引入以下思考题:①人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②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有哪些作用?③出示PPT,引导学生知道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并提出问题淀粉是如何进入人体细胞的?
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出示PPT,帮助学生知道淀粉是经过消化、吸收、运输才进入人体细胞的,对糖代谢过程有一个总体轮廓的了解。
3、提出问题:(根据PPT中的资料)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生成了哪些物质,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思路是如何研究问题的,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
4、进一步扣住前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来总结这些物质是由细胞发生了哪些变化所产生的。学生阅读、思考、总结、表达。
思考: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发生什么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什么?从而了解三大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的主要变化,理清变化途径,为讨论奠定基础。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进行详细讲解及讨论与交流,葡萄糖在人体内三大去路,主次之分?讨论时应注意联系实际。
6、学生总结全过程。
7、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 在临床上,医生常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液,这样做起什么作用?②有的学生不吃早饭就上学,结果到近中午时会出现头昏、乏力的现象;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到最后常会出现昏倒的现象,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治疗措施?③给家畜、家禽提供富含糖类的饲料,使它们肥育,原因是什么?
8、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在生活常识、饮食习惯上有哪些启示。
四、教学体会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文化快餐”,如:电视、网络等。久而久之,对文字的吸收、理解、内化能力逐渐下降,养成阅读惰性,甚至依赖于教师替他们读,给他们讲解。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尽量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生学习本课的使命不是为了快捷地记住来自专家的、书本的关于糖类代谢的几个途径的内容,而是应更多地参与“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呈现一个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科学研究的案例情景。
3.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讨论
是基于一定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基础进行的。对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讨论背景,为展开讨论作好铺垫。②讨论需要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个问题都应先让学生回答,教师不急于明确答案,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
4.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注意联系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知识的运用价值,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出版社.
[2] 《学习的策略》红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