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在学科中位于更高层次、居于中心地位和处于鲜活样态的概念或观念,学科大概念有常理型、学理型和哲理型三种表现类型.在课堂教学的场域中,学科大概念有三重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指向教师深度理解教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操作上,寻找与确定学科大概念、显化与分化学科大概念、转化与内化学科大概念则是学科大概念的建构逻辑与设计模式.
【机 构】
: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10066;四川旅游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610100;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1006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在学科中位于更高层次、居于中心地位和处于鲜活样态的概念或观念,学科大概念有常理型、学理型和哲理型三种表现类型.在课堂教学的场域中,学科大概念有三重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指向教师深度理解教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操作上,寻找与确定学科大概念、显化与分化学科大概念、转化与内化学科大概念则是学科大概念的建构逻辑与设计模式.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现阶段开展国际传播的主要载体与实现形式,外宣翻译对建设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宣翻译包含“对外翻译”与“对外宣传”两个维度,具有翻译学与传播学双重学科属性.基于这一学科属性,运用词源学溯源的方法,本研究发现外宣翻译中的“对外翻译”与“对外宣传”维度都涉及语言形式的转换、思想内容的传播与预期目标的达成,两者在传播方向、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上颇为近似,且都可从汉英双语中表示“翻译”与“宣传”之核心译学与传播学术语的词源演变中找到外宣翻译作为翻译学与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关联印证,从而帮助厘定外宣翻译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英文网站页面建设与完善愈来愈紧迫.其中,校训翻译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统计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171所大学的中文校训以及美、英、澳、加、新几个主要英语国家494所大学的英文校训,探讨了中国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以及英语国家大学校训的语法特点,尝试构建汉英校训互译的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现存英文版校训中存在的问题,对丰富当下校训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以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背景,探索通过国内外政府部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各方联动,构建国际协同育人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平台中四方协同制定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共建特色课程与国际化实践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和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商务翻译人才,以期对高校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借鉴作用,并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做好中国扶贫外宣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话语权,而中国特色扶贫术语是中国在贫困治理领域创造的系列概念化表达,具有独特的话语特征和学术价值,因此,规范扶贫术语英译是做好扶贫外宣的重要前提.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连续统上的两端,翻译难以实现绝对的归化或异化,只能以主次来界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能选择靠近连续统的一端.基于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与中国扶贫术语的语言特征,本文提出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下,探究应用“四个再现”翻译原则和“四用”翻译方法来指导中国特色扶贫术语的外译,
本文以认知口译学为基石,对口译认知过程研究做了衍进回眸,提出了口译认知的多模态嵌入式研究路径.在研究过程中,对认知、元认知等嵌入口译行为,以及认知科学嵌入口译学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析出了口译认知过程研究的C→IO、CS→CIS、C→M→IO等多模态嵌入式研究范式.该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口译本体论研究,突显了口译认知过程研究之新路径,尤其是将认知科学,如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嵌入口译学进行交叉与渗透,产生了蝴蝶效应.该研究有助于口译研究之深入和拓展,使口译认知过程研究更加科学严谨,向多级度、多层面以及多模态
显化是翻译普遍性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大量实证研究充分证明,显化是翻译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建构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显化策略体系提供了可能.受限于文本类型和翻译方向,本文建构了基于信息型文本的汉译英显化策略体系,对显化的类型、形式、语言维度、触发源、翻译焦点、属性和翻译目的 等参数做了界定,并通过实例对汉译英具体操作进行说明.该体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可以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方向的不同进行修正和调整.
本文以中国知网上主题词为“公示语”+“翻译”、“公示语”+“译写”、“标识语”+“翻译”、“标识语”+“译写”的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为分析材料,从论文发表数量、覆盖区域、外语种类、依托项目、行业领域、依托理论、误译类别、原因及翻译对策、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等方面,对2011-2020年间公示语翻译研究特点、趋势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总结,并与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相关研究做对比,展望公示语翻译及研究的发展前景,希望为公示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各类参考信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举世瞩目,其中蕴含的丰富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至今仍影响深远.由于中国古代科技在科学思维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其核心概念的命名往往呈现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相关术语具有独特复杂性.鉴于此,在中国科技典籍对外译介的过程中,核心科技术语的翻译往往成为难点.如何有效翻译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成为中国科技典籍外译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交际术语学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作为跨语知识交互实践的交际语境复杂性,并籍此探究其语境化翻译策略,旨在对提升中国科技典籍外译有效性有
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活动具有国家翻译实践的典型特征,国家是翻译实践的主体,翻译活动具有“治理性”和“使命色彩”.洋务派意识到培养译才、翻译西书、师夷长技的重要性,设立官办翻译机构,以翻译活动促进国家治理,以制度化实现国家治理.翻译之“治”的实现要基于特定的翻译之“制”,即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本文通过剖析洋务运动时期的国家翻译实践活动,揭示该时期国家翻译“治理”与“制度化”之间的关系,融通“治”与“制”实现翻译活动的治理效能,以期为当今国家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6年以来,中国口译服务标准历经起步建设和繁荣发展两大发展阶段.本文以中国翻译协会官网推出的口译标准文件为材料来源,梳理了9部口译服务标准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特征,并借鉴国外同时期相关口译服务标准文件,探究我国口译服务标准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我国口译服务标准呈现出主动适配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及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态势.为进一步推进行业标准化及规范化工作,本文认为标准应由多方联合参与制定,有针对性面向特定垂直领域,关注译员的口译能力和权利,融入技术要素,加强推广实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