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与“学”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中学成为一门必修课,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本文对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作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观念 模式 主体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在当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去教呢?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变传递型为引导型。教师将由事件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刺激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做“领航员”,提供变换学习跑道的建议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指导和援助。
  
  二、信息技术课我们应采取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
  2.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马上可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
  3.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借助CAI和软件嵌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关键是合适的课件和软件。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讲的是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计算机课尤其如此。在电脑的教学中努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想他们所想,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计算机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掌握技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又该如何学习这门课呢?如何自学,可以从两方面去培养:(1)课前的预习,即对教材的自学。学生学习新授内容之前,把将要学的内容去看懂,读懂,能基本明确操作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至于成为死板的灌输式。(2)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
其他文献
看书时就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搭建知识网络,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教材的目录到每一课的标题再到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虽然不敢苟同一本好书的力量如此巨大,但也确信好书在一个人树立信仰、追求理想、转变观念、净化心灵等多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是,现代的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普遍缺乏的正是对于好书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的精神世界往往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愿望。  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生理想形成的时期。因此。要使那些杰出人物形象进入少年和青年的理智和心灵,是非常重要
大家曾熟知这样一个事实:有一只主人养在笼子里许多年的小鸟,当丰人把它放飞时,它虽长着丰满的羽毛,却再也飞不起来了,成了一只陆地鸟。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知识渊博、善于交际、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已成为当下课改浪潮中教师的使命。活动单导学体现了以学生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一课中,有“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人本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现代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凸显学生风采的交流展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能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宜于儿童探索知识的意境,这样,学生对数学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