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课堂上,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探索,敏锐观察;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那么,如何营造兴趣氛围、增强活力呢?下面浅谈其策略。
一、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课始,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时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如教学“物体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我先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生答:“石子占了一些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我接着指出:“石子占有的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里面后,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学生既能初步感知概念的含义,又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的答90°,有的答180°)哪个对呢?为什么?
生1: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答案)
师:究竟谁对呢?
生2: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3: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真聪明!(最后进行了演示)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三、运用直观,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一课,通过摆小棒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很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此外,学具的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通过自己摆弄得出的结果,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生活,培养兴趣
新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教室的黑板是长方形的。”“我家的钟表的面是圆形的。”“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篮球场是长方形的”……学生头脑中再现的生活图形越来越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巩固练习,增添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习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外,还特别注意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练习。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上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从而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学生说出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和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我接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一、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课始,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时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如教学“物体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我先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生答:“石子占了一些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我接着指出:“石子占有的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里面后,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学生既能初步感知概念的含义,又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的答90°,有的答180°)哪个对呢?为什么?
生1: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答案)
师:究竟谁对呢?
生2: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3: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真聪明!(最后进行了演示)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三、运用直观,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一课,通过摆小棒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很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此外,学具的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通过自己摆弄得出的结果,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生活,培养兴趣
新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教室的黑板是长方形的。”“我家的钟表的面是圆形的。”“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篮球场是长方形的”……学生头脑中再现的生活图形越来越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巩固练习,增添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习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外,还特别注意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练习。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上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从而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学生说出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和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我接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