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
(一)课前提问
课前提问一般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基础知识,或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做有效的铺垫,这类问题一般都比较基础,大部分同学都应该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采取“抽签”式的提问方式:课前准备好几副筷子,在每支筷子上写上一位同学的名字,课上提问时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把筷子放入小纸桶中摇匀,随机抽出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可使每一位同学都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下,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改理念。
(二)课上提问
课上提问要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此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对于比较基础的问题可请学习程度一般的同学回答,而对于探索性的、开放性的、较难一点的问题可请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来回答或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这样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提问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应该提炼自己的语言,问题的表述要清楚,应体现强烈的目的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比如我们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若提出“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这样的问题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教师要切记提问的问题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三、所提问题要少而精
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提出讨论性问题时更应该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大部分的课堂讨论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由实际情境得出算式(+5)+(+3)=+8;(-5)+(-3)=-8;(+5)+(-3)=+2;(-5)+(+3)=-2;(+5)+(-5)=0;(-3)+(+3)=0;(+5)+0=+5;(-3)+0=-3等;这时不要直接给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而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并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思维敏捷的同学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
(一)课前提问
课前提问一般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基础知识,或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做有效的铺垫,这类问题一般都比较基础,大部分同学都应该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采取“抽签”式的提问方式:课前准备好几副筷子,在每支筷子上写上一位同学的名字,课上提问时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把筷子放入小纸桶中摇匀,随机抽出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可使每一位同学都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下,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改理念。
(二)课上提问
课上提问要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此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对于比较基础的问题可请学习程度一般的同学回答,而对于探索性的、开放性的、较难一点的问题可请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来回答或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这样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提问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应该提炼自己的语言,问题的表述要清楚,应体现强烈的目的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比如我们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若提出“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这样的问题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教师要切记提问的问题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三、所提问题要少而精
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提出讨论性问题时更应该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大部分的课堂讨论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由实际情境得出算式(+5)+(+3)=+8;(-5)+(-3)=-8;(+5)+(-3)=+2;(-5)+(+3)=-2;(+5)+(-5)=0;(-3)+(+3)=0;(+5)+0=+5;(-3)+0=-3等;这时不要直接给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而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并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思维敏捷的同学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