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着重对语文课中的无效讨论作归因分析,并通过教学实践,对“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作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小组讨论 有效性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中无效”讨论”的归因分析
纵观“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供讨论的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其二、小组讨论前没有组织分工,也没有明确要求。其三、讨论的时间过于仓促。其四、教师的作用发挥不佳。其五、汇报讨论结果,讨论后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言不由衷,只好再由教师抖出“包袱”。其六、由于有些年轻教师调控能力有限,分组讨论时,整个教室乱成“一锅粥”,顽皮学生从中瞎搅和。课堂失控,教学效果必然不好。
但是,笔者始终坚信,只要操作得好,“小组讨论”一定是有效的,并且是高效的。
二、有效“小组讨论”的新尝试
下面是以初中语文课《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为例,紧紧围绕着“小组讨论”展开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1、课前准备。根据本班实际,以4人为单位组织讨论小组(基本按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来编排,座位的最后一排凑不成4人小组的,则并入前排,将小组规模扩至5人或6人)。
2、问题设计。本节课,根据文本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实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济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整体表述和局部描写中,你最欣赏的地方在哪里?请说出欣赏的理由。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3、明确要求。讨论时不得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讨论内容无关的话。组内发言时,要清楚表达,不重复他人观点;要控制音量,既让组内同学听清楚,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要学会倾听。不得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可适当做些笔记),并适当借鉴吸收。要善于提出不同看法,大胆质疑。
4、教师介入。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学生的讨论。如第五组同学讨论到“修辞手法的运用”时,得出的结论过于肤浅,教师则适时追问: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整体表述上收到了什么效果?而在局部的描写上又收到了什么效果?如用“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小山矮松顶着白雪,用“地毯上的小团花”比喻“小灰色树影”;用“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写到底有什么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
5、汇报结果。各小组发言人将组内讨论所形成的共识或主要分歧意见作小结疏理,代表整个小组作中心发言。如第一个问题,第一小组的一位学生代表全组发了言: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因为济南的冬天给了他与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教师则鼓励其他同学提出质疑与辩解。还有的学生提到:作者是怀着怀念、依恋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是想念济南了。此时,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出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真情,浓浓的爱。
本节课,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课堂反应情况来看,“小组讨论”应该说是成功的。
三、 “小组讨论”的有效策略
要使“小组讨论”这一形式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真正发挥足有成效的作用,笔者觉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是确保“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关键。
供学生讨论的问题既不应该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应该是远离学生生活、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这类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需要学生通过互相启发来拓展思路方可作答。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层地解读文本。
⑵聚焦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凝聚了整个文本的主要信息,对于解读文本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如教学《老王》这篇文章,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聚焦性问题”:作者最后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好多子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有必要组织“小组讨论”,而且是非“讨论”无以彻底解决。
⑶集体性作业。这类作业光凭学生个人,在有限的课堂内不足以完成,需要进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有必要分小组实施。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交还给全体学生来讨论,学生兴趣更浓,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任务驱动”是推进有效讨论的原动力。
要有效实施“任务驱动”,首先要明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各司其责,轮流承担。责任到人,“小组讨论”才有效果。
3、独立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前提。
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参与小组讨论,才能迅速地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取相关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碰撞,进而构建新的思想。能够在观点的碰撞中激活大家的思维,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是真正有效的。
4、强化交流技能的学习,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基础。
对于“小组讨论”而言,强化交流技能的学习与操练,十分必要。由于没有组织交流技能的学习与操练,课堂上一开放,就乱成一团麻,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
5、教师适时介入,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保证。
课堂讨论中,教师“不作为”,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样的“小组讨论”注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到底何时介入、怎样介入比较合适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前理解”卡壳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巧妙点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同伴”角色介入,或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或故意摆出不成熟的观点,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探讨;学生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时,教师则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介入,列举出多种看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总之,只要深入研究,大胆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公安县章田寺乡)
关键词 小组讨论 有效性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中无效”讨论”的归因分析
纵观“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供讨论的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其二、小组讨论前没有组织分工,也没有明确要求。其三、讨论的时间过于仓促。其四、教师的作用发挥不佳。其五、汇报讨论结果,讨论后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言不由衷,只好再由教师抖出“包袱”。其六、由于有些年轻教师调控能力有限,分组讨论时,整个教室乱成“一锅粥”,顽皮学生从中瞎搅和。课堂失控,教学效果必然不好。
但是,笔者始终坚信,只要操作得好,“小组讨论”一定是有效的,并且是高效的。
二、有效“小组讨论”的新尝试
下面是以初中语文课《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为例,紧紧围绕着“小组讨论”展开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1、课前准备。根据本班实际,以4人为单位组织讨论小组(基本按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来编排,座位的最后一排凑不成4人小组的,则并入前排,将小组规模扩至5人或6人)。
2、问题设计。本节课,根据文本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实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济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整体表述和局部描写中,你最欣赏的地方在哪里?请说出欣赏的理由。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3、明确要求。讨论时不得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讨论内容无关的话。组内发言时,要清楚表达,不重复他人观点;要控制音量,既让组内同学听清楚,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要学会倾听。不得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可适当做些笔记),并适当借鉴吸收。要善于提出不同看法,大胆质疑。
4、教师介入。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学生的讨论。如第五组同学讨论到“修辞手法的运用”时,得出的结论过于肤浅,教师则适时追问: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整体表述上收到了什么效果?而在局部的描写上又收到了什么效果?如用“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小山矮松顶着白雪,用“地毯上的小团花”比喻“小灰色树影”;用“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写到底有什么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
5、汇报结果。各小组发言人将组内讨论所形成的共识或主要分歧意见作小结疏理,代表整个小组作中心发言。如第一个问题,第一小组的一位学生代表全组发了言: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因为济南的冬天给了他与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教师则鼓励其他同学提出质疑与辩解。还有的学生提到:作者是怀着怀念、依恋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是想念济南了。此时,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出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真情,浓浓的爱。
本节课,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课堂反应情况来看,“小组讨论”应该说是成功的。
三、 “小组讨论”的有效策略
要使“小组讨论”这一形式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真正发挥足有成效的作用,笔者觉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是确保“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关键。
供学生讨论的问题既不应该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应该是远离学生生活、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这类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需要学生通过互相启发来拓展思路方可作答。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层地解读文本。
⑵聚焦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凝聚了整个文本的主要信息,对于解读文本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如教学《老王》这篇文章,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聚焦性问题”:作者最后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好多子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有必要组织“小组讨论”,而且是非“讨论”无以彻底解决。
⑶集体性作业。这类作业光凭学生个人,在有限的课堂内不足以完成,需要进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有必要分小组实施。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交还给全体学生来讨论,学生兴趣更浓,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任务驱动”是推进有效讨论的原动力。
要有效实施“任务驱动”,首先要明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各司其责,轮流承担。责任到人,“小组讨论”才有效果。
3、独立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前提。
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参与小组讨论,才能迅速地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取相关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碰撞,进而构建新的思想。能够在观点的碰撞中激活大家的思维,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是真正有效的。
4、强化交流技能的学习,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基础。
对于“小组讨论”而言,强化交流技能的学习与操练,十分必要。由于没有组织交流技能的学习与操练,课堂上一开放,就乱成一团麻,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
5、教师适时介入,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保证。
课堂讨论中,教师“不作为”,让学生放任自流,这样的“小组讨论”注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到底何时介入、怎样介入比较合适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前理解”卡壳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巧妙点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同伴”角色介入,或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或故意摆出不成熟的观点,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探讨;学生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时,教师则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介入,列举出多种看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总之,只要深入研究,大胆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公安县章田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