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造对于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性。少年儿童是创造工程的新主人,是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创造人才源源不断的预备军,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生抓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 营造氛围,诱发创造激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与探索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氛围、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对科学思维法师的积极探寻。营造创造氛围,教师必须重视:树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别出心裁”,欢迎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特别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便有错,也不能伤其自尊心,要给学生再次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如《麻雀》一文的结尾是:“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引导学生想:“我”不唤回猎狗,结果又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发言,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 积累知识,巩固创造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创造可以从低级到高级知识少,能力不足的幼儿和少年可以去创造,当然那是低级的。很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很多知识,很强的能力,那是高级的。”可见,无论是低级创造,还是高级创造,都离不开扎实广阔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的基础和来源,平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重视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认真学好各科知识;(2)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知识视野。
三、 强化意识,用多渠道培养
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使它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是一种普及性德教育而不是成功教育。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强化学生创造意识,采取多渠道培养。
1.在生活中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美好的童年梦想,梦想自己能创造出自己所想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段推移,人们发现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创造发明成为自己可想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更没有勇气解开科学神秘的面纱。对于这一点,应针对孩子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从环境入手,在教室建造,布置起小发明陈列橱和科技走廊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创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如:塑料瓶做的简易浇花器,夹煤球用的夹子……一件一件发明成果,使学生走近创造。
2.在羡慕中培养。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经常邀请兄弟或兄弟班级多次获小发明,小制作奖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将创造发明的切身体会,酸甜苦辣详尽道来,在榜样的激励下,萌发创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3.在需求中培养。
创造的兴趣往往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就显得尤为突出。如在一次班队会上,假设这样一个场景:XX同学穿着布鞋上学,午间下起大雨,下午放学时雨停了,但积水较多,现在只有两块砖,一把稻草,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说用两块砖交替垫脚,有的用稻草把砖绑在脚上……看着他们积极思索的样子,勇于尝试的行动表现,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在未来生活中,他们一定会积极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4.在讨论中培养。
“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深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活动课上,让学生每个人用一个圆和一个长条图形,请他们在一分钟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思维,尽可能地说出着两个图形可以组成哪些东西,有的说可以拼成一把伞;有的 说可以组成苍蝇拍,篮球架……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在思想观点的大碰撞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总的来说,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的希望,是创造工程的生力军,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锲而不舍地开展创造活动,营造创造氛围,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插上创造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古镇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 营造氛围,诱发创造激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与探索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氛围、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对科学思维法师的积极探寻。营造创造氛围,教师必须重视:树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别出心裁”,欢迎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特别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便有错,也不能伤其自尊心,要给学生再次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如《麻雀》一文的结尾是:“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引导学生想:“我”不唤回猎狗,结果又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发言,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 积累知识,巩固创造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创造可以从低级到高级知识少,能力不足的幼儿和少年可以去创造,当然那是低级的。很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很多知识,很强的能力,那是高级的。”可见,无论是低级创造,还是高级创造,都离不开扎实广阔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的基础和来源,平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重视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认真学好各科知识;(2)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知识视野。
三、 强化意识,用多渠道培养
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使它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是一种普及性德教育而不是成功教育。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强化学生创造意识,采取多渠道培养。
1.在生活中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美好的童年梦想,梦想自己能创造出自己所想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段推移,人们发现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创造发明成为自己可想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更没有勇气解开科学神秘的面纱。对于这一点,应针对孩子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从环境入手,在教室建造,布置起小发明陈列橱和科技走廊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创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如:塑料瓶做的简易浇花器,夹煤球用的夹子……一件一件发明成果,使学生走近创造。
2.在羡慕中培养。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经常邀请兄弟或兄弟班级多次获小发明,小制作奖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将创造发明的切身体会,酸甜苦辣详尽道来,在榜样的激励下,萌发创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3.在需求中培养。
创造的兴趣往往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就显得尤为突出。如在一次班队会上,假设这样一个场景:XX同学穿着布鞋上学,午间下起大雨,下午放学时雨停了,但积水较多,现在只有两块砖,一把稻草,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说用两块砖交替垫脚,有的用稻草把砖绑在脚上……看着他们积极思索的样子,勇于尝试的行动表现,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在未来生活中,他们一定会积极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4.在讨论中培养。
“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深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活动课上,让学生每个人用一个圆和一个长条图形,请他们在一分钟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思维,尽可能地说出着两个图形可以组成哪些东西,有的说可以拼成一把伞;有的 说可以组成苍蝇拍,篮球架……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在思想观点的大碰撞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总的来说,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的希望,是创造工程的生力军,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锲而不舍地开展创造活动,营造创造氛围,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插上创造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古镇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