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以趣引新
1. 配图:今年的NBA总决赛在科比带领的湖人队和凯尔特人队之间打响了.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马上就可以引起注意;其次,对书上的几年一直没变的情境作出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改变. )
2. 提出问题:请你预测一下6月9日的比赛情况
(1)湖人队会胜利吗?(2)科比会得到30分吗?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体会吗?是不是所有事件的结果都无法确定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确定与不确定”.
(通过篮球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
(二)合作探究,建立概念
1. 第47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最终在中国球员王楠和张怡宁之间展开. 在比赛开始之前,请思考如下问题:
(1)冠军属于中国选手吗?(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王楠吗?
学生思考后有了答案,老师邀请举手的同学回答,同时明确:生活中有些事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2. 巩固练习: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小明骑车去游乐场, 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时遇红灯.
(2)2008年开明中学春季运动会上,兵兵同学在初一男子100 m比赛中跑出了4 s的好成绩!
(3)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6点朝上.
(4)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5)用力旋转画有红、黄、蓝、绿四色转盘上的指针,指针会停在黑色上.
(在初步感知概念后,通过及时地辨别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 同时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
……
(三)活动引领,内化提升
1. 请你来参与: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6个黄球,4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充分摇匀,从中任意摸2个球.
(1)请你先猜一猜会出现哪几种可能的结果;(先引起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
猜完后,组织学生参与摸球活动. (用实践检验猜想. )
(2)请你就以上情境,分别说出一个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
2. 请你来设计: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6个黄球,4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
【活动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最大诱因,摸球、掷骰子游戏都是有趣的数学活动,更是概率中常用的数学模型. 抓住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随机现象,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协作能力. 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在提高中享受.
(四)适时迁移,拓展知识
1. 数学中的事件: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个负数的商小于0;
(2)如果a,b是有理数,那么ab = ba;
(3)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
(4)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学生答后,教师给予总结:对于数学问题中的事件,不仅要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还要牢记数学中的有关定义、法则、性质等.
(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强化了概念. )
2. 在成语或俗语中也有反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
①水中捞月 ②守株待兔 ③杞人忧天 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加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真正理解概念. )
(五)总结巩固,延伸知识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引领学生全面回顾一下,从基本概念到生活实际. )
2. 前面的摸球游戏中,你觉得一次同时摸2个球,哪种颜色的球出现的机会大?
(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教学反思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掷骰子、摸球等活动轻松地掌握新知识,再通过对摸球活动的探索,归纳出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方法可遁,有目标追求,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 在游戏中尽量达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人人肯说的效果. 如在摸球活动中两人一组,每人动手摸十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它需要抓住教学内容本质、根据学情建构,这是教材的一个活化、生长过程,教材只有当它以适当的形式进入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功能被发挥出来了,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应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掌握理性知识. 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现代教学论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作为一线教师更加要确立正确对待教材的态度,一是看到教材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平时要潜心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教学中才能紧扣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二是要认识到教材只是编写者对新课标的解读,要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教材不再是“死”不可变的,它需要师生有效学习活动激“活”; 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再现,它更需要“动态”的建构.
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我的设计理念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展示,教学有实效,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 我觉得如果在确定与不确定的辨析环节,进一步放手给学生讨论、归纳,那就更好了.
(一)创设情境,以趣引新
1. 配图:今年的NBA总决赛在科比带领的湖人队和凯尔特人队之间打响了.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马上就可以引起注意;其次,对书上的几年一直没变的情境作出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改变. )
2. 提出问题:请你预测一下6月9日的比赛情况
(1)湖人队会胜利吗?(2)科比会得到30分吗?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体会吗?是不是所有事件的结果都无法确定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确定与不确定”.
(通过篮球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
(二)合作探究,建立概念
1. 第47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最终在中国球员王楠和张怡宁之间展开. 在比赛开始之前,请思考如下问题:
(1)冠军属于中国选手吗?(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王楠吗?
学生思考后有了答案,老师邀请举手的同学回答,同时明确:生活中有些事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2. 巩固练习: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小明骑车去游乐场, 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时遇红灯.
(2)2008年开明中学春季运动会上,兵兵同学在初一男子100 m比赛中跑出了4 s的好成绩!
(3)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6点朝上.
(4)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5)用力旋转画有红、黄、蓝、绿四色转盘上的指针,指针会停在黑色上.
(在初步感知概念后,通过及时地辨别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 同时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
……
(三)活动引领,内化提升
1. 请你来参与: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6个黄球,4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充分摇匀,从中任意摸2个球.
(1)请你先猜一猜会出现哪几种可能的结果;(先引起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
猜完后,组织学生参与摸球活动. (用实践检验猜想. )
(2)请你就以上情境,分别说出一个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
2. 请你来设计: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6个黄球,4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
【活动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最大诱因,摸球、掷骰子游戏都是有趣的数学活动,更是概率中常用的数学模型. 抓住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随机现象,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协作能力. 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在提高中享受.
(四)适时迁移,拓展知识
1. 数学中的事件: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个负数的商小于0;
(2)如果a,b是有理数,那么ab = ba;
(3)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
(4)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学生答后,教师给予总结:对于数学问题中的事件,不仅要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还要牢记数学中的有关定义、法则、性质等.
(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强化了概念. )
2. 在成语或俗语中也有反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
①水中捞月 ②守株待兔 ③杞人忧天 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加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真正理解概念. )
(五)总结巩固,延伸知识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引领学生全面回顾一下,从基本概念到生活实际. )
2. 前面的摸球游戏中,你觉得一次同时摸2个球,哪种颜色的球出现的机会大?
(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教学反思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掷骰子、摸球等活动轻松地掌握新知识,再通过对摸球活动的探索,归纳出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方法可遁,有目标追求,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 在游戏中尽量达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人人肯说的效果. 如在摸球活动中两人一组,每人动手摸十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它需要抓住教学内容本质、根据学情建构,这是教材的一个活化、生长过程,教材只有当它以适当的形式进入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功能被发挥出来了,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应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掌握理性知识. 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现代教学论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作为一线教师更加要确立正确对待教材的态度,一是看到教材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平时要潜心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教学中才能紧扣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二是要认识到教材只是编写者对新课标的解读,要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教材不再是“死”不可变的,它需要师生有效学习活动激“活”; 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再现,它更需要“动态”的建构.
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我的设计理念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展示,教学有实效,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 我觉得如果在确定与不确定的辨析环节,进一步放手给学生讨论、归纳,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