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死亡”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xl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是存在于具体的地域、民族、国别、文化背景之中的,从《格尔尼卡》,《冬之祭》这两幅同是描写死亡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之间的差异。在20世纪的中外文化、艺术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只有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特色,考察和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下艺术的共性和差异性, 并且在民族特色探讨与共同规律寻求的基础上去寻求中外艺术各自的特征、优势与局限,才能达到中西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及其现代艺术精神的建构。
  关键词:中西文化艺术;比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94-01
  
  晴空之下,一架架喷涂着十字机徽的轰炸机带着巨大的轰鸣出现在小镇格尔尼卡的上空。小往日的宁静被打破,一无所知的人们走上街头,驻足仰望空中。飞机飞得如此之低,人群开始骚动,似乎感觉到了一种恐怖的气氛,只有孩子们兴奋地指点着,叫喊着。这时,人类历史上的一出惨剧上演了,机群轻抖翅膀,舱盖打开,黑压压的炸弹一串串地倾泄而下,向着地面同样黑压压的人群呼啸而去……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小镇格尔尼卡
  晴空之下,一队朴素的中国标本式农民守护着一樽木棺缓缓前行。头戴白帽身披麻布孝衣的孝子贤孙门呜咽着,护送将要远去的亲人最后一程。孩子们也低头不语,他们也满怀着思念和不舍吗......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军大规模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的悲痛事件。德国空军近三个小时的轰炸,致使小镇很多无辜平民百姓炸死炸伤,这次轰炸使格尔尼卡夷为了平地。德军的这一罪恶行径激起了当时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和唾弃。毕加索也义愤填膺,决定讲这一轰炸事件作为其壁画创作的题材,用来表达自己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和对战争罪犯的强烈抗议。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在此历史背景诞生了。我们从《格尔尼卡》的画面看到,整幅画由黑、白、灰三色绘制而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交织造成阴郁、恐怖的画面,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以及动荡的感觉,整个画面沉重又极其压抑,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作品是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的。其中,位于画面正中心的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最为引人注目,它夸张的眼睛怒目圆睁,鼻子也猛烈地抽搐着,撕裂的马嘴,露出了锋芒般的舌头,我们耳边似乎能听到它竭尽全力地嘶鸣声。在马的下方躺卧着一个男士,但是他手里的剑已经残缺不全了。但那只紧握利剑的手依然铿锵有力,似乎在宣告:人民不会轻易放下武器,一定会与残暴决战到底。作品中还着重描绘了几位妇女:一个妇女从高高的窗口中伸出她长长的握着油灯手臂,似乎想要用灯亮来照亮眼前发生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切;一位消瘦单薄的母亲哀号着,双手托着自己被炸死的婴孩,她该问谁去要自己的孩子,她仰面朝天,欲哭无泪;而另一位,从燃烧着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了一位妇女,女人面孔因绝望而扭曲的早已变了形,痉挛的双手抽搐着,她祈求什么,她还能祈求什么?!除此以外,画面中还描绘了那盏犹如太阳的电灯和那个表情麻木的牛头,也给受众以强烈的震撼。曾有人专门问到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毕加索回答到:“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
  作品《冬之祭》的创作题材源自于作者王宏剑1994年回河南灵宝老家参加舅母的葬礼。 作者采用新颖的构图,画面的大面积被黄灰调子的土坡占去,左下角的棺椁上一条鲜艳的红布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回来。送葬的人们横向排列于红布的右侧,形态各异,根据河南地区葬礼的习俗,与死者关系不同祭祀穿戴的服装也有区别。作品中,主体物占的面积只占到整幅画的1/5左右,这样大胆的构图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虽然人物的面积小,但是紧凑刻画精细,与之后的大面积整体的背景形成反差,将画面和谐统一起来。
  比较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之路,虽不同为一个国籍,却也都是当之无愧的巨匠级大师。帕勃洛·毕加索是立体派绘画的旗手,更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和本世纪的艺术伟人。虽然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但自己不拘泥于任何一个流派,而且他的艺术影响了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其一生创作的素描、油画、雕塑、版画、拼贴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有六万余件之多。而我国画家王宏剑是中国新时期“油画民族化”的有力接棒人,我们看到在他的作品里的主人公多是农民,就是不见人物的一处风景描写和纪实,甚至是国外的风景,也充溢着经典国画的构图和写意。在20世纪的中外文化、艺术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只有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特色,考察和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下艺术的共性和差异性, 并且在民族特色探讨与共同规律寻求的基础上去寻求中外艺术各自的特征、优势与局限,才能达到中西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及其现代艺术精神的建构。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互联网用户数量呈井喷式上涨的今天,互联网营销的强势和优势不容忽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借力打力的战略合作,不但能让双方共赢,更能让多方共同获益。本文结合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广播(FM96.3)与智联招聘联合创办的《向职场出发》节目,探讨职场类广播节目互联网营销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为今后广播电台节目的互联网营销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广播节目;互联网营销;营销方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给一部分的学生毕业带来了一定的出路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同时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毕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大批的研究生加入CPA考试的大流。在这种现状下,本文通过对北京的一所经贸类高校的五年的的毕业生的就业与参加CPA考试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出参加CPA考试与就业的关系,并对研究生学习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CPA考试;科研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民俗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加强和改善语文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25-01
期刊
摘 要:一部名为《蜗居》的电视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炸响了观众深埋于心的对于生活重压的普遍共识和利益诉求,引发了长久的热议风潮。剧中讲述外地来江州的姐妹俩为了房子而演绎出的被异化的人生悲剧。编剧六六说:“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蜗居》正是这样贴近生活,才引起观众广泛共鸣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异化;人生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报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相继问世,新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广告新闻”、“制造新闻”等一系列新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公共关系事业的产生发展,也伴随着公关新闻的出现。它将对公关事业和新闻传播事业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越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播媒介;公共关系;新闻媒体;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摘 要:日本综艺类节目《超级变变变》自开播以来,以其新颖的节目形态、富有创意的节目风格延续至今,在综艺节目当中独树一帜。本文旨在从节目的基本视觉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求《超级变变变》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超级变变变;节目构成;元素;视觉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
期刊
摘 要:两性关系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基础的一类。唐传奇《莺莺传》讲述了一段由情生色,却又最终分离的两性关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猜测和遐想。抛开道德因素不谈,《莺莺传》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时代重压下两性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莺莺传;两性关系;男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吉登斯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福利领域的现实问题,简单论述这一理念对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启示:倡导机会平等;提倡积极的社会福利;树立“社会投资国家”理念。  关键词:社会投资型国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
期刊
摘 要:“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是我国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海外资源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其前期的投资工作尤为关键。本文在分析地勘单位现有决策体系不足的基础上,对海外资源并购投资流程进行再造,明确了各环节工作内容和分工,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保障,完善了配套的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确保了专业性与统一性的平衡。最后以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为案例对其海外资源并购投资
期刊
摘 要: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154.9万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然而戒毒人员只占吸毒人员的30%。在这场白色恐怖之后,是政府和民间的戒毒所在顽强战斗。我国政府戒毒机构与民间戒毒机构各有优势,同样也各有困境。笔者采取实地调查、无结构式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康复社区、强制戒毒所和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康复社区;强制戒毒所;民间戒毒机构;戒毒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