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后”网络集体怀旧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怀旧”是20世纪以来现代性视野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怀旧”总是发生在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年人身上。但是在中国,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却开始怀旧了,这不免引起人们的诧异。本文结合电影短片《老男孩》,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转型以及“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两个方面,阐述了80后集体怀旧的原因,揭示“80后”的生存处境,探讨他们怀旧的意义。
  关键词:怀旧;80后;《老男孩》;网络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17-02
  
  “怀旧(也称为怀乡、乡愁等),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n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作‘某种人类疏离(estrangement)的基本状况’来谈论。”①“怀旧”在进入20世纪中期之后就成为现代性视野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年人才怀旧,但在中国,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却在网络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怀旧,这不免引起人们的诧异。2010年10月28日,电影短片《老男孩》在网上流行,仅上传5天就有300万的点击率。在这种喧嚣中,有人说他们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80后们却认为自己是“识尽愁滋味”,繁重的生活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怀旧在所难免。
  于是就不难理解,当1980年出生的肖央所导演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短片——《老男孩》的上映后,它能以意想不到的传播速度席卷整个网络。“青春”、“梦想”引发80们怀旧情绪集体爆发,“泪流满面”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观影感受。短片以80后“小人物”——作为婚庆主持的肖大宝和理发师的王小帅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他们过往的青春和现在走向社会的艰辛。中学时代的他们心怀音乐梦,参加艺术考试被刷下;多年后,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勾起了埋藏在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借着“欢乐男生”选秀的节目,重新阐释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最后只止步于50强,但他们的这一经历和为梦想而做的努力意义重大。也正因为此才让众多的80后网友们动容。这种集体性怀旧,也伴随着《小芳》《水手》《星星点灯》《billie jean》等的老歌,引起了80后的强烈共鸣。
  一、80后网络集体怀旧的缘由
  80后们为什么对各种各样的怀旧浪潮反应如此强烈?大众媒体有各种说法,其中“压力大”是一个公认的原因。但具体说来,可以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转型以及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两方面来阐述。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怀旧的风气得以生长。
  中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成为怀旧倾向发展的最强动力。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原则的,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人们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同时,整个社会的心理和风尚也都发生了变迁。原来那种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被一些人怀疑和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当然,在国家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刻,这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会发生作用。但灾难过后,又恢复到后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80后早期的学校教育大不相同。当时赖宁、雷锋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可想而知,这一切在80后们的内心冲突是剧烈的。新旧观念、新旧生活方式、新旧价值观的冲突等等都是来不及思考的。80后作家九夜茴的长篇小说《匆匆那年》的“引”当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觉得我们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过,在纯良与邪恶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过,在金钱与财富的边界上走过,在道德与道义的边界上走过,在世纪与时代的边界上走过。”②的确,80后经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原来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就被新的东西所取代,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那么大,甚至是相对立相矛盾的。就这样,整整一代人就这样被夹在两个时代中间,他们失去了理解自己的力量,没有价值标准,没有安全感,得不到任何认可。过多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灵过早的疲惫了,这时怀旧不失为一种寻找自我的好方法。
  进入21世纪,大学不断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大众的普及教育。这就使得身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80后们没有了任何优越感。《老男孩》里虽然显示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的数字,但也有惊人的大学生未就业人数以及房价的飙升。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社会的变革以及80后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正是这些压力过早地吞噬了年轻的80后们的青春。如今的80后们与房奴、孩奴、裸婚等社会现象新名词联系在一起。
  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③我们可以在过去中自由地选择,选择希望沉浸其中的各个时期,此时似乎过往的一切都是好的,有诗意的,值得留恋的,而现实是剥夺了诗意的,令人不满的。它无法和美好的过往相抗衡。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当今社会工作上的压力、物价上涨、住房问题等,80后通过怀旧,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而且这种不满的相似性竟然是如此地一致。“记忆的相似性只是兴趣与思想是同体的一个外在表现,并不是因为几个记忆彼此相似,它们才被共同的记忆记起,而是由于同一群体对他们感兴趣,能够同时回忆起它们,所以他们才彼此相似”。④怀旧带来的一种想象,让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种被认同的状态下,这种状态使得80后们找到了共鸣,他们集体性地怀旧表现了他们想借助于童年的想象和青春的记忆来对抗这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剧烈转型。
  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是80后们怀旧的心理基础。
  在文化人类学的实例考察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种族一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内容,原始意象或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那些被抑制的和被遗忘的心理素材所构成,它们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如果说个体记忆是个体“怀旧”的心理本质因素,“集体无意识原型”就是集体和民族“怀旧”的心理本质。
  对于中国文化“怀旧”原生态来说,可以上溯到远古。中国人对祖宗有一种半宗教式的敬畏,所以对祖先的景仰乃是发自内心的,因而形成了独特“孝道”文化传统。从《尚书》里面提到的“天地祭礼”与“祖先祭礼”开始,“敬拜祖先”就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过去和祖先的心理情感习俗化以后,对祖先时代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依就成为一种思维结构。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就十分向往古代的“礼乐和谐”的社会伦理境界。他批评自己生活时代的“礼崩乐坏”,希望重建记忆中的社会伦理和谐的社会。在《论语》中对古代(主要是西周)的礼乐伦理制度的推崇,对“大同世界”的道德风尚标准的赞美,在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原型”性的奠基作用。而老子和庄子对“天道自然”的赞颂与主体回归,同样在艺术和思维两个层面塑造着后来的华夏民族记忆。“儒道合流”以及后来佛教对中国士人的精神境界的改造,使得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就在典籍事实和心灵深处树立了一个“古代礼乐和谐”的社会典范,并为之在现实和艺术领域的实现而努力。屈原是一个试图建立古代“和谐”社会的政治家,他写的《离骚》,与《诗经》一起,留给后世的“古代政治伦理蓝图”和“古代文艺境界”确立了“古代”在后世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和“原型”性的思维结构。加上封建知识分子对天命、祖先、君臣宗教般的信仰和热诚,“回到过去”和“回归古代”几乎带有玫瑰般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他们。陶渊明虽然弃官归隐,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对古代和谐社会的向往是更加迫切的。他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也是“回归古代”和“回归自然”的。怀旧意识中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意象,类似于西方的“伊甸园”或“理想国”。这种深层的心理结构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在起作用的,规范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道德伦理认同。
  正如古代的士人离家出游去“治国平天下”一样,80后的年轻人也带着自己的梦想去“北上广”闯天下。但是现实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平坦。远离故乡形成的人的生存地理空间上的迁移,使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与日俱增,怀旧也就成为疗伤的一剂良药。
  二、结语
  赵静蓉老师在《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中认为怀旧有三种表现形态:回归式怀旧,反思式怀旧和认同式怀旧。⑤如果说两年前的80后集体怀旧是“回归式怀旧”的话,那么当下的集体怀旧则带有明显的反思性质。他们不再是对童年生活和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和留恋,而是更加理性和成熟,就如《老男孩》歌词里唱的“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告别”,它虽然带着青春的忧伤,但却开始进入一种成熟和反思的状态,这就让怀旧不再局限于以感性力量质疑和反驳现代性的过度发展,而是深化为一种生存方式。在对自我的反思和认同中,保持自我在世界面前的独立姿态。
  另一方面,80后的网络集体怀旧不仅仅是这一代人的怀旧,更为重要的是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以及年轻人的生存处境及心态。80后们即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虽然生存艰难,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老男孩》在结尾道出了梦想在生活的中的位置:“梦想着东西是最珍贵的,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显得更加珍贵。”影片中的主人公“筷子兄弟”在青春的尾巴上为自己的梦想所做的努力不也是很令人感动吗?“蚁族”们面对生存环境的艰难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同样让人感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怀旧”并不是完全的悲观,它能够让身负重担的80后们有一次喘息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从而在这种集体释放中找到认同和共鸣。当然,80后集体怀旧在当今消费文化盛行的情况下,不免有被包装的嫌疑。但不可否认,80后网络集体怀旧研究给了我们一次审视现实的机会。
  注释:
  ①周平.解读怀旧文化[J].理论月刊,2007,(8):54.
  ②九夜茴.匆匆那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1.
  ③罗洛•梅.冯川、陈刚译.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05-206.
  ④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6.
  ⑤赵静蓉.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J].文艺理论研究,2003,(1):8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这当中有推动社会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为后世高度赞扬并永远牢记的;当然,也有拉历史倒车,严重阻碍历史进程被后世所深恶痛绝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那么,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本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简要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看法   文章编号:978
期刊
摘 要:两千多年前的平民思想家墨子,其思想体系中的“兼爱”、“尚贤”、“节用”等蕴含着人际关系处理、社会机制建立、重建民风的理念,但其思想体系也有着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空想性。批判地吸收墨子的平民和谐理想,对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墨子;平民;和谐理想;绝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
期刊
摘 要:健康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表现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个方面。健康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蕴含了系统自然观、演进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技术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推动力,健康心理学的科研方法大体上包括实验研究和以相关研究、准实验研究、基因研究为主的非实验研究。健康心理学研究出现了增加积极心理学理念、重视文化因素、关注质的研究三个新趋势。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
期刊
摘 要: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汪晖同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知名学者,从纵向上来看,他们有前代与后代之分,从横向上来看,他们又有海外汉学家与国内学者之别。他们都抱着同一目的——还原真实的鲁迅——进行研究,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各不相同。  关键词:鲁迅研究;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汪晖;研究方法;研究态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3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乒乓球运动发展迅速,尤其在中国该项运动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乒乓球运动员疲劳的特点出发,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综述,并对乒乓球运动员营养补给及疲劳恢复手段进行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该项目的运动特点,为乒乓球运动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营养补给;疲劳恢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
期刊
摘 要:新中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从50年代的“鼓励生育”到60年代的“节制生育”,再到70年代的“计划生育”以及80年代的“独生子女”的政策演变。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表现为: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的反差、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新时期“人口现代化”是人口的发展前景和出路。   关键词:当代中国;人口政策;政策演变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34-
期刊
摘 要:当中国的读书人还在科举取仕这条道路步履维艰之时,容闳已经跳出了这个圈子,到美国留学,此后成为中国留学事务所的创办人,将中国落后的教育体系撕开了一个口子。他不仅为留学事业而奋斗,而且不畏列强的粗暴、无理,体恤百姓,更为了国家的强大而积极筹划兴办实业,本文主要就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评述容闳的爱国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留学;教育;百姓;爱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
期刊
摘 要: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其自身鲜明的女性意识是当代女性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和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都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及生活环境,以两部文本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为切入点,考察主人公在女性意识方面的异同,分析两位作家创作中体现的女性观,进而思考当代女性在发展、提升自身方面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更好地生活。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女性的努力。  关
期刊
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的女子形象,但婴宁却是其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本文主要从性格小说的角度分析婴宁这一形象,认为作者对婴宁这一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婴宁形象的初次建构;二是婴宁形象的二次深化。  关键词:婴宁;形象塑造;性格小说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97-02    性格小说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结构的小说,它是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形
期刊
摘 要:阎连科执着于耙耧地区苦难的书写,他出版与2003年的小说《受活》同样也不例外。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上个世纪末阎连科的长篇巨著《日光流年》的影子,虽然作者力图在《受活》中寻求一种迥异于以往的超越主义的现实,但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伤痛、梦想、代价、悲剧,依然是两部作品共有的内容,笔者正是想从这几点中探求《日光流年》和《受活》的“同”与“异”。  关键词:“桃花源”;梦想;征程;苦难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