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其特殊的课堂环境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挑战。"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目前被教育一线工作者们广泛关注,其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得到充分的肯定。文章浅析了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和"同课异构"的基本理论,探讨利用"同课异构"活动指导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同课异构;信息技术
一、"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同课异构"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而产生教学反思。其基本前提是"课"具有可构建性,新课改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成为课堂的建构者。
"同课异构"的实质是择优的过程,它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参与者通过观摩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感受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进而打开教学思路,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同课异构"注重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关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
二、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的上课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殊,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也具有相应的学科特点。
首先,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教师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模式多样,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选取善于驾驭的素材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不同教师的知识构成不同,行为和认知习惯也不同,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一个有利因素。如果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信息技术课堂将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其次,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方式、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体现尤为充分。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教师需通过充分的学情分析,设定高效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课堂任务的指引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素养、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做好充分预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
第三,重视教学反思,在总结中获得提高。
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有效帮助教学实施者梳理各教学环节的利弊得失,冷静分析教学中的盲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同课异构"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等。"同课异构"活动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强,能够高效发现并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关注不同教师间的思想融合,能够帮助教师快速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针对性强,整合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上课素材、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知识结构各有不同,选取素材的角度途径不同,课堂组织形式也往往大相径庭。通过"同课异构",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教学资源,讨论各类教学资源的特性,筛选整合,合理优化,选取教学有效性最高的资源构建课堂,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实用性强,教师能够快速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并通过集体智慧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伴随着计算机操作,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大,课堂的不可预期性也更大。教师通过"同课异构",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课堂案例,发现更多的课堂教学问题。同时,通过讨论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快速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实时性好,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提高教育教研水平。
教学反思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至关重要,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能动性很强,课堂建构的程度高,预期与实际的差距往往也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查遗补漏。"同课异构"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但是我们个体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集体探讨能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教师间观点的碰撞,能够丰富反思的内容,拓展反思的深度,增加反思的广度。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第四,参与性高,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具有迫切提高课堂驾御能力的需求。"同课异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乐意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获益丰厚。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对信息技术课堂改进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好的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实际操作中,合理的活动计划至关重要,活动细节的不断改进,有助于推动这一教研形式不断发展完善。
參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高效教学的思路和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5-3-11(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允."同课"缘何"异构"--"同课异构"的理据分析[J].中国教师,2009(15).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同课异构;信息技术
一、"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同课异构"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而产生教学反思。其基本前提是"课"具有可构建性,新课改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成为课堂的建构者。
"同课异构"的实质是择优的过程,它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参与者通过观摩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感受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进而打开教学思路,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同课异构"注重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关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
二、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的上课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殊,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也具有相应的学科特点。
首先,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教师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模式多样,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选取善于驾驭的素材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不同教师的知识构成不同,行为和认知习惯也不同,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一个有利因素。如果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信息技术课堂将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其次,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方式、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体现尤为充分。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教师需通过充分的学情分析,设定高效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课堂任务的指引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素养、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做好充分预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
第三,重视教学反思,在总结中获得提高。
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有效帮助教学实施者梳理各教学环节的利弊得失,冷静分析教学中的盲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同课异构"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等。"同课异构"活动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强,能够高效发现并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关注不同教师间的思想融合,能够帮助教师快速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针对性强,整合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上课素材、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知识结构各有不同,选取素材的角度途径不同,课堂组织形式也往往大相径庭。通过"同课异构",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教学资源,讨论各类教学资源的特性,筛选整合,合理优化,选取教学有效性最高的资源构建课堂,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实用性强,教师能够快速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并通过集体智慧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伴随着计算机操作,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大,课堂的不可预期性也更大。教师通过"同课异构",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课堂案例,发现更多的课堂教学问题。同时,通过讨论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快速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实时性好,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提高教育教研水平。
教学反思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至关重要,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能动性很强,课堂建构的程度高,预期与实际的差距往往也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查遗补漏。"同课异构"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但是我们个体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集体探讨能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教师间观点的碰撞,能够丰富反思的内容,拓展反思的深度,增加反思的广度。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第四,参与性高,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具有迫切提高课堂驾御能力的需求。"同课异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乐意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获益丰厚。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对信息技术课堂改进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好的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实际操作中,合理的活动计划至关重要,活动细节的不断改进,有助于推动这一教研形式不断发展完善。
參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高效教学的思路和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5-3-11(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允."同课"缘何"异构"--"同课异构"的理据分析[J].中国教师,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