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要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要么提出的绝大部分是些低水平、没有建设性的问题,以至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对整个教学效果都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对教师如何有效提问进行小议,以期能对广大教师朋友们有所启示。
一、提问前的准备阶段
1 目的要明确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我们的课堂提问也必须接受教学目的和目标的指导。因此,在提问之前,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这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设计哪些问题来推进目标的达成?②为了推进目标的达成,我希望学生生成哪种回答?③我该怎样处理与预期相符的回答?④我该怎样处理没有预见的回答?⑤为了考察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需要问什么问题?
2 了解学生水平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导理念。课堂提问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行为。我们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的问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能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焦虑:其次,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我们知道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教学主体,设置问题难易程度应该是多元的。
二、提问过程中辅助资源的运用
教师提问过程中的措辞、语调、肢体语言及站在教室的位置都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答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提问时,应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地发问;其次,温和的语调、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鼓励的目光、充满信任的轻拍等等都会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信任,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和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思考和回答;最后,关于教师站的位置,经研究证实,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越接近,他们越会被学生视为亲近、赞同、友好,越容易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学生更会感到自己处于课堂活动中,会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更多地发言和注视教师。教师不要总是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而应在教室内适当走动,即“教学深入学生中”。
三、提问后的思考与反馈
1 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问题的复杂程度给予适当的时间,一可以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二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
2 适当的追问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给予追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
3 给予积极评价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批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热情肯定的评价。评价不要用简单的“你的回答是对的”这样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语,尽量多使用描述性、发展性、鼓励性的评价语言,给予积极的反馈。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要善于提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问题意识,让学生也能问、也会问,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一、提问前的准备阶段
1 目的要明确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我们的课堂提问也必须接受教学目的和目标的指导。因此,在提问之前,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这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设计哪些问题来推进目标的达成?②为了推进目标的达成,我希望学生生成哪种回答?③我该怎样处理与预期相符的回答?④我该怎样处理没有预见的回答?⑤为了考察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需要问什么问题?
2 了解学生水平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导理念。课堂提问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行为。我们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的问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能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焦虑:其次,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我们知道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教学主体,设置问题难易程度应该是多元的。
二、提问过程中辅助资源的运用
教师提问过程中的措辞、语调、肢体语言及站在教室的位置都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答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提问时,应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地发问;其次,温和的语调、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鼓励的目光、充满信任的轻拍等等都会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信任,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和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思考和回答;最后,关于教师站的位置,经研究证实,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越接近,他们越会被学生视为亲近、赞同、友好,越容易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学生更会感到自己处于课堂活动中,会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更多地发言和注视教师。教师不要总是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而应在教室内适当走动,即“教学深入学生中”。
三、提问后的思考与反馈
1 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问题的复杂程度给予适当的时间,一可以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二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
2 适当的追问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给予追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
3 给予积极评价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批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热情肯定的评价。评价不要用简单的“你的回答是对的”这样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语,尽量多使用描述性、发展性、鼓励性的评价语言,给予积极的反馈。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要善于提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问题意识,让学生也能问、也会问,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