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教者,必善问”,成功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精心设计的提问。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务必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应体现趣味性和激励性
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激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课文的探究之中。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恰当的激励评价策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完《散步》时,笔者问:“如何看待‘背人’这一举动?”虽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笔者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点拨,最后把学生引向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可见,恰当的提问和评价,是引领课堂走向深处的关键。
二、课堂提问应体现科学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明确“思考什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绝不能似是而非、笼统空泛,更不能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分歧,而应使问题知识化、情境化、活动化、简单化,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余映潮教师曾说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他仅设计了“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讨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既牵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三个问题,不仅给学生找准了思考的目标,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了课文。
三、课堂提问应体现层次性和挑战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问题意识,都有被肯定的需要;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提问要难易适中,只有在“最近发展区”提问题,才能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求知。对于繁杂的问题,教师可以转化成系列小问题,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如《故乡》教参中设置了“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这个大问题,笔者把它分成三个小问题:①闰土要香炉、烛台和草木灰,体现了闰土的什么愿望?②从“我”对闰土境况的叹息及三个“希望”来看,“我”的愿望是什么?③“我”希望的新生活容易实现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易解读文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提问应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
布鲁姆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发挥想象力,体验思考带来的乐趣。如在教学《故乡》时,笔者就请学生谈谈:“小说写了闰土、‘我、’杨二嫂、宏儿、母亲等人物,哪个人物留给你的印象最深?”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或者想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展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一系列问题,供学生选择,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空城计》时,笔者就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课文:①说一说“空城计”这个故事,或改编成话剧;②谈一谈“空城计”中烘托手法的作用;③品一品文中“笑”这一神态的不同作用;④评一评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⑤想一想如何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此外,课堂提问还应体现启发性和灵活性,让提问适合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的实际。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水月岩初中)
一、课堂提问应体现趣味性和激励性
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激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课文的探究之中。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恰当的激励评价策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完《散步》时,笔者问:“如何看待‘背人’这一举动?”虽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笔者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点拨,最后把学生引向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可见,恰当的提问和评价,是引领课堂走向深处的关键。
二、课堂提问应体现科学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明确“思考什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绝不能似是而非、笼统空泛,更不能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分歧,而应使问题知识化、情境化、活动化、简单化,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余映潮教师曾说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他仅设计了“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讨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既牵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三个问题,不仅给学生找准了思考的目标,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了课文。
三、课堂提问应体现层次性和挑战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问题意识,都有被肯定的需要;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提问要难易适中,只有在“最近发展区”提问题,才能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求知。对于繁杂的问题,教师可以转化成系列小问题,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如《故乡》教参中设置了“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这个大问题,笔者把它分成三个小问题:①闰土要香炉、烛台和草木灰,体现了闰土的什么愿望?②从“我”对闰土境况的叹息及三个“希望”来看,“我”的愿望是什么?③“我”希望的新生活容易实现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易解读文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提问应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
布鲁姆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发挥想象力,体验思考带来的乐趣。如在教学《故乡》时,笔者就请学生谈谈:“小说写了闰土、‘我、’杨二嫂、宏儿、母亲等人物,哪个人物留给你的印象最深?”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或者想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展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一系列问题,供学生选择,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空城计》时,笔者就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课文:①说一说“空城计”这个故事,或改编成话剧;②谈一谈“空城计”中烘托手法的作用;③品一品文中“笑”这一神态的不同作用;④评一评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⑤想一想如何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此外,课堂提问还应体现启发性和灵活性,让提问适合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的实际。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水月岩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