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香港摄影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香港摄影,基本上有三代摄影人。第一代摄影人许多出生并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中国大陆,战后来到香港定居。他们的摄影作品尊崇传统中国文化道德的要求,追求图像简洁之美,一般称之为“画意摄影”。又因为他们喜欢参加沙龙摄影比赛,作品经常入选展览并获奖,所以也被称为“沙龙摄影”。以前照相机和胶卷价格都昂贵的时候,画意或沙龙摄影家多是富家人士,他们视摄影为嗜好,作品内容也充满着闲逸趣味。但是随着香港工业化后的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普遍增加,加入沙龙摄影行列的人愈来愈多,而拍摄的题材范围亦扩展至日常生活之中。
  第二代香港摄影人来自战后出生的婴儿潮。由于当时的冷战政治气氛和殖民地教育,这一代的摄影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及不上他们父母辈那么深厚,加上经济发展之下较多人有能力负担去外国上学的费用,于是他们对欧美等国新近的摄影风气和讨论就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沙龙摄影盛极而滥,第二代香港摄影人乘着时势提倡反对模仿绘画的“直接摄影”,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逐渐也获得了为数不少的支持者和观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是香港摄影趋向专业化的时期。第二代摄影人不少都从事商业摄影或者新闻摄影,他们的照片风格因而也减却了业余玩票的观感。
  第三代的香港摄影人就是战后生长在香港的第二代,亦即流行所称的“80后”。黄启裕介绍的几位年轻人,就是这个时代崭露头角的摄影师。由于他们都很年轻,目前来说我们实在不宜为他们的摄影风格或取向遽下定论;但是对于他们活动和发展摄影的时代环境,倒还可以稍说一些。概括而言,摄影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数码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尤其令摄影图像在魔幻般的虚空间里大量流传复制。另外,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令他们增加了对中国的认识,也促进了与内地摄影家的交流。最后,在后工业时代人类要有广泛又深入的知识水平才能应付生活上和事业上的发展,因此很需要有良好的摄影教育作为基础。
  以上所说难免有点粗疏,但基本算是总说了香港攝影的面貌。读者可以视为了解香港摄影的起点,再看今次专题的各篇访问和文章,就会得到更为丰富细致的认识。
  (本文作者为香港艺术学院高级讲师及摄影科目统筹)
其他文献
摄影师刘智聪是香港长洲人,多年从事电视广告制作、美术指导,现职多媒体制作总监。  劉智聪毕业于英国,所修读的是室内设计,并在设计课程中接受了基本的摄影教育,了解暗房放、印等技术。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他的爱好似乎有些异于常人——电影、摄影、拾荒及旅行。  纵观刘智聪的多组作品,不难发现他很善于赋予环境恰当的空间感。“我对空间、历史、影像十分着迷。室内设计学士学位的教育让我对空间感受的除了感性,还有
期刊
征服海洋是人类亘古以来的梦想,而帆船作为梦的载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帆船运动从1896年现代奥运会一开始,就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帆船项目也在不断丰富完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项目就进行9个级别、11个项目的角逐。与田径、游泳等诸多竞技项目不同,帆船运动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而帆船摄影,从诞生那天起就具备天然的优势背景,碧海蓝天,白帆立桅,画面色彩分明,富有韵味
期刊
举目四望,国内国外,摄影节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  现在全球到底有多少个摄影节?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出于不同的创办目的,因了不同的人在操持运作,摄影节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姿态。正如休斯敦国际摄影节主席弗雷德里克·鲍德温所说,现在已“节满为患”。但好的摄影节并不为多。  为什么要办摄影节?谁会关注摄影节?摄影节都有些什么内容?摄影人从中能有什么收获?哪些摄影节不容错过?摄影节的未来会往
期刊
进入8月以来,新疆各地百万亩番茄陆续进入全面采摘期。8月6日,在位于新疆昌吉的中粮屯河高新农业示范园内,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联合利华和中粮屯河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而在另一处,位于新疆乌苏的一处农田旁,大型的机械采摘设备正在番茄地里快速采收,一台采收机相当300到400人工的采收量,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还能减少人工采摘造成的装车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番茄运往加工厂,保证番茄加工品质。  为了增强番茄制品
期刊
时事纵览  在“点击”栏目中,本期《职业摄影师》介绍了近期的摄影活动、展览等资讯。本刊摘编如下:  在英国德比郡举行的FORMAT国际摄影节迎来了它的第15个年头,本届摄影节的主题是“公共区域的曝光”。该摄影节庆祝了街头摄影的复苏。其中的一个亮点是FORMAT 11委托项目,由马格南摄影师Bruce Gilden拍摄完成,将在德比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展出。为了完成这项委托拍摄,这位美国大师把镜头对向了
期刊
2011年3/4月的《美国摄影》用整刊80页的内容,介绍了新闻记者Brian Frank的边境拍摄故事、名人摄影奇才Dan Winters的独特拍摄风格,也历数了塑料相机的来源发展及其独特魅力,和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摄影师自发组成的各类团体。    【 摄影点睛 】  本期的《Winters传奇》讲述了名人摄影师Dan Winters的拍摄心得。Winters的照片的平面设计感从他最初在
期刊
α35是索尼新发布的具有1620万高像素的APS-C画幅单电数码相机,是索尼α单电系列的入门级产品。7月上旬,笔者参与了索尼组织的“镜随我心”索尼α35广州试拍活动,得以提前接触这款相机。这次试拍的外景地是广州的几个著名景点:南沙滨海沙滩、百万葵园、十九涌、小瀛洲村和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在外拍活动中,我分别使用了DT18~55毫米F3.5-5.6 SAM和70~400毫米F4-5.6G两只变焦镜头
期刊
在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往往是从网络开始传播,之后再被传统媒体所采用,那么网络照片到底有没有版权?其真实性如何确定,而作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今年6月发生在北京的一个案例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网络照片的版权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事件的经过:  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暴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线路部分区段停运。随后,“新燕京七景”、“水漫
期刊
由于孩子的缘故,这几年常去英国,除了饱览大英帝国的余晖,作为古典相机收藏者,自然会借此机会造访古旧相机店。几次下来,对英国特别是伦敦的二手相机市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寻觅到一些过去只有在书上和图片中得以一见的收藏珍品。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科技领先全球,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进入高度发展时期,与法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的相机工业可谓机械和光学工业的结晶。  英国相机行业发展的百十年中诞生了许多传世之
期刊
将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马格南图片社前总裁弗朗索瓦·赫贝尔(Francois Hebel)称为“职业拯救者”,实不为过。这位充满着浪漫气质的法国人既热爱艺术,同样也有着经营的天赋,两次濒临破产的阿尔勒摄影节以及马格南图片社,都因他的到来而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还在读大学时,年轻的弗朗索瓦·赫伯尔就在一家卖摄影书和摄影器材的法国公司El Pais做助理。那家公司有一个当时是巴黎老城区唯一的摄影画廊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