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被普遍的使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在外工学结合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从如何找好切入点人手,探索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教育;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4-0025-02
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它与社会实践在培养途径上是相通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助于缩小就业差距,提高就业率。
工学结合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走出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工学结合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學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针对工学结合相对分散灵活的特点,改变了过去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了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和交流,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注重倡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提高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教育主体的创新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渗透性,就是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也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教育手段的创新
1.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就好比“泡菜水”,对学生的素质和气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首先应做好关于工学结合的宣传,将此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其次,以每年举行的科技节为依托,提高各专业比赛的质量,评选出各专业的能手,以起到榜样示范性作用;再次,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引导。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以及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来提高。
3.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引导,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作用
可以说,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这支队伍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可小视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教师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他们在教师与学生中起着桥梁作用,一方面他们能以学生的视角解释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并将之传达给同学,这能帮助同学更好地接受与吸收,另一方面他们能将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对此,各班应注重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选拔,并定期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会议,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学期末召开表彰先进大会,树立典型。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如前所述,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下企业前与下企业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心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调适,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在模拟情境下训练,并不断强化获得。
5.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学校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对工学结合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工学结合“有法可依”,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下企业的抵触心理。
6.思想教育的途径的拓展
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渗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实训单位,通过网络QQ、电子邮箱Emafl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同时,结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际,适时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学生的时间安排以灵活的形式展开。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教育;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4-0025-02
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它与社会实践在培养途径上是相通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助于缩小就业差距,提高就业率。
工学结合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走出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工学结合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學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针对工学结合相对分散灵活的特点,改变了过去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了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和交流,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注重倡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提高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教育主体的创新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渗透性,就是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也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教育手段的创新
1.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就好比“泡菜水”,对学生的素质和气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首先应做好关于工学结合的宣传,将此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其次,以每年举行的科技节为依托,提高各专业比赛的质量,评选出各专业的能手,以起到榜样示范性作用;再次,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引导。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以及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来提高。
3.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引导,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作用
可以说,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这支队伍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可小视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教师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他们在教师与学生中起着桥梁作用,一方面他们能以学生的视角解释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并将之传达给同学,这能帮助同学更好地接受与吸收,另一方面他们能将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对此,各班应注重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选拔,并定期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会议,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学期末召开表彰先进大会,树立典型。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如前所述,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下企业前与下企业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心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调适,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在模拟情境下训练,并不断强化获得。
5.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学校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对工学结合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工学结合“有法可依”,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下企业的抵触心理。
6.思想教育的途径的拓展
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渗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实训单位,通过网络QQ、电子邮箱Emafl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同时,结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际,适时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学生的时间安排以灵活的形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