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16世纪“现代性”概念以来,不同时代的学者从未停止对“现代性”的解读。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为例,以20世纪初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英国伦敦和中国上海为研究背景,汲取了都市经验中的一系列碎片化体验,从精神体验、时空体验、两性关系体验这三大方面来探求现代性的异同。
关键词:现代性 都市经验 比较研究
自波德莱尔提出“寻找现代性”之后,现代性便成为解读现代的重要关键词。西方近代工业化兴起后,骤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西方人的精神世界。20世纪初,中国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展现出不同于当时中国整体社会背景的都市风貌,是中国现代化思潮的一块“试验田”。
都市生活就是现代性的主要载体,现代化进程就是城市化进程,都市经验即现代性的最佳表征。《达洛维夫人》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都市风景线》通过小说集的方式展现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两位作家从文学角度对现代城市生活不同的描述,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体现。
一、精神体验
现代社会将个体置于新事物百花齐放,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个人与之不断对抗、妥协、协商,最终培养了现代人独有的心理机制。本雅明认为体验(erlebins)是一种足够应对现代生活中的“惊颤”,令精神能够承受各种外来压力的心理形式。而正是这种随机应变式的“惊颤”体验能力改变了现代人的经验结构。城市作为孕育现代性的最佳孵化园,人们在城市中的精神体验是现代性在都市经验中最直观具体的反映。
在精神体验上,两书都清晰地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淡薄与疏离。达洛维夫人与女儿的家庭教师基尔曼就是典型的例子,地位高贵、衣食无忧、文化程度低的达洛维夫人憎恨基尔曼“抢”走了她的女儿。而基尔曼对漂亮优雅的克拉丽莎充满嫉妒和仇恨,对上流社会充满了不屑,紧紧抓住宗教的稻草。医患间的冷漠关系在文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霍姆斯医生用人性道德绑架了患上炮弹休克症的赛普蒂默斯,专为富人看病的威廉·布雷德肖医生也因为自己心中对上层阶级的仇恨,并没有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最终“人性”害死了赛普蒂默斯。同样,《都市风景线》的《方程式》一文中,密斯脱Y在痛失爱妻后,草率地娶了从未见过的年轻女子,婚姻关系竟然也淡漠到如此地步,人与人的疏离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这种疏离的精神体验也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商品拜物教的崇拜也让人们对自我认识产生了偏离,無形中物化了自我。在刘呐鸥笔下,现代女性逐渐有了商品化、物象化的认识。例如《热情之骨》中的比尔欲与花店的可爱女孩结为伴侣时,被女孩用身体换钱的行为所伤害。女孩将自己的身体量化为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商品,这种行为无异于抹杀了个人的价值和自我诉求。身体物象化在商品拜物教的鼓动下达到了高潮。将宗教视为信仰的基尔曼夫人也不例外,她渴望控制肉体,将自己的精神与肉体剥离,因为她那裹在雨衣里的寒酸肉体限制着她人世间的快乐。同时,伦敦和上海在机器生产的助力之下拥有着消费社会的特征,都市男女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在消费瞬间获得的快感将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推向了高潮。人被裹挟在都市繁华之中,因为社会身份、地位、财富的差距,在潜意识中将商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拥有即可获得心灵的慰藉感和身份认同的满足感。正如克拉丽莎对于珠宝的热爱态度,她喜爱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刘呐鸥笔下的摩登女郎们更是追求物质和欲望的先锋。在现代性物质的海洋里,每一个瞬间都能带给都市人新的感官刺激,物欲的日渐强大迫使城市人用虚伪的眼光来掩饰因无力占有而产生的焦灼感,来填补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空虚疏离感。
总之,当时的伦敦人和上海人在精神体验上具有共性,即对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视,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在物欲的鼓吹下逐渐物化。但从伦敦的视角来看,由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精神需求的重视和满足,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而上海的视角则更多地关注新奇的物质本身,更强调社会生活发生的剧变,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
二、时空体验
20世纪初的上海和同一时期的伦敦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同样的现代性。
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伍尔夫通过对克拉丽莎和伊丽莎白母女不同生活路线的描写,表现了两代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的生活简单,花店、家、街道就是她生活的范围,“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她在镶边石的人行道上微微挺直身子……穿过维多利亚大街”,“我喜欢在伦敦漫步”。克拉丽莎刚刚经历生病痊愈的痛楚,承受着“死亡”带给她的冲击,然而她却能够在历经种种恐惧之后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换个角度摆脱压力,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达洛维夫人的女儿伊丽莎白·达洛维,更是一位满腔热情的青年女性。与她母亲相比,伊丽莎白的生活更为丰富一些。她会去百货商店逛街,去卖裙子的柜台挑选好看的裙子,去教堂听演讲,去维多利亚大街兜风。她渴望享有独处的空间,在求知精神的驱使下探索广阔世界。伊丽莎白对社会给其设定的“淑女”形象不满,她内心充满了冒险的魄力,想尝试具有挑战的工作,按照个人的想法成为医生、农民,或者如父亲一样的政治家。在当时,社会给女性的身份定位是家庭主妇,然而伊丽莎白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新一代女性的人生理想。
在20世纪20年代,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缓慢的转型时期,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当时最具现代性的城市,各种现代新式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里崛起。《都市风景线》中,作者通过对人们出入不同场所的描写,表现出现代都市生活中夜生活的纸醉金迷。《方程式》中有这样的描写:“将近黄昏的时候,都会的人们常受欲念的引诱。都会人的魔欲跟街灯的灯光一块儿开花。”夜晚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正是享乐的时候。歌厅、舞厅的热烈,包厢里的缠绵,酒吧、茶庄的豪饮,跑马场、夜总会的疯狂……这样迥异于中国乡村生活方式的写照,也是现代都会人精神贫乏空虚的典型表征。 现代人对于都市的体验在无形中转化为对时间管理的一种节奏感,人们的生活因为时间的分割而变得井井有条,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生活随着时间的推进向前发展。大本钟在《达洛维夫人》中是典型物象,每一次钟的敲响都把达洛维夫人从意识流中拉回现实。大本钟敲响六下,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11点时,观看飞机在天空做广告;大约11点半时接待从国外回来的旧情人彼得;下午1点准备晚宴服装;下午3点开始准备晚宴,傍晚6点宴请宾客,席间传来了塞巴蒂默斯自杀的消息。显然达洛维夫人对于时间的掌控有着自己的节奏,而这种时间意识是长期的都市生活赋予她的。在《都市风景线》中,律师姚启明在送走自己的客户后,会无意识地把手表拿出来看,“长针恰好刚指着4点”。在《方程式》一文中,Y先生的中饭需要花整整一个小时,午后的办事时间是两点起到五点。一到五点前后,办事员的臀部常常是黏不着椅子的。但Y先生不到五点钟,从不会离开他的椅子。五点之后就是Y先生的私人时间,正因为对时间的把控,一天中工作和休闲分工明确,办公效率也因此加强。
总之,这两部作品都表现出现代人时间观念的加强,是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能合理规划时间和空间。但在空间方面,《达洛维夫人》中描写了母女两人的生活路径,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不是依附于男性存在;而《都市风景线》中通过对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上海都市因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跟不上物质追求,导致都会人的精神贫乏空虚。
三、两性关系体验
《达洛维夫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享有绝对的权力,两性关系失去了平衡。在这样的压迫下,英国妇女只能顺应父权制社会赋予她们的女性角色,但是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们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反抗。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作为英国女性的典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两性平等意识;《都市风景线》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享乐之风的都市,男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把女性当作商品,充满欲望和占有欲。上流的社会女性在西方浪潮的影响下,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全力去攫取金钱,也极力去享受生活。在这两部著作中,对于两性关系有着相似以及不同的体验。
从男性角度看,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男性对两性关系平等的破坏。《达洛维夫人》中,彼得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者,他讽刺克拉丽莎天生是个地地道道的主妇,还说她天生具有这种平庸的气质。在他眼里,女性天生就从属于丈夫,并且两性之间不应当有秘密,这体现了他极强的控制欲。文中还多次提到彼得身上的刀:“他公然拿出他的折刀——就是他那把牛角柄旧折刀,克拉丽莎吃得准,这三十年来他始终带着它——紧紧地攥在掌中。”这把刀正是彼得想要操控克拉丽莎的秘密武器,也是父权制操纵女性的具体表现。《都市风景线》中,上层人士密斯脱Y在痛失爱妻后,郁郁不得志,忙于事业。姑母给他介绍了两个女子,让他从中选一个结婚,而他的標准是能够在两天内结婚。最终他草率地娶了从未见过的年轻女子,“于是他便觉得像解决了方程式一样爽快”。他把女性当作商品,把婚姻就当作游戏。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宰的理性世界里,女性只不过是棋盘上的小卒。
从女性角度看,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女性对两性平等关系的向往。《达洛维夫人》中,对克拉丽莎来说,她不需要依附于任何男人,即使结婚也要有充分的自由。她说“每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之间,必须要有独立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指二楼的阁楼,让她感到整个身心有一种恬静之感,安详满足。可见,克拉丽莎渴望的是从世俗的父权社会枷锁中挣脱出来,真正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而存在。同时她坚持独处的权利,因为她意识到,男性和女性同等享有自尊和自主的权利,两性关系应当是平等的,是张弛有度的。《都市风景线》的《流》中,青云是工厂主堂文父亲的第三房。她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嫁给了堂文,她说:“主人不是很有钱吗 我们只需拿点温柔的手段出来,是多少可以得到的。”她果断抛弃了学生时代的爱情,因为对方家庭条件不太好。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她又勾引堂文少爷,偷情被镜秋发现后解释说有钱有时也是很无聊的,并嫌弃他衰老。可见,当时上海上层阶级的女性极力追求着全面享受,但是她们的一切生活内容都是欲——肉欲与物欲,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因此,她们所认为的两性关系是各取所需,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呈现了在由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依附于男性,两性关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结语
城市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的剧变也是城市的剧变。20世纪初的都市经验是一种颠覆了传统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碎片化瞬时体验。《达洛维夫人》和《都市风景线》都呈现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诉求,时间和空间观念的感知以及两性平等意识的追求。不同的是,《达洛维夫人》以伦敦上层女性为视角,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伦敦社会的现状,缺乏对底层阶级人民生活的探求;《都市风景线》则更注重对情感和欲望的表达,缺乏对于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融合,赋予现代性都市经验以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8.
[2] 刘中顼.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现代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9).
[3] 刘中顼,王竹良.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现代性表达——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的创新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5):66-70.
[4] 汪民安著. 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5] 余莉.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M].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7:2.
[6] 张碧.城市现代性的检审与城市审美文化的构建[M].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6:7.
[7] 张屏瑾著. 摩登·革命 都市经验与先锋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8.
[8] 张文诺.上海都市空间的现代性想象[M].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1:6.
[9] 尹星著.女性城市书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22.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译文名著精选 达洛维夫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1] 刘呐鸥著,陈子善选编. 都市风景线[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2004.
作 者: 杨悦旻、苏亭文、周琦苗,均系南京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现代性 都市经验 比较研究
自波德莱尔提出“寻找现代性”之后,现代性便成为解读现代的重要关键词。西方近代工业化兴起后,骤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西方人的精神世界。20世纪初,中国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展现出不同于当时中国整体社会背景的都市风貌,是中国现代化思潮的一块“试验田”。
都市生活就是现代性的主要载体,现代化进程就是城市化进程,都市经验即现代性的最佳表征。《达洛维夫人》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都市风景线》通过小说集的方式展现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两位作家从文学角度对现代城市生活不同的描述,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体现。
一、精神体验
现代社会将个体置于新事物百花齐放,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个人与之不断对抗、妥协、协商,最终培养了现代人独有的心理机制。本雅明认为体验(erlebins)是一种足够应对现代生活中的“惊颤”,令精神能够承受各种外来压力的心理形式。而正是这种随机应变式的“惊颤”体验能力改变了现代人的经验结构。城市作为孕育现代性的最佳孵化园,人们在城市中的精神体验是现代性在都市经验中最直观具体的反映。
在精神体验上,两书都清晰地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淡薄与疏离。达洛维夫人与女儿的家庭教师基尔曼就是典型的例子,地位高贵、衣食无忧、文化程度低的达洛维夫人憎恨基尔曼“抢”走了她的女儿。而基尔曼对漂亮优雅的克拉丽莎充满嫉妒和仇恨,对上流社会充满了不屑,紧紧抓住宗教的稻草。医患间的冷漠关系在文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霍姆斯医生用人性道德绑架了患上炮弹休克症的赛普蒂默斯,专为富人看病的威廉·布雷德肖医生也因为自己心中对上层阶级的仇恨,并没有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最终“人性”害死了赛普蒂默斯。同样,《都市风景线》的《方程式》一文中,密斯脱Y在痛失爱妻后,草率地娶了从未见过的年轻女子,婚姻关系竟然也淡漠到如此地步,人与人的疏离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这种疏离的精神体验也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商品拜物教的崇拜也让人们对自我认识产生了偏离,無形中物化了自我。在刘呐鸥笔下,现代女性逐渐有了商品化、物象化的认识。例如《热情之骨》中的比尔欲与花店的可爱女孩结为伴侣时,被女孩用身体换钱的行为所伤害。女孩将自己的身体量化为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商品,这种行为无异于抹杀了个人的价值和自我诉求。身体物象化在商品拜物教的鼓动下达到了高潮。将宗教视为信仰的基尔曼夫人也不例外,她渴望控制肉体,将自己的精神与肉体剥离,因为她那裹在雨衣里的寒酸肉体限制着她人世间的快乐。同时,伦敦和上海在机器生产的助力之下拥有着消费社会的特征,都市男女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在消费瞬间获得的快感将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推向了高潮。人被裹挟在都市繁华之中,因为社会身份、地位、财富的差距,在潜意识中将商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拥有即可获得心灵的慰藉感和身份认同的满足感。正如克拉丽莎对于珠宝的热爱态度,她喜爱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刘呐鸥笔下的摩登女郎们更是追求物质和欲望的先锋。在现代性物质的海洋里,每一个瞬间都能带给都市人新的感官刺激,物欲的日渐强大迫使城市人用虚伪的眼光来掩饰因无力占有而产生的焦灼感,来填补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空虚疏离感。
总之,当时的伦敦人和上海人在精神体验上具有共性,即对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视,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在物欲的鼓吹下逐渐物化。但从伦敦的视角来看,由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精神需求的重视和满足,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而上海的视角则更多地关注新奇的物质本身,更强调社会生活发生的剧变,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
二、时空体验
20世纪初的上海和同一时期的伦敦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同样的现代性。
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伍尔夫通过对克拉丽莎和伊丽莎白母女不同生活路线的描写,表现了两代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的生活简单,花店、家、街道就是她生活的范围,“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她在镶边石的人行道上微微挺直身子……穿过维多利亚大街”,“我喜欢在伦敦漫步”。克拉丽莎刚刚经历生病痊愈的痛楚,承受着“死亡”带给她的冲击,然而她却能够在历经种种恐惧之后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换个角度摆脱压力,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达洛维夫人的女儿伊丽莎白·达洛维,更是一位满腔热情的青年女性。与她母亲相比,伊丽莎白的生活更为丰富一些。她会去百货商店逛街,去卖裙子的柜台挑选好看的裙子,去教堂听演讲,去维多利亚大街兜风。她渴望享有独处的空间,在求知精神的驱使下探索广阔世界。伊丽莎白对社会给其设定的“淑女”形象不满,她内心充满了冒险的魄力,想尝试具有挑战的工作,按照个人的想法成为医生、农民,或者如父亲一样的政治家。在当时,社会给女性的身份定位是家庭主妇,然而伊丽莎白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新一代女性的人生理想。
在20世纪20年代,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缓慢的转型时期,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当时最具现代性的城市,各种现代新式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里崛起。《都市风景线》中,作者通过对人们出入不同场所的描写,表现出现代都市生活中夜生活的纸醉金迷。《方程式》中有这样的描写:“将近黄昏的时候,都会的人们常受欲念的引诱。都会人的魔欲跟街灯的灯光一块儿开花。”夜晚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正是享乐的时候。歌厅、舞厅的热烈,包厢里的缠绵,酒吧、茶庄的豪饮,跑马场、夜总会的疯狂……这样迥异于中国乡村生活方式的写照,也是现代都会人精神贫乏空虚的典型表征。 现代人对于都市的体验在无形中转化为对时间管理的一种节奏感,人们的生活因为时间的分割而变得井井有条,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生活随着时间的推进向前发展。大本钟在《达洛维夫人》中是典型物象,每一次钟的敲响都把达洛维夫人从意识流中拉回现实。大本钟敲响六下,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11点时,观看飞机在天空做广告;大约11点半时接待从国外回来的旧情人彼得;下午1点准备晚宴服装;下午3点开始准备晚宴,傍晚6点宴请宾客,席间传来了塞巴蒂默斯自杀的消息。显然达洛维夫人对于时间的掌控有着自己的节奏,而这种时间意识是长期的都市生活赋予她的。在《都市风景线》中,律师姚启明在送走自己的客户后,会无意识地把手表拿出来看,“长针恰好刚指着4点”。在《方程式》一文中,Y先生的中饭需要花整整一个小时,午后的办事时间是两点起到五点。一到五点前后,办事员的臀部常常是黏不着椅子的。但Y先生不到五点钟,从不会离开他的椅子。五点之后就是Y先生的私人时间,正因为对时间的把控,一天中工作和休闲分工明确,办公效率也因此加强。
总之,这两部作品都表现出现代人时间观念的加强,是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能合理规划时间和空间。但在空间方面,《达洛维夫人》中描写了母女两人的生活路径,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不是依附于男性存在;而《都市风景线》中通过对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上海都市因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跟不上物质追求,导致都会人的精神贫乏空虚。
三、两性关系体验
《达洛维夫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享有绝对的权力,两性关系失去了平衡。在这样的压迫下,英国妇女只能顺应父权制社会赋予她们的女性角色,但是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们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反抗。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作为英国女性的典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两性平等意识;《都市风景线》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享乐之风的都市,男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把女性当作商品,充满欲望和占有欲。上流的社会女性在西方浪潮的影响下,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全力去攫取金钱,也极力去享受生活。在这两部著作中,对于两性关系有着相似以及不同的体验。
从男性角度看,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男性对两性关系平等的破坏。《达洛维夫人》中,彼得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者,他讽刺克拉丽莎天生是个地地道道的主妇,还说她天生具有这种平庸的气质。在他眼里,女性天生就从属于丈夫,并且两性之间不应当有秘密,这体现了他极强的控制欲。文中还多次提到彼得身上的刀:“他公然拿出他的折刀——就是他那把牛角柄旧折刀,克拉丽莎吃得准,这三十年来他始终带着它——紧紧地攥在掌中。”这把刀正是彼得想要操控克拉丽莎的秘密武器,也是父权制操纵女性的具体表现。《都市风景线》中,上层人士密斯脱Y在痛失爱妻后,郁郁不得志,忙于事业。姑母给他介绍了两个女子,让他从中选一个结婚,而他的標准是能够在两天内结婚。最终他草率地娶了从未见过的年轻女子,“于是他便觉得像解决了方程式一样爽快”。他把女性当作商品,把婚姻就当作游戏。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宰的理性世界里,女性只不过是棋盘上的小卒。
从女性角度看,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女性对两性平等关系的向往。《达洛维夫人》中,对克拉丽莎来说,她不需要依附于任何男人,即使结婚也要有充分的自由。她说“每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之间,必须要有独立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指二楼的阁楼,让她感到整个身心有一种恬静之感,安详满足。可见,克拉丽莎渴望的是从世俗的父权社会枷锁中挣脱出来,真正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而存在。同时她坚持独处的权利,因为她意识到,男性和女性同等享有自尊和自主的权利,两性关系应当是平等的,是张弛有度的。《都市风景线》的《流》中,青云是工厂主堂文父亲的第三房。她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嫁给了堂文,她说:“主人不是很有钱吗 我们只需拿点温柔的手段出来,是多少可以得到的。”她果断抛弃了学生时代的爱情,因为对方家庭条件不太好。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她又勾引堂文少爷,偷情被镜秋发现后解释说有钱有时也是很无聊的,并嫌弃他衰老。可见,当时上海上层阶级的女性极力追求着全面享受,但是她们的一切生活内容都是欲——肉欲与物欲,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因此,她们所认为的两性关系是各取所需,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呈现了在由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依附于男性,两性关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结语
城市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的剧变也是城市的剧变。20世纪初的都市经验是一种颠覆了传统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碎片化瞬时体验。《达洛维夫人》和《都市风景线》都呈现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诉求,时间和空间观念的感知以及两性平等意识的追求。不同的是,《达洛维夫人》以伦敦上层女性为视角,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伦敦社会的现状,缺乏对底层阶级人民生活的探求;《都市风景线》则更注重对情感和欲望的表达,缺乏对于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融合,赋予现代性都市经验以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8.
[2] 刘中顼.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现代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9).
[3] 刘中顼,王竹良.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现代性表达——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的创新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5):66-70.
[4] 汪民安著. 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5] 余莉.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M].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7:2.
[6] 张碧.城市现代性的检审与城市审美文化的构建[M].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6:7.
[7] 张屏瑾著. 摩登·革命 都市经验与先锋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8.
[8] 张文诺.上海都市空间的现代性想象[M].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1:6.
[9] 尹星著.女性城市书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22.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译文名著精选 达洛维夫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1] 刘呐鸥著,陈子善选编. 都市风景线[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2004.
作 者: 杨悦旻、苏亭文、周琦苗,均系南京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