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奥利安娜》中的话语权力之争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奥利安娜》是戴维·马梅特的重要代表作品,三幕剧围绕着两位主人公关于权力话语的争夺与建立展开。本文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从话语权力的构建和滥用、权力的争夺和消解两个方面,分析《奥利安娜》中话语冲突所体现的权力运作,揭示出话语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们彼此抢夺话语权的交流困境。
  关键词:《奥利安娜》 福柯 话语权力 交流困境
  戴维·马梅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剧作曾先后获纽约剧评人奖、普利策奖和托尼奖。《奥利安娜》是马梅特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他创作该剧时,正处于美国有名的“托马斯——希尔性骚扰案”的审理阶段。因此,《奥利安娜》的问世又掀起了美国社会中关于性骚扰、政治正确性、种族、女权的激烈讨论。但事实上,如果不考虑性骚扰案的社会背景,这部作品更关注的是话语场内权力的争夺。本文将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视角,从权力的构建与滥用,权力的争夺与消解两个层面,分析《奥利安娜》中约翰和卡罗尔对话语权力的争夺,揭示话语和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由此带来的交流困境。
  一、权力——话语理论
  话语在人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传播的重要工具。话语和权力相伴相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掌握了话语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的生产遵循一定的程序,在这种程序的控制下话语被选择、组织、再分配,而正是这些程序消除了话语的力量和危险,使其避开了沉重和恐怖的物质性。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进一步指出:“对话语的历史分析表明,话语和科学具有构成性权力。在话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有一种权力在运作,正是这种权力使问题得以提出,使陈述成为可能,又使话语拥有权力。这种权力建构生产‘真理’的知识系统,用命题、概念和表征赋予研究客体即各个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并根据系统内的真理和价值标准进行真伪判断。话语及其相关学科和机构有行使权力的功能。”因此,话语实际上是权力的产物,在话语的实践中潜藏着权力的运作。在马梅特创作的《奥利安娜》曾经有一个副标题——《一出关于权力的戏剧》,这个标题随着后来的传播被省略掉了,但也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在剧中着力想表现的权力主题。虽然整部剧只有约翰和卡罗尔两位演员,但处处是话语的针锋相对,其冲突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两人对权力的争夺,这也正是福柯话语权力理论的完美体现。
  二、权力的构建和滥用
  在福柯看来,“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流动着,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权力。”换言之,权力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转换着,人人都会在不同时刻成为权力的行使者或是权力被施加的对象。在《奥利安娜》中,约翰凭借着知识和能力率先掌握了话语权力,而卡罗尔则是权力的承受者。约翰作为马上就要获得终身教职的大学教授,生活美满,学术成就斐然,相比之下,卡罗尔只是初涉学术的本科生,成绩不佳,两人在年龄、地位尤其是教育背景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在课堂、学校,以及学术圈中,约翰牢牢地掌控着话语权力,正是这份优越感使他逐渐膨胀,对话语误用和滥用,使卡罗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给他们的正常交流设下了重重障碍。
  约翰是一位有声望的大学教授,在学术研究上付出了十几年的心血,深谙学术话语运作的潜规则,所以他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处于优势地位。约翰在谈话中不断使用“服从” ( obeisance)“范式”( paradigm)等艰深的词藻来突出他的学术地位,这些词藻的使用,拉大了权威的老师和幼稚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凸显出学术的等级秩序。卡罗尔对学术所知甚少,但权力的诱惑让她渴望进入这个圈子,享有学术话语权。在戏剧第一幕中,卡罗尔讲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很难将一句完整的话表达清楚,她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抓不住课堂讨论的重点。这种无知无助的感觉让她几乎崩溃。毫无疑问,卡罗尔是被学术圈排斥在外的,在学术话语场内,她只能站在劣势的那一方,看着教授约翰手握大权侃侃而谈,二人在交流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无法获得有效沟通。
  虽然在第一幕的交谈中,约翰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力,但随着剧情的展开,约翰凭借着学术话语的绝对优势,开始对权力进行误用和滥用。卡罗尔的语言能力的确有限,但是约翰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他仗着这种优越性时而打断卡罗尔,或者把她未讲完的话补充完整,常常把卡罗尔逼到崩溃的边缘。约翰拥有这种话语权却不自知,这种天然的优越感在无形中让他将权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以至于未曾考虑学生脆弱自卑的心理状态,给卡罗尔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对权力的误用和滥用,使卡罗尔无法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约翰也无心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最终导致二人陷入交流的困境,并成为接下来事态恶化的导火索。
  三、权力的争夺和消解
  话语是权力角逐的武器,权力的争夺也是话语的争夺,拥有了话语意味着权力的实现。“但是话语又不仅仅是权力的附庸,话语一旦由权力产生出来,本身就具有能动地生产权力的功能,因此话语与权力之间具有复杂的能动关系。”第二、三幕中,约翰和卡罗尔在语言上开始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体现了他们对权力的争夺,最终约翰的话语权力被消解,卡罗尔通过强势压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由于二人缺乏沟通理解反而使交流陷入死局。
  在第二幕中,卡罗尔已经不再是学术圈中那个卑微的女学生,她有了自己的“组织”撑腰,根据他们的对话可以猜测是某“女性主义保护组织”,她开始从女性权力方面为自己争夺话语权。约翰在得知对他的指控是由“组织”所起草的,他明白自己又陷入了一个女权主义的话语圈,这个话语圈与他所处的圈子是截然不同的两套符号系统,它拥有自己的程序和规则,并足以与他所处的学术话语圈抗衡。卡罗尔当初的谈话记录如今成为他性骚扰的证据,但他仍旧利用言語反击,试图夺回自己的话语权力。在对话之初,他企图继续将卡罗尔置于学术话语的弱势地
  位,他大量使用“异端” (heterodoxy)、 “未经证实的” (gratuitously)、“假称正统”(posit orthodoxy)等艰深的词汇,企图来震住卡罗尔,获得谈话的主动权。但卡罗尔此时已经不再害怕专业术语带来的自卑和沮丧,她大声地质问约翰“你到底要我做什么”,她甚至选择了用“model”这种简单的词汇来取代约翰曾经提到的专业术语。通过第二幕中话语权力的争夺,约翰在陌生的圈子里节节败退,他的话语权力也在逐渐消解。   在第三幕中,卡罗尔在话语权的争夺中完全胜出了,由于语言力量的倒置,两人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变化,约翰的话语权力彻底消解。此时的卡罗尔谈吐流利,逻辑清晰,她犹如老师般对约翰说:“我來给你解释一些事情。你不是上帝,你问我为什么来 我来这里开导你。”她最后拿出禁书名单逼迫约翰,只要他否认自己所有的学术成果,她就放弃对约翰的指控,然而约翰却不为所动,知识财产是他的底线也是最后的尊严。为了逼迫约翰就范,卡罗尔甚至说约翰对她强奸未遂,她要从法律上起诉他,她又从法律角度为自己找到了更为强势的话语权力。在戏剧的最高潮,约翰因私生活受辱一时气极,用语言表述不清,只得对卡罗尔破口大骂:“你这个邪恶的小婊子……你这个小混蛋。”一腔怒火直接演变为身体暴力,向卡罗尔举起了凳子。此时约翰完全失去了话语权力,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只得通过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在这种权力的争夺中,二人也并未真正交换观点,相互理解,单纯的争夺和压制使二人的关系更加恶化,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
  四、结语
  《奥利安娜》中话语权力的构建消解和再确立的过程,实质上是话语对象之间的权力不断博弈的过程,通过约翰和卡罗尔对权力的构建、滥用,以及后来的争夺和消解,揭示出话语权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谁拥有话语权力,谁就拥有交流的主导权,更有利于权力施加者意愿的表达。但由于权力的不断流动,使得交流双方常常更重视对话语权力的争夺,而忽视内容的表达,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致使人物陷入交流困境。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应一味追求权力所属,舍本逐末,要看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话语权力也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我们应顺其自然,接受话语权力的动态平衡,关注观点和想法,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以此打破困境,实现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M].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2] Foucault, Michel. 知识考古学[M]. 谢强, 马月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3] Mamet, David. Oleanna[M].New York: Dramatists Play Services Inc, 1993.
  [4] 张金良.哈贝马斯有效沟通视域下《奥利安娜》中的交流困境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4): 49-52.
  [5] 包月菡.以福柯话语理论对《动物农场》的解读[J].文学教育, 2013 (3): 25.
  [6] 李欢娣.《奥利安娜》的后现代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 (12): 79-80.
  [7] 力勇.话语场中的权力之争——《奥利安娜》主题解读[J].国外文学, 2006 (1): 102-08.
  作 者: 郭潇涵,南京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菉竹山房》中对于身体叙事着墨不多,却别具风味,作者以隐喻的笔触表达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身体意识,虚体叙事的尝试拓展了身体叙事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隐喻性身体 欲爱表达 虚体叙事  《菉竹山房》是一部不足五千字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位经济富足却守寡多年而内心孤寂的女性形象及其情感故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的生命感觉受社会伦理、宗法或宗教的制约,主人公二姑姑即是如此,其人生悲凉之处就在于某个
期刊
摘 要:中国现代诗学是不同诗学理论交织冲突、彼此消长而形成的矛盾体,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考模式难以为继。甄别现代诗学的种种症候,弥合古今、会通中西诗学资源尤为必要。龚刚“新性灵”诗学以诗歌创作为基础,分别从创作、批评及翻译三个维度就诗歌本质、诗性思维及诗歌形式提出冷抒情、哲性乡愁、气韵胜于音韵等诗学命题及译学命题“妙合”论,形成了融实践性、思辨性、开放性、自生性于一体的当代诗学观。探索其思辨之美,
期刊
摘 要:《感动》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在诗人海子笔下,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洋溢着一种幸福感,这幸福感从何而来?在于每天的日出的到来,感受到来自世界的光亮与温暖,这光亮与温暖同时源自存于心间的恋情。活着并非易事,而无论是生存还是消亡,爱都是恒久不变的。人世间的幸福中,爱这种情感对于诗人尤为重要,而刻骨铭心的爱恋给诗人的感动则是永久性的,不管肉身以何种形式存在着,其灵魂永远是忠诚于爱情的。而此诗正是通过
期刊
摘 要:叙事伦理学批评关注作品中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维度等所呈现出的伦理指向、伦理认同和伦理立场,重在研究叙事技巧中所隐含的伦理内涵。詹姆斯注重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其作品更好地体现伦理诉求。《四次会见》就是一部典型的伦理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讲述了“我”与卡罗琳·斯潘塞的四次相遇,展现了斯潘塞的故事。本文基于叙事伦理学批评,从家庭伦理、叙述者的伦理意识、隐含作者的伦理意识三方面为切入点,探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嫉妒》的叙事空间,从作者对于叙事空间的建构方式入手,探索叙事空间在反传统小说中的创新。其独特的空间建构方式与真实的语言风格构成了小说奇妙、零碎的图景模式,赋予了文本極强的空间感。  关键词:《嫉妒》 叙事空间 空间建构 叙述方式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创始人罗伯-格里耶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作品,篇幅小,容量大。作品借一个从未露面又无处不在的隐形叙述者,以一
期刊
摘 要:《西游记》中的女性归属于人、妖、仙三界,其中各路女妖在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且往往以色欲、情欲来考验四人。与大多要吃唐僧肉或与唐僧成亲、寻隙害人的女妖不同,书中还有小部分与唐僧并无过节的女妖,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和小妾玉面狐狸便在此之列。妻妾二人与牛魔王及红孩儿等共同构成了《西游记》全书中少见的符合封建伦理的妖怪大家庭,结构完整、成员齐备。通过进一步分析铁扇公主与玉面狐狸两位女性
期刊
摘 要:李煜号称千古词帝,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他将真性情倾注在创作中,遵从本心,毫不做作,表达对女子、对兄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成为李煜词最大的艺术特质。“真”是指纯真、真诚。李煜词的真主要表现在“内容真”“情感真”“语言真”三个方面。其形成原因在于繁荣的商业经济和娱乐文化的孕育,得天独厚的家学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影响,生活境遇的巨大反差的刺激。  关键词:李煜 词 真  “真者,精诚之
期刊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而《祖母绿》是我国作家张洁的作品,虽然这两部作品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不同,但它们在表现女性主义这一思想上有着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因为地域和时空的差异,作家在处理女性主义思想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从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 可比性 异质性  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祖母绿》的可比性  (
期刊
摘 要:《明末学风与诗学》一书以明末与学风之间的关联为立足点,打通文学与思想及诗学与学术之间的关系。从更深广、更系统的视野中来重建“明末”理解视域,关注文学发展中的连续性,突出明末的特殊性。确立重回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与立场,通过研究对象的自我呈现,来考察明末文学、诗学本身的价值与特色,挖掘其深层脉络。该论著突破以往研究论述系统化、结构化的倾向,其研究思路与方法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明末
期刊
摘 要:《戒严》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大师加缪的戏剧作品。长期以来,加缪的小说一直为学者推崇,并有大量研究成果,而他的戏剧作品却鲜少有学者研究。除改编剧之外,加缪的戏剧作品有五部。本文将站在存在之荒诞性的立场上,结合生命技术,对戏剧作品《戒严》进行一场生与死的解读,从困境、选择、反抗的历程来凸显其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加缪 《戒严》 生命技术 存在主义  《戒严》,又译《围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