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教材把唐诗的发展过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也于此戛然而止,而我们知道唐诗的发展应该还有晚唐时期,课文没有体现这一阶段的唐诗状况,笔者认为此中有不妥之处,应在教材中添加晚唐时期诗坛的发展情况简介,以完善对唐朝诗歌的认识。
【关键词】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唐诗阶段;晚唐
在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教材在重点讲述唐朝诗歌的繁荣时用一大段文字来论述,把唐诗的发展过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而我们知道唐诗的发展应该还有晚唐时期,笔者认为此中有不妥之处,应在教材中添加晚唐时期诗坛的发展情况简介,以完善对唐朝诗歌的认识。以下就这个问题,作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材如此编排的用意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中最具代表性的,知晓它们,就能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教科书在内容和编排上都贴近课程标准,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目中讲从《诗经》到唐诗,讲的就是诗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到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教科书讲唐诗的发展只谈初唐、盛唐、中唐,不可否认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笔者认为教科书只讲到中唐,肯定不是忘了晚唐这一时期,也不会是为了节省版面,应该是考虑到盛唐、中唐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诗经》到唐诗,即讲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也有一条诗歌从起源到顶峰的发展线索。讲述诗歌的发展过程讲到这就足够了。但笔者认为,作为唐诗发展的阶段的介绍,课文的表述却不够完整,存在人为割裂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不符
一个朝代的发展有其兴起到消亡, 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晚唐诗歌的介绍,人为的割裂这种联系,教科书这样的编排很明显割裂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有初唐、盛唐、中唐而无视晚唐,这与学生的一般认知不相符。
2.忽视了晚唐诗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笔者也赞同盛唐时期诗歌发展到顶峰时期,而这并不能掩盖尤其是晚唐诗坛的辉煌,晚唐诗歌自有其特点。以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为例,他俩被后人称为“小李杜”。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一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创造了一个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的表达出来,耐人寻思,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他的诗也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如:“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云嵩阳寻旧师。”李商隐《东还》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对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说明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氣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均无超越杜牧的这首绝句。
再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晚唐诗歌的成就还有很多,其影响也很深远,是唐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教科书对晚唐的忽略是存在问题的,缺乏对问题论述的逻辑连贯性。笔者认为教科书应添加对晚唐诗歌的介绍,如“晚唐诗坛同样人才辈出,他们的诗或意境清新、饶有情趣,或别有寄托,或影射政治得失,整体反映了那个时代”。至于以谁为代表、谁的诗最能代表晚唐诗坛的风格和成就、如何措辞,那就需要聆听更多的专家学者的高论了。
【参考文献】
[1]赵荣蔚.晚唐士风与诗风[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2]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竹筠.论李商隐诗歌的忧世情怀[D]. 郑州大学, 2006
[4]贺利.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05)
【关键词】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唐诗阶段;晚唐
在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教材在重点讲述唐朝诗歌的繁荣时用一大段文字来论述,把唐诗的发展过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而我们知道唐诗的发展应该还有晚唐时期,笔者认为此中有不妥之处,应在教材中添加晚唐时期诗坛的发展情况简介,以完善对唐朝诗歌的认识。以下就这个问题,作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材如此编排的用意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中最具代表性的,知晓它们,就能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教科书在内容和编排上都贴近课程标准,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目中讲从《诗经》到唐诗,讲的就是诗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到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教科书讲唐诗的发展只谈初唐、盛唐、中唐,不可否认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笔者认为教科书只讲到中唐,肯定不是忘了晚唐这一时期,也不会是为了节省版面,应该是考虑到盛唐、中唐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诗经》到唐诗,即讲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也有一条诗歌从起源到顶峰的发展线索。讲述诗歌的发展过程讲到这就足够了。但笔者认为,作为唐诗发展的阶段的介绍,课文的表述却不够完整,存在人为割裂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不符
一个朝代的发展有其兴起到消亡, 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晚唐诗歌的介绍,人为的割裂这种联系,教科书这样的编排很明显割裂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有初唐、盛唐、中唐而无视晚唐,这与学生的一般认知不相符。
2.忽视了晚唐诗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笔者也赞同盛唐时期诗歌发展到顶峰时期,而这并不能掩盖尤其是晚唐诗坛的辉煌,晚唐诗歌自有其特点。以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为例,他俩被后人称为“小李杜”。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一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创造了一个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的表达出来,耐人寻思,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他的诗也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如:“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云嵩阳寻旧师。”李商隐《东还》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对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说明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氣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均无超越杜牧的这首绝句。
再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晚唐诗歌的成就还有很多,其影响也很深远,是唐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教科书对晚唐的忽略是存在问题的,缺乏对问题论述的逻辑连贯性。笔者认为教科书应添加对晚唐诗歌的介绍,如“晚唐诗坛同样人才辈出,他们的诗或意境清新、饶有情趣,或别有寄托,或影射政治得失,整体反映了那个时代”。至于以谁为代表、谁的诗最能代表晚唐诗坛的风格和成就、如何措辞,那就需要聆听更多的专家学者的高论了。
【参考文献】
[1]赵荣蔚.晚唐士风与诗风[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2]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竹筠.论李商隐诗歌的忧世情怀[D]. 郑州大学, 2006
[4]贺利.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