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与法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性恶论是荀子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与孟子性善论的鲜明对立以及与韩非子思想的相对契合都可以看出这一理论在儒家与法家之间所形成的过渡作用。通过深度剖析荀子性恶论与韩非子性恶论的区别以及二人通过教化与法治来处理性恶的不同方式,从而清晰感知从儒家到法家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性恶论 教化与法治 荀子 韩非子 嬗变
  引 言
  历代对于荀子是否属于儒家一直存在着争议,总有部分学者认为他与两位法家高徒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儒家的身份并不纯粹。但他作为最后一代大儒,同时有身为法家代表李斯与韩非子的老师,他与法家之间,注定会有剪不断、但理得清楚的联系。正确比较分析从荀子到韩非子之间核心观念的演变,围绕性恶论探求处理“性恶”方式由教化发展为法治的原因,理清从儒家到法家的发展脉络。
  一、荀子的性恶论与其教化方式
  荀子与孟子都是正宗的孔子传人,只不过二人各取其一,对于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有差异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而荀子则继承礼乐学说,二人的对立也就从这里开始并发展成为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在荀子看来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其无一例外地、不可避免地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形式。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但同时他也认为这种本能反应和物质欲求是与道德礼义相悖的。从而他提出了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的观点,准确地表达了荀子对于“性恶”的界定。虽说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存在对立,但不能说这是荀子与儒家的对立,荀子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儒家的屋檐下,他的哲学思想也是永远根源于儒家并服务于儒家。其《性恶》一文开篇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及后天通过礼义教化形成道德观念。荀子经过自己的忖量与探索建立了人性本恶的认识,但同时他也承认“伪”可以让“本恶”的人性规范于道德礼义。不过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人本为善;而荀子则认为“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通过“智”来达到“善”的目的。
  二、教化的局限性
  荀子认为对于“性恶”的主要处理方式来自于后天教化,也正是因为如此,荀子性恶论也就必将受制于礼义教化的局限而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先秦的教育体系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技能是要求每一位学生掌握的,但这种高级教育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这些学生必须属于贵族。归根结底,先秦的教育体系依旧是贵族教育体系,而贵族注定只有少数人。其他的平民子弟不仅没有学习六艺的资源,更没有时间可以供他们熟练掌握六艺,他们更多的精力是花费在耕种劳作、养家糊口、维持基本生存等方面上的。
  按照荀子所说人性皆恶,并提出了通过教化的方式使“恶”成“善”,但并没有普及到整个国家各个阶级的所有百姓。当然荀子所指教化的内涵并不单纯指这六艺,但贵族与平民大众之间所受教化质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他也承认了这种差异,于是《性恶》篇曰:“是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这样的概念,最终能够成圣的圣人往往本身就是能够接受六艺等高级教化的贵族,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先祖更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孟子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由此可知圣人与普通大众有差异是因为“伪”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是因为所受礼义教化的环境以及质量的不同而导致的。这种方式从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也说明荀子提出的通过礼义教化来解决性恶的方式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同时,“伪”的差异不仅受制于教化条件的不同,也受制于被教化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差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教化除了上行,更要下效,而是否要“上行下效”、如何“上行下效”、“下效”到何种程度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位受教者都产生不同的看法。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教化条件的不同,会对其最终达到的效果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教化对象是否最终可以达到相同的教化质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个极易受干扰影响的东西,由内而外,从自身心态、人生规划到家庭、社会的变动;由大到小,从事业谪迁到天气变化等都可能使其主观能动性产生不同的表达,这种易变情况下所产生的教化的效果也必然会天差地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就算是圣人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有些是至圣、亚圣,有些只能是小圣。
  三、教化與法治的简单融合
  当然,荀子也意识到了礼义教化的局限性,于是在“隆礼”的同时也提出了“重法”的概念,“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只有将礼法并举,将王霸统一才是治国之良策。“重法”命题的出现已经显示了其与后来法家的紧密关联,但荀子的“法”终究还是受制于儒家的礼义教化传统。虽说是礼法并举,但二者的重要性却是不同的,依旧坚持礼高于法、礼为法之根基的原则,从个人到国家依旧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单纯地以法治国在荀子看来是治标不治本的,百姓只是因为畏惧而不得已规范自己的行为,其实只是被动压抑“祸心”,一旦有了发难的机会,便会祸乱国家。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以其治国只能成为“霸”而不能成为真正的“王”;把“礼治”称为“道德之威”,以礼义教化使恶成善,不仅能够成为真正的“王”,而且可以使法治更好地发挥作用,于是《致士》篇曰:“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将礼义教化与法治简单融合虽然并不彻底但依旧开辟了儒法交融的先河,但同时也打破了贵族与百姓之间的界限,导致这种具有颠覆性的理论在其发展、执行的过程中必定会遭受到重重阻碍,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四、韩非子法治方式的全面贯彻
  韩非子师从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他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 ,吸取了“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的教训,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与荀子性恶论一脉相承,韩非子同样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而如何对待这种性恶,如何站在国家的层面更加有效地处理这种性恶,就成了韩非子致力一生的命题。
其他文献
张枣的诗《镜中》开头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结尾说:“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我们的梅花,不足以落满南山,但或许可以织成一冠花环。  比如,在该读书的年纪没有好好把书读好;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她;未能守在年迈父亲身前尽孝……  比如,因为一个误判失去一个订单;没有好好经营我的婚姻和家庭;弄丢了一件很珍贵的物件……  或许另外一种选择,人生轨
摘 要:作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鲁滨孙流落孤岛、奋力生存的故事,其中对于鲁滨孙在孤岛上的饮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小说通过鲁滨孙对食物的选择,展现了他的饮食习惯、实用主义精神,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当时盛行的欧洲文化。  关键词: 《鲁滨孙漂流记》 食物 文化  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标志,《鲁滨孙漂流记》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叙事艺术,它所表现的殖民主义、个
掐指算来,我大学毕业已经12年,中学毕业16年,小学毕业23年。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两场同学聚会。庸俗攀比的表演我见过,感人肺腑的真言也听过。讨厌过别人,也被别人讨厌过。  于多数人而言,人生中最美好的同学聚会,大概是在大学毕业5年左右。此时,同学们初入职场,略识人生,像正在爬坡,即将登顶的运动员。挥斥方遒的学生稚气要脱未脱,人生成功的小确幸将到未到。有一肚子苦水要吐,有满腔的抱负要说。  毕业5年
摘 要:《细雪》《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最为国人熟知的两部作品,主要描写对象都是女性。为了刻画女性形象,对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男性亦有相当笔墨的描述。在这两部作品中,学徒常出现在女性角色周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分析学徒人物形象,侧面探究当时的社会现状,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学徒 形象  谷崎润一郎,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东京一个米商家庭,190
摘 要: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艺术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对应,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符号的特征是它需要通过文学语言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意象来引出文学作品的潜在结构,以此来蕴藏深层的情感信息,从而揭示出文学艺术的内在意味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文学作品 语言 意象 潜在结构 情感  艺术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对应,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文学作品不同于
摘 要:温特森的作品有着娴熟的叙事策略和思辨的叙述话语,她不断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以此彰显文本的深刻主题意蕴,使其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温特森采用独特的叙事策略,隐现出自我的女性立场,叙事技巧成为其为女性建构身份和争夺话语权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温特森 嵌套叙事 碎片化叙事 类意识流叙事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最有争议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反对男权、基督教、通俗文化、人民大众,以及现代化社会,致
摘 要:严歌苓自登上文坛以来便备受关注,她开创了独特的女性文化空间,塑造了众多优秀的女性形象,从少女文秀、小渔,到妓女玉墨、扶桑,再到“地母”王葡萄、多鹤等,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独特的眼光透视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探索女性的生存命运,并深入挖掘女性自身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严歌苓 《一个女人的史诗》 女性书写  “五四”以来的女性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便自觉体现出女性意识。20世纪20年代的冰心以其温婉、
摘 要: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尽管承继了原著对普通人心灵世界的洞察,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的主题,但影片对原著从内容、人物到内涵所做的删改,极大地削减了原著丰富的寓意和魅力。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承继 变化 缺憾  刘震云被誉为当代文坛讲故事最“绕”的作家,他习惯于在作品中把一件事讲成几件事,而且事与事之间互相纠缠,无法理清,在看似麻团一样的故事结构中刘震云表达着自
摘 要: 马缨花与白彦花是张贤亮“唯物论者”系列小说中仅有的两个母亲形象。借助弗洛伊德理论可以发现,这种对底层母亲形象的塑造采用了两种方式:爱欲分离和着力呈现女性柔情的力量。这一过程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对女性这一性别的理想化想象,其母亲身份真正象征的是劳动人民。  关键词:弗洛伊德 张贤亮 母亲  张贤亮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打开“性”禁区的作家,其“唯物论者”系列作品从发表以来围绕其中的性描写与
82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上最年长的“乘客”。2018年5月11日至23日,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首航。其中的9天里,汪品先后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据悉,这次科考航次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南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部计划”的收官之作,致力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变等基础研究,其成果有望让人们重新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