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作为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一门课程,在开发学生创造潜质、激活创造内核上,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然而,长期以来的“指导审题——宣读范文——仿写习作”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多维思维的发展。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其创新思维,是当前作文课堂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1、远离生活,埋设个性。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丰富多彩为小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而如今面对激情澎湃的生活,直面个性迥异的个体,我们又何曾看见了生活的影子。千人一面的身影,千遍一律的情节,加上苍白的语言,让人总觉得与生活太遥远,更谈不上生活的灵性,文章的灵气了。
2、定位不准,思想僵化。
学生作文,即我手写我心,充满天真,充满童趣,语言稚嫩、浅显,本无可厚非,这样才能显示其少年儿童之习作本色。但是,在如今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名作文家的典范去要求学生,将学生的作文批得千疮百孔,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视作文为猛虎,畏之惧之,作文的兴趣几近泯灭,又如何去谈创新思维。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中心思想的立意高否,是衡定作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为获取高分,学生的文章中有捡不完的钱包,帮不完的迷路儿童,写不完的修路工人。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读来味同嚼蜡。为了赢得高分而无中生有的拨高思想,结果是视角狭窄,思维僵化。
3、指导草率,套文成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作文的直接原因,是教师不会作文。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作文功底不深,教学时只能依赖教参,沿袭旧的指导套路,每堂作文指导课都是“指导审题——宣读范文——仿写习作”,而另一些教师受功利思想的诱导,急功近利,作文指导上三言两语,如蜻蜓点水,范文起路变成抄袭起路,学生作文模式化,文章内容雷同化,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走进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泉源,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叶圣陶在《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一文中也说:“我们可以决定地说,是先有思想感情才有题目,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时机么?没有的。的确,闭门造车必然会兴味索然,无话可说。
因此,在作文教学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增强观察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广阔的空间中感受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其次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只有在实践生活中才能提高他们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的情感体验才会深刻而持久。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抒发真实的情感,有了充盈的生活之源,定会有贴近生活,又充满情趣的佳作。
2、突出自主。
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不同的人,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包的太多,揽的太死,大到立意,提纲,小到遣词造句,无不一包到底,这样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更磨灭了学生作文的灵性。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自主权。
首先,作文时空上要多些弹性。从时间上,由于学生存在着多种差异,同一个作文题,有的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有的则根本不能。因此,应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习作后,自行修改,以至于进一步完善其文章。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允许课外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从空间上说,可根据习作的实际需要,课前做好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等习作准备,课中允许自由组合,自由朗读习作,自由修改。从习作要求上,对习作的内容、字数不做硬性规定,让学生按行文所需,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其次,习作内容自行选择。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选择的习作内容自然也不一样。高明的教师总是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各种机会,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作文中彰显个性。于永正老师上题为《说说,画画,写写》的作文课,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后,提供了班上的两位学生、老师自己、卡通人物等众多对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写谁。这几个写作对象中,既有学生朝夕相处、十分熟悉的,也有现实中不存在但十分感兴趣的。这样习作的选择性强,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都可以。由于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当然生动有趣,异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
三、鼓励创造
作文教学必须大胆尝试多角度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审视材料,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作文要多角度表现。引导学生利用同一题材的不同特点立意,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如《胆大不等于残忍》就是一篇很有个性的文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是常理,几个小伙伴因为憎恨老鼠,所以残忍地踩死小老鼠,而小作者看后却发出了惋惜生命的感叹,谴责了同学的残忍。可能更多的人会觉得痛打老鼠是疾恶如仇的表现,会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而小作者从另外的角度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更具有个性的思考,肯定的是“胆大”,批判了“残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文要多层次拓展。在故事情节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添加新的结尾,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想象的结果中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呈现出全新的内容。
再次,要在习作体裁上多形式表达。在习作中,引导学生以
同一题材,写不同文体的习作,如学生读一篇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既可以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还可以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在受到习作表达的丰富情感的同时,也享受了习作的乐趣。
四、倡导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往往是教师改,学生看。教师精批细改,费尽心机,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更多关心的只是分数,这样的文章修改,只能是消耗时间,起不到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学生的作文还是学生改的好,为师者要交修改权于学生,切勿越俎代疱。学生自改作文,不单有助于提高修改能力,更能积极思索,激活创新思维,起到一石数鸟之效。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1、远离生活,埋设个性。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丰富多彩为小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而如今面对激情澎湃的生活,直面个性迥异的个体,我们又何曾看见了生活的影子。千人一面的身影,千遍一律的情节,加上苍白的语言,让人总觉得与生活太遥远,更谈不上生活的灵性,文章的灵气了。
2、定位不准,思想僵化。
学生作文,即我手写我心,充满天真,充满童趣,语言稚嫩、浅显,本无可厚非,这样才能显示其少年儿童之习作本色。但是,在如今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名作文家的典范去要求学生,将学生的作文批得千疮百孔,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视作文为猛虎,畏之惧之,作文的兴趣几近泯灭,又如何去谈创新思维。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中心思想的立意高否,是衡定作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为获取高分,学生的文章中有捡不完的钱包,帮不完的迷路儿童,写不完的修路工人。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读来味同嚼蜡。为了赢得高分而无中生有的拨高思想,结果是视角狭窄,思维僵化。
3、指导草率,套文成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作文的直接原因,是教师不会作文。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作文功底不深,教学时只能依赖教参,沿袭旧的指导套路,每堂作文指导课都是“指导审题——宣读范文——仿写习作”,而另一些教师受功利思想的诱导,急功近利,作文指导上三言两语,如蜻蜓点水,范文起路变成抄袭起路,学生作文模式化,文章内容雷同化,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走进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泉源,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叶圣陶在《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一文中也说:“我们可以决定地说,是先有思想感情才有题目,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时机么?没有的。的确,闭门造车必然会兴味索然,无话可说。
因此,在作文教学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增强观察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广阔的空间中感受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其次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只有在实践生活中才能提高他们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的情感体验才会深刻而持久。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抒发真实的情感,有了充盈的生活之源,定会有贴近生活,又充满情趣的佳作。
2、突出自主。
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不同的人,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包的太多,揽的太死,大到立意,提纲,小到遣词造句,无不一包到底,这样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更磨灭了学生作文的灵性。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自主权。
首先,作文时空上要多些弹性。从时间上,由于学生存在着多种差异,同一个作文题,有的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有的则根本不能。因此,应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习作后,自行修改,以至于进一步完善其文章。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允许课外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从空间上说,可根据习作的实际需要,课前做好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等习作准备,课中允许自由组合,自由朗读习作,自由修改。从习作要求上,对习作的内容、字数不做硬性规定,让学生按行文所需,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其次,习作内容自行选择。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选择的习作内容自然也不一样。高明的教师总是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各种机会,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作文中彰显个性。于永正老师上题为《说说,画画,写写》的作文课,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后,提供了班上的两位学生、老师自己、卡通人物等众多对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写谁。这几个写作对象中,既有学生朝夕相处、十分熟悉的,也有现实中不存在但十分感兴趣的。这样习作的选择性强,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都可以。由于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当然生动有趣,异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
三、鼓励创造
作文教学必须大胆尝试多角度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审视材料,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作文要多角度表现。引导学生利用同一题材的不同特点立意,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如《胆大不等于残忍》就是一篇很有个性的文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是常理,几个小伙伴因为憎恨老鼠,所以残忍地踩死小老鼠,而小作者看后却发出了惋惜生命的感叹,谴责了同学的残忍。可能更多的人会觉得痛打老鼠是疾恶如仇的表现,会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而小作者从另外的角度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更具有个性的思考,肯定的是“胆大”,批判了“残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文要多层次拓展。在故事情节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添加新的结尾,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想象的结果中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呈现出全新的内容。
再次,要在习作体裁上多形式表达。在习作中,引导学生以
同一题材,写不同文体的习作,如学生读一篇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既可以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还可以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在受到习作表达的丰富情感的同时,也享受了习作的乐趣。
四、倡导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往往是教师改,学生看。教师精批细改,费尽心机,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更多关心的只是分数,这样的文章修改,只能是消耗时间,起不到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学生的作文还是学生改的好,为师者要交修改权于学生,切勿越俎代疱。学生自改作文,不单有助于提高修改能力,更能积极思索,激活创新思维,起到一石数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