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 和沟通,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工具和文化基础。为了提高少数民族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能力,我区一直推行双语教育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双语教学;第二语言;传统文化
我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种类繁多,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我区的各项事业,关键在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而民族间发展的前提是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这无疑将双语教育教学推向了新的高潮,使其在新时期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是促进全区发展的关键。
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来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双语的沟通能力和运用能力,我认为以下几点将是突破口:
一 保证母语的均衡发展
提高第二语言(汉语)的教学质量,充分认识到第二语言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本民族语言。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
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汉语地位的提高,使得母语在某些地方受到冲击。有人认为民族语文使用范围小,使用是倒退,学习民族语文无用,没有必要学习民族语文,轻视、忽视母语的现象出现。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加拿大语言教育学家康明士(Cummins)曾提出并证实了语言之间相互依赖理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他认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说,母语必须达到某一程度,第二语言的学习才更有效。否则,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会成为母语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双语教学中继续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原由。
在双语教学中,人为地排斥母语,将母语与第二语言对立起来,不仅不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而且是“扔掉了一件手头最适应的工具”。少数民族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母语,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不是直接的把汉语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而是通过母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和领会,自觉不自觉地依赖母语来学习汉语。
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汉语,并提高学习效率。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第二语言的自信心。
(二)从社会民族学角度看
民族语言是民族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母语对这个民族而言不仅仅是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民族认同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情感的依托。而民族心理的表现之一是各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这种民族感情是各民族所共有的。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凝结着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没有共同的语言,民族便无法发展。
对其母语教学的忽视,易伤害学生的民族感情,容易成为社会中文化冲突和民族冲突的心理基础。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要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地区的稳定,不能极端的对其推行汉语教学,否则必将产生民族间的隔阂和摩擦,导致区内的动荡和冲突,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从教育学角度看
双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双语双文化人,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国内外研究表明: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明显优于接受单语教学的学生,他们在个人的发展方面显得更为出色,而且还会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这对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是使人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在推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母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树立正确对待汉语和母语态度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现出汉语的魅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一方面,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要想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深受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然而这种狭隘的“工具观”很容易使人们只重视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而忽视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言的因素,如文化。
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人类群体的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又能集中地体现文化,有效地传播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民族学生有了解汉文化的渴望和兴趣。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课本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汉文化的介绍和引导,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汉语教学陷入了枯燥无味的境地。
在汉语教学中冲破传统工具主义语言观的樊篱,树立崭新的文化语言观。即从文化的角度关照语言,应努力培养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习得中习得必备的文化规范,即“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兼备。
通过古诗、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从心底接纳,树立公民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在新形势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水平对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顾嘉祖、邓立信:《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关键词】双语教学;第二语言;传统文化
我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种类繁多,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我区的各项事业,关键在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而民族间发展的前提是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这无疑将双语教育教学推向了新的高潮,使其在新时期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是促进全区发展的关键。
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来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双语的沟通能力和运用能力,我认为以下几点将是突破口:
一 保证母语的均衡发展
提高第二语言(汉语)的教学质量,充分认识到第二语言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本民族语言。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
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汉语地位的提高,使得母语在某些地方受到冲击。有人认为民族语文使用范围小,使用是倒退,学习民族语文无用,没有必要学习民族语文,轻视、忽视母语的现象出现。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加拿大语言教育学家康明士(Cummins)曾提出并证实了语言之间相互依赖理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他认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说,母语必须达到某一程度,第二语言的学习才更有效。否则,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会成为母语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双语教学中继续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原由。
在双语教学中,人为地排斥母语,将母语与第二语言对立起来,不仅不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而且是“扔掉了一件手头最适应的工具”。少数民族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母语,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不是直接的把汉语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而是通过母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和领会,自觉不自觉地依赖母语来学习汉语。
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汉语,并提高学习效率。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第二语言的自信心。
(二)从社会民族学角度看
民族语言是民族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母语对这个民族而言不仅仅是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民族认同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情感的依托。而民族心理的表现之一是各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这种民族感情是各民族所共有的。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凝结着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没有共同的语言,民族便无法发展。
对其母语教学的忽视,易伤害学生的民族感情,容易成为社会中文化冲突和民族冲突的心理基础。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要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地区的稳定,不能极端的对其推行汉语教学,否则必将产生民族间的隔阂和摩擦,导致区内的动荡和冲突,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从教育学角度看
双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双语双文化人,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国内外研究表明: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明显优于接受单语教学的学生,他们在个人的发展方面显得更为出色,而且还会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这对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是使人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在推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母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树立正确对待汉语和母语态度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现出汉语的魅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一方面,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要想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深受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然而这种狭隘的“工具观”很容易使人们只重视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而忽视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言的因素,如文化。
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人类群体的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又能集中地体现文化,有效地传播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民族学生有了解汉文化的渴望和兴趣。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课本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汉文化的介绍和引导,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汉语教学陷入了枯燥无味的境地。
在汉语教学中冲破传统工具主义语言观的樊篱,树立崭新的文化语言观。即从文化的角度关照语言,应努力培养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习得中习得必备的文化规范,即“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兼备。
通过古诗、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从心底接纳,树立公民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在新形势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水平对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顾嘉祖、邓立信:《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