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关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一、关注读、悟、情,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示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进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土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自主意识,体现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三、关注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素养的提高,培养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优秀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如《卡罗纳》一文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让孩子们深深领悟到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科技”单元将学生带进科技发达的领域里遨游,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童话”故事载着学生深入童话世界,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总之,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关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一、关注读、悟、情,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示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进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土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自主意识,体现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三、关注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素养的提高,培养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优秀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如《卡罗纳》一文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让孩子们深深领悟到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科技”单元将学生带进科技发达的领域里遨游,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童话”故事载着学生深入童话世界,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总之,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