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弹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师的正确引导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而我们的学生,则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告诉他们,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2)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3)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在复习时,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每节复习课必须保证学生有20分钟的看书时间,这样做便于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学生初步记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可以发现自己尚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问题.我提倡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看书理解,达到不同的要求.在学生看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课本的内容涉及了哪些基本概念、规律、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是怎样在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中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基本要求是通过看书,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能够记下来,对基本公式、单位能用、能写,对例题能弄清思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看书,要能正确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看例题要掌握解题的方法.看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益.
二. 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实验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去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教师合理设疑。例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可以如此设疑:在测额定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伏,用一只最大量程为3伏的电压表怎样测出结果,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对学过的物理知识也是一个综合运用;二是鼓励学生的超常思维。对待部分学生的提出的“非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比如一个故事中,教授让学生用气压计来测量一座楼房的高度,标准答案应该是利用气压随高度变化这一规律来解决,但某学生却说用长绳吊住气压表下垂至地面,尔后测绳长即可。结果教授以此为例,让全体学生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其它办法,最后竟收到了数十种奇思妙想。虽然这样未必能够对“气压”这一被研究概念有什么帮助,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却有很大益处。三是吸引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首次接触科学课程,感到新鲜,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密封后浇上冷水重新沸腾起来”,“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过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为他们课外自主探究增添了动力。学习“声现象”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外制作可以变调的哨子或“水瓶琴”,然后利用课外时间让他们一起演奏几支简单的曲子。结果有学生制作了单管的变调哨子,有的制作了八管并排的吹奏乐器,还有的用几个相同的瓷碗装不一样多的水制作了打击乐器。听着乐器发出悦耳的声响,我因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你做的哨子能变调?为什么8只碗发出的音调不同?”让学生边演奏边体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这种体验的深刻和愉悦是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的。
三. 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为主要”。所谓“教为主导”是指教师的教能把握教学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并调动学学生的主动性。“学要主动”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进行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能以实例创设情景,或结合实际生活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就能使物理概念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如在讲“凸透镜的应用”一课时,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的实践谈拍照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与学生讨论拍摄“远景”、“近景”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掌握凸透镜成像中的物距,像距的变化与像物大小的对比等一些平时不易掌握的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不应该教师活动的附庸,而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 观点,补充自己平时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的与课题有关的信息。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表述交流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说理论证能力,又培养了尊重他人的态度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总是把他认为必要的知识,以他认为合理的方法交给学生。于是,长期以来,“听教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为了好学生的主体标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的接受,不能“异想天开”,提出疑义;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只能正确理解,不能“有所创造”。讲台是教师的“堡垒”,课桌是学生的“地界”。通过一片静悄悄的课堂纪律,教师对学生实行了心理、行为上的无形控制。在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分数”、“名次”之争,学生之间应有的讨论和切磋的学习风气变得日益淡漠了,进而人际间应有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等等群体观念逐渐为学生难以接受。在这样教育下,也许能培养出物理学业成绩很高的学生,但其人格却可能是不完善的。
未来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共同探索前人未知的科学世界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在未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教师应该遵循“为人师表”的训导,既教书育人,又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特别是学习“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与此同时,学生应该敢于鼓励思考问题,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敢于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教学中的合作”将是未来科学教育中的新 的师生关系的体现。
一. 教师的正确引导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而我们的学生,则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告诉他们,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2)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3)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在复习时,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每节复习课必须保证学生有20分钟的看书时间,这样做便于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学生初步记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可以发现自己尚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问题.我提倡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看书理解,达到不同的要求.在学生看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课本的内容涉及了哪些基本概念、规律、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是怎样在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中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基本要求是通过看书,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能够记下来,对基本公式、单位能用、能写,对例题能弄清思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看书,要能正确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看例题要掌握解题的方法.看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益.
二. 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实验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去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教师合理设疑。例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可以如此设疑:在测额定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伏,用一只最大量程为3伏的电压表怎样测出结果,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对学过的物理知识也是一个综合运用;二是鼓励学生的超常思维。对待部分学生的提出的“非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比如一个故事中,教授让学生用气压计来测量一座楼房的高度,标准答案应该是利用气压随高度变化这一规律来解决,但某学生却说用长绳吊住气压表下垂至地面,尔后测绳长即可。结果教授以此为例,让全体学生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其它办法,最后竟收到了数十种奇思妙想。虽然这样未必能够对“气压”这一被研究概念有什么帮助,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却有很大益处。三是吸引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首次接触科学课程,感到新鲜,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密封后浇上冷水重新沸腾起来”,“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过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为他们课外自主探究增添了动力。学习“声现象”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外制作可以变调的哨子或“水瓶琴”,然后利用课外时间让他们一起演奏几支简单的曲子。结果有学生制作了单管的变调哨子,有的制作了八管并排的吹奏乐器,还有的用几个相同的瓷碗装不一样多的水制作了打击乐器。听着乐器发出悦耳的声响,我因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你做的哨子能变调?为什么8只碗发出的音调不同?”让学生边演奏边体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这种体验的深刻和愉悦是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的。
三. 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为主要”。所谓“教为主导”是指教师的教能把握教学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并调动学学生的主动性。“学要主动”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进行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能以实例创设情景,或结合实际生活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就能使物理概念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如在讲“凸透镜的应用”一课时,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的实践谈拍照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与学生讨论拍摄“远景”、“近景”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掌握凸透镜成像中的物距,像距的变化与像物大小的对比等一些平时不易掌握的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不应该教师活动的附庸,而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 观点,补充自己平时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的与课题有关的信息。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表述交流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说理论证能力,又培养了尊重他人的态度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总是把他认为必要的知识,以他认为合理的方法交给学生。于是,长期以来,“听教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为了好学生的主体标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的接受,不能“异想天开”,提出疑义;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只能正确理解,不能“有所创造”。讲台是教师的“堡垒”,课桌是学生的“地界”。通过一片静悄悄的课堂纪律,教师对学生实行了心理、行为上的无形控制。在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分数”、“名次”之争,学生之间应有的讨论和切磋的学习风气变得日益淡漠了,进而人际间应有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等等群体观念逐渐为学生难以接受。在这样教育下,也许能培养出物理学业成绩很高的学生,但其人格却可能是不完善的。
未来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共同探索前人未知的科学世界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在未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教师应该遵循“为人师表”的训导,既教书育人,又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特别是学习“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与此同时,学生应该敢于鼓励思考问题,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敢于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教学中的合作”将是未来科学教育中的新 的师生关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