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温室气体装个“摄像头”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v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國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首次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计算地球表面温度时,认为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和温室玻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后,“温室气体”这个词渐渐步入人们视野。由于容易理解,“温室气体”逐渐成为大气科学领域普及程度最高的专业术语之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写为IPCC)的《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必须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也许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担忧,让不少人看到“温室效应”就皱眉头。事实上,温室气体并不是专职的捣蛋鬼,如果没有它们带来的温室效应,地球同样无法孕育大量生命;但过多的温室气体就会造成温室效应异常增强。所以,温室效应异常增强才是问题的源头。
  温室效应异常增强,人类难辞其咎
  温室气体带来温室效应,这是由它们自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温室气体的分子结构使其在震动时可以吸收红外线,因此具有保存红外热能的能力。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无法保存辐射能量,温度将稳定在-18℃左右。而地球今天的实际温度约为15℃,这增加的33℃的保暖效果就是温室效应提供的。它像一床温暖的被子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除了常说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甲烷、氢氟碳化物等也都是温室气体。
  但如果非得把过多的温室气体看作捣蛋鬼,那么,人类就是不能推卸责任的始作俑者了。
  拿二氧化碳这个关注度最高的温室气体来说。二氧化碳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正在快速上升,在目前人类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中,二氧化碳约占76%。在过去的数十万年时光中,地球大约以10万年1次的频率在大的冰期和间冰期中循环,地表温度有升有降。而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始终遵循着自然界物理化学规律的制约,保持在180~280百万分比浓度之间。
  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利用地球能源的能力快速增强。原本埋藏在地下,可能数千万到数亿年都不见天日的化石燃料,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被大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引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前所未有的增长变化。截至2020年3月,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414.5百万分比浓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45% 以上,比过去80万年中的任何时候都高。
  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与自然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数相比,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并没有多到夸张,怎么就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打个比方吧:如果人一日三餐规律饮食,一般都可以保持身材匀称、身体健康;但如果从某一天开始,每天晚上多吃1个小蛋糕,一年之后就会长胖10斤。1个小蛋糕看起来比一日三餐的量少,但实际上它破坏了长期以来人体热量的供需关系,所以就会导致人长胖。说回二氧化碳排放,人类进一步改造自然,开垦森林草原,建立城市,使得自然界的固碳能力不断下降,影响了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导致温室效应异常增强,地表温度异常升高。
  监测温室气体,组建大气观测网
  面对温室气体造成的巨大气候危机,人类作为始作俑者也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于是,各个国家、各个国际组织纷纷推出了不同的温室气体监测计划,上天入地,给温室气体装上了360°无死角的“摄像头”。
  1957年,美国莫纳罗亚天文台的查里斯·大卫·基林开始了最早的二氧化碳地基观测数据记录。1970年,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简写为WMO)组织实施了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计划(本底监测,指对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大气自然状态下各种成分的浓度监测,堪称气候变化的“忠实记录者”)。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WMO 于1989年开始组建全球大气观测网(Global Atmosphere Watch,简写为GAW),长远目标是记录有关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监测那些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气体粒子,如二氧化碳、臭氧等温室气体。截至2012年3月,来自65个国家的325个站点向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提交了111种温室气体和相关气体的观测数据。2004年,总碳含量观测网络(Total ColumnCarbon Observing Network,简写为TCCON)建立起来,旨在测量精确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柱浓度,目前已建立全球站点接近70个,国内建有合肥站。
  常规的地基观测无法解决全球大气碳含量的空间分布问题,更无法监测到海洋上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此需要飞机、高塔、航船、卫星观测资料来帮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和模式推算,从而更及时、准确地测算不同区域温室气体的排放、吸收状况,分析评估不同区域间的输送和相互影响。
  近年来,利用卫星平台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对科学技术综合实力与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成功发射了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2016年,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成为国际上第3颗具有高精度温室气体探测能力的卫星。2018年,我国首颗碳卫星获取的第一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对外公布。该分布图有助于准确监测二氧化碳的时空变化,在碳排放数据上知己知彼,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毕竟,管理大气问题也不能一直听人说,也要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中国的温室气体监测
  我国位于亚洲季风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区域之一。我国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一直做着积极的努力。自20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首先在青海瓦里关站开展温室气体观测。该站是WMO/GAW 的31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也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本底站。中国的科研人员也在温室气体浓度观测、源汇分析、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关系分析,以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5月,第一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约200位科研和技术人员交流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比如,利用内蒙古的二氧化碳剖面测量结果,直接观测到大气传输和平流层- 对流层的物质交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强度氢氟碳化物排放的研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背景大气二氧化碳和潜在源区测量;通过地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Picarro 光谱仪的测量,首次揭示了河北廊坊香河地区甲烷的时空分布和垂直分布;对近地面臭氧的观测;用狗尾巴草监测城区碳排放等。
  人类对温室气体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1861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发现,大气温室效应是由含量很少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贡献的;189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阿伦尼乌斯首次通过自己设计的气候变化模型计算了温室效应,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全球温度将升高6℃。今天,我们认识到了更多种类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根据2013年发布的IPCC《第5次评估报告》给出的评估结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全球升温3℃(±1.5℃)。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监测也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它集研究、工程、设备、组织于一体,目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但从100多年前粗糙的二氧化碳观测,到现在的地基、天基、卫星一体化的观测网建立,其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
期刊
关键字:“严重脱节”,“分化”,“滑坡”,“接轨”,“社会道德”,“做数学、听数学、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最佳的教学效果”,“渗透”。  一、问题的背景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小学成绩很好,可上了初中成绩却明显下降。教学实践证明,这是由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一的数学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内
期刊
黄金面具、权杖、青铜神树、太阳轮形器……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神秘诡谲,近几十年来一直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然而,三星堆的诸多秘密迟迟未能得到解答,也因此引来坊间众说纷纭。有人直言:三星堆研究存在故意压低年代的嫌疑。  中国的历史学家真的刻意隐瞒了三星堆年代的真相吗?  近日,三星堆祭祀区4号坑的碳14测年结果公布,95.4% 的概率在距今3148~2966年,属商代晚期。研究团队不仅公布了4号坑的测年结
期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力与有创造力的人总会得到人们的尊敬与仰慕。这些人似乎有能力始终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享受,进而变得更具创造力。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有创造力呢?他们的人生就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与思想家都具有昂扬的斗志,敢于挑战已有的假设,认识潜藏的模式,懂得用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建立新的联系,以及善于把握机会。  如果没有创
期刊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新发现的6座埋藏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青铜方尊、巨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这次新发现,让三星堆文化再次广受关注,而疑其为异域文化甚至外来文明的相关话题也再次引发广泛讨论。  三星堆遗址第一次以珍贵文物震动世人,是34年前的1986年。考
期刊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中,中国共产党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波澜壮阔的征程中,见证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顾来时奋斗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工作、创造乃至生命践行着这一不朽的诺言。今天,脱贫攻坚、抢险救灾
期刊
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讲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不只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独创性的方法,这一切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有可能完成。正如 陶行知 先生所说:创造力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的空间,才能收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中班主任的作用又显得格外重要。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培育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带上健康的成长道路,继而引领整个学校的班级文化健康发展。笔者从教13年,担任班主任10年,总结与600多名学生相处的过程和经验,悟得四个字——“静、勤、信、情”。  静,古语有言“宁静以致远”。教育要达到“致远”的目标,班主任就要能静得下来。人的情绪往往会受外
期刊
欢迎加入本次体验之旅,今天的主人公是一块蛋糕。让我们跟随它一起进入神秘的人体世界吧。  眼睛:看见照亮食物的那道光  照在蛋糕上的光线折射进眼睛,视神经就被激活了。这个“第一印象”会飞速穿过整个大脑额叶被传送到视觉皮层。视觉皮层位于大脑后部的枕叶,比画起来差不多就是比高马尾辫再低那么一点点的地方。大脑在这里把接收到的各种神经信号拼凑回一个蛋糕的样子。至此,我们才算真正“看见”了它。  然后,这个美
期刊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蘑菇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许多蘑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榆黄蘑、白玉菇……这些是我们经常能在餐桌上见到的蘑菇,还有许多食用蘑菇没有实现人工栽培,甚至不被人所发现,只存在于深山老林之中。  在中国,可以食用的蘑菇至少有1000种。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蘑菇是如何被研究人员认定为食用菌的呢?  蘑菇的食用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由于个体情况、烹饪方式、食用量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