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在教《孔子游春》一文后,对孔子伟大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怀着对这位与我们相隔两千多年的圣者的敬仰之心,写下本文,以表示对这位先哲的崇敬。
《孔子游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以“水”为话题,借物寓理,教育弟子。课文洋溢着比泗水春意更浓的师生情谊,读后令人回味。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兴趣先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注意激发兴趣,教育就是低效的。课文所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故事,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他们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前一周,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生平的资料,了解孔子的著作,选择一两句自己熟悉的或读后能够理解的孔子的名言,领悟孔子的思想。利用晨会让学生交流所获,引起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与关注,促成了之后学习课文时学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他认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以学定教,“没有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法,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分为“论水”和“述志”两部分。怎样指导学生领会孔子“论水”中所蕴含的道理,实现课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阅读要求,体现小学高年级重视阅读技能训练的要求呢?孔子“论水”,上承春色描绘,下启师生言志,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纲举目张,领会全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学习“论水”这部分时,让学生自由通读文本,选择自己能读懂的语句做批注,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理解,相互启发。求得进一步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中自己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读中比较,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掌握了理解文本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当学生理解了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碧波中发现深奥的道理,借水喻人,巧妙教导弟子做人的道理后,我及时出示原文:“予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让学生逐句对照课文(白话文)用自己的话进行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了孔子论水的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文言文。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我自觉这一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况且新教材也确实在第三学段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
三、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回也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填充知识的容器,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这样看似学到了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一个人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应“循循善诱”,注重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握了这一教育规律,不得不叹服孔子的高明。
课文中孔子“论水”部分对怎样循循善诱做了很好的诠释。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当孔子凝视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的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昕昕?”弟子们已经进入“愤”、“悱”的状态。孔子便开始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弟子们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遵循这一原则,由谈孔子的至理名言人手,直插课文“论水”这一重点,围绕孔子关于“水是真君子”四个方面的观点,引导学生自选其中一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一感悟,进而全面领会“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并把学习“论水”的方法迁移到学习“述志”。在学生热烈讨论时,我随机增加了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比较师生的志向”。通过评价和比较,学生对孔子更加敬佩。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力量。
四、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既重学,又重思,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学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视思明”、“听思聪”,提高推理和归纳能力,“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对孔子“论水”有了一定的领悟后,我抓住该段中省略号提问: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代孔子说下去吗?学生从孔子论水中获得启发,充分展开想象,纷纷谈出自己的观点,不仅加深了对水的认识,还联想到了做人应具备哪些品质。再如,理解课文的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为什么说春意更浓呢?学生回顾全文,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泗水河畔桃红柳绿,令孔子和他的弟子心旷神怡;孔子则因引导弟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心情愉悦;当孔子听到弟子们的远大志向后,“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样的学思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主张向一切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主动向受教育者学习,自觉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即“教学相长”。
《孔子游春》教学行将结束,我提出:“学习了全文,你认为孔子作为一位老师,有哪些地方值得称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进行评价。听了学生的发言,让我真切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对孔子的评价不限于文本内容,他们还谈了孔子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甚至说到其思想在老师教学中的体现,认为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平等融洽,所以教学轻松;孔子善于启发弟子,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引导弟子悟出道理;孔子时时注意鼓励弟子……他们的认识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反映了他们的思考,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这就有效促进了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刘岭南
《孔子游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以“水”为话题,借物寓理,教育弟子。课文洋溢着比泗水春意更浓的师生情谊,读后令人回味。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兴趣先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注意激发兴趣,教育就是低效的。课文所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故事,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他们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前一周,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生平的资料,了解孔子的著作,选择一两句自己熟悉的或读后能够理解的孔子的名言,领悟孔子的思想。利用晨会让学生交流所获,引起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与关注,促成了之后学习课文时学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他认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以学定教,“没有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法,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分为“论水”和“述志”两部分。怎样指导学生领会孔子“论水”中所蕴含的道理,实现课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阅读要求,体现小学高年级重视阅读技能训练的要求呢?孔子“论水”,上承春色描绘,下启师生言志,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纲举目张,领会全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学习“论水”这部分时,让学生自由通读文本,选择自己能读懂的语句做批注,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理解,相互启发。求得进一步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中自己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读中比较,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掌握了理解文本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当学生理解了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碧波中发现深奥的道理,借水喻人,巧妙教导弟子做人的道理后,我及时出示原文:“予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让学生逐句对照课文(白话文)用自己的话进行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了孔子论水的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文言文。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我自觉这一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况且新教材也确实在第三学段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
三、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回也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填充知识的容器,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这样看似学到了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一个人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应“循循善诱”,注重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握了这一教育规律,不得不叹服孔子的高明。
课文中孔子“论水”部分对怎样循循善诱做了很好的诠释。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当孔子凝视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的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昕昕?”弟子们已经进入“愤”、“悱”的状态。孔子便开始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弟子们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遵循这一原则,由谈孔子的至理名言人手,直插课文“论水”这一重点,围绕孔子关于“水是真君子”四个方面的观点,引导学生自选其中一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一感悟,进而全面领会“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并把学习“论水”的方法迁移到学习“述志”。在学生热烈讨论时,我随机增加了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比较师生的志向”。通过评价和比较,学生对孔子更加敬佩。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力量。
四、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既重学,又重思,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学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视思明”、“听思聪”,提高推理和归纳能力,“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对孔子“论水”有了一定的领悟后,我抓住该段中省略号提问: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代孔子说下去吗?学生从孔子论水中获得启发,充分展开想象,纷纷谈出自己的观点,不仅加深了对水的认识,还联想到了做人应具备哪些品质。再如,理解课文的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为什么说春意更浓呢?学生回顾全文,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泗水河畔桃红柳绿,令孔子和他的弟子心旷神怡;孔子则因引导弟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心情愉悦;当孔子听到弟子们的远大志向后,“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样的学思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主张向一切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主动向受教育者学习,自觉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即“教学相长”。
《孔子游春》教学行将结束,我提出:“学习了全文,你认为孔子作为一位老师,有哪些地方值得称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进行评价。听了学生的发言,让我真切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对孔子的评价不限于文本内容,他们还谈了孔子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甚至说到其思想在老师教学中的体现,认为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平等融洽,所以教学轻松;孔子善于启发弟子,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引导弟子悟出道理;孔子时时注意鼓励弟子……他们的认识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反映了他们的思考,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这就有效促进了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