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主化,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课堂的民主性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而在这一点上,过去不为大家所重视。常出现师生关系民主而在授知上是专制的,学生情绪放松而思维却禁锢。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使课堂教学体现真正的民主性?
一、避免认知强加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在如何计算“9+6”的问题上,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积极的探讨多样化的算法。学生1说:“接着数小棒,10、11、12、13、14、15,得数是15。”学生2说:“我摆小棒数出得数是15 。”学生3说:“从6根中拿出一根放到9根里,就有10根,加上刚才剩下的5根,就等于15根。”……同学们的讨论是热烈的,不停地闪出思维的火花。面对学生的多种算法,我们以往总是不尊重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以“权威”的姿态将所谓最优化的方法强加给他们,或以“对不对”、“是不是”的假民主掩盖教师教学的专制,迫不及待的将认知结果交给学生。 其实,我们在进行认知强加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丧失,将直接扼杀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面对同样的情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教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们到讲台前介绍自己的算法,并加以肯定的评价;再让他们說出自己喜欢的算法及其理由;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学生能逐渐体会到不同算法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这里,对学生不同算法的尊重,就是对他们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这种尊重,会保护学生最宝贵的独特思维并促进其发展,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二、摒弃教师权威
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我们的教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老师演示临写,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她写数字。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她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教小老师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她虚心的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尽管这次写得比上次好多了,但是,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于是,教师又一次请教学生…….当这位教师在黑板上第五次一笔一画、显得有些艰难地写出这个字时,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她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看来,要写好一个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这里,面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不”,教师并没有认为因此而失去面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学生意见,认真进行修改。教师多次的书写不成功,不但没有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倒使教师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这一切,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存沃土。
因此在新课程下, 我们一定要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所说的“不”,如果他们说得对,老师不妨承认自己错了;如果他们说得不对,老师也可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即便是学生因心理失衡或感情偏激而出现的与教师“唱反调”,教师也应以宽松的心态对待,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品性人格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拒绝虚假情感
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因而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所谓交往,就是共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就像朋友,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师生间有了真情实感的交流,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就会悄然形成。
这是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们用具体实物拼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教师巡视着,一个小男孩磨磨蹭蹭地来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衣角,老师停下来,微笑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想让老师欣赏她的杰作——辆“坦克”。老师跟着他走过去,弯下一米七几的个子,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孩子别出心裁的“坦克”,露出由衷的微笑,高兴地说:“这个坦克可真威武!还有长长的炮筒呢!”学生听了,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十分得意地说:“我长大了要开坦克,保卫祖国!”教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十分亲切的说:“从小有志向,将来你一定行!”
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幕,在这里,教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不经意的几个动作,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处处闪动着人性的光辉。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没有虚情假意的表扬,有的是师生情感的真正交流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的身心无不是放松和愉悦的,教师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滴撒在学生的心灵中。
将尊重植入我们的课堂,将真情注入我们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这就是教师的共同追求。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师生共同构建知识。让我们的孩子在因需要而自主选择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轻松和愉悦,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一、避免认知强加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在如何计算“9+6”的问题上,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积极的探讨多样化的算法。学生1说:“接着数小棒,10、11、12、13、14、15,得数是15。”学生2说:“我摆小棒数出得数是15 。”学生3说:“从6根中拿出一根放到9根里,就有10根,加上刚才剩下的5根,就等于15根。”……同学们的讨论是热烈的,不停地闪出思维的火花。面对学生的多种算法,我们以往总是不尊重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以“权威”的姿态将所谓最优化的方法强加给他们,或以“对不对”、“是不是”的假民主掩盖教师教学的专制,迫不及待的将认知结果交给学生。 其实,我们在进行认知强加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丧失,将直接扼杀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面对同样的情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教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们到讲台前介绍自己的算法,并加以肯定的评价;再让他们說出自己喜欢的算法及其理由;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学生能逐渐体会到不同算法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这里,对学生不同算法的尊重,就是对他们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这种尊重,会保护学生最宝贵的独特思维并促进其发展,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二、摒弃教师权威
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我们的教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老师演示临写,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她写数字。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她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教小老师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她虚心的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尽管这次写得比上次好多了,但是,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于是,教师又一次请教学生…….当这位教师在黑板上第五次一笔一画、显得有些艰难地写出这个字时,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她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看来,要写好一个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这里,面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不”,教师并没有认为因此而失去面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学生意见,认真进行修改。教师多次的书写不成功,不但没有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倒使教师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这一切,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存沃土。
因此在新课程下, 我们一定要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所说的“不”,如果他们说得对,老师不妨承认自己错了;如果他们说得不对,老师也可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即便是学生因心理失衡或感情偏激而出现的与教师“唱反调”,教师也应以宽松的心态对待,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品性人格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拒绝虚假情感
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因而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所谓交往,就是共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就像朋友,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师生间有了真情实感的交流,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就会悄然形成。
这是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们用具体实物拼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教师巡视着,一个小男孩磨磨蹭蹭地来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衣角,老师停下来,微笑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想让老师欣赏她的杰作——辆“坦克”。老师跟着他走过去,弯下一米七几的个子,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孩子别出心裁的“坦克”,露出由衷的微笑,高兴地说:“这个坦克可真威武!还有长长的炮筒呢!”学生听了,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十分得意地说:“我长大了要开坦克,保卫祖国!”教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十分亲切的说:“从小有志向,将来你一定行!”
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幕,在这里,教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不经意的几个动作,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处处闪动着人性的光辉。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没有虚情假意的表扬,有的是师生情感的真正交流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的身心无不是放松和愉悦的,教师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滴撒在学生的心灵中。
将尊重植入我们的课堂,将真情注入我们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这就是教师的共同追求。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师生共同构建知识。让我们的孩子在因需要而自主选择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轻松和愉悦,生活的丰富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