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制高职高在哪里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85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二年。此后,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联合发文重申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教育部对高职学制改革的决心,同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实行两年制高职利大于弊。各高职院校的反应当然是坚决拥护,积极应对。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对学校的生存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制改革是由于决策英明、不容置疑,而深得人心呢?还是因为这是教育部下达的指示,各高职院校有言不敢发,有苦说不出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事件的过程是“教育部下决心在前,学校拥护在后”,其操作程序本身就有问题,这种做法缺乏民主性,因此学校的反应未必是他们的真实心声。对高职学制的改革,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学制改革的理论支持不足
  
  1.学制改革的背景和起因。我国高职教育经过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学校定位,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教育部决定在3~5年内将我国高职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制过渡为二年制为主。2.学制改革的目的。加快当前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的培养。增强高职教育的灵活性,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突出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3.学制改革的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国际上同等学历的职业教育的学制基本上是二年制为主。
  不难看出上述理由都不足以说明“二年制高职”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从人才培养来看“二年制高职”只能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解决人才培养 的“量”的问题,对于人才培养的“质”的提升并无益处。在全球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在人才的“质量”上。其次,《高等教育法》并没有规定专科层次的教育要以二年制为主。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二年制专科教育的试验,结果并不理想,最后还是改成三年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二年制速成式的“高等教育”显得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和谐。再则,国外的二年制高职的生源基本上是经过了中等职业教育或培训,具有相当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显然,他们的高职教育,实际上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梯次性结构中的阶段性教育。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入学者大部是高中应届毕业生,由于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没有开设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在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基本上是“零起点”的。因此,所谓的“二年制高职是和国际职业教育接轨”是不科学的。
  
  二年制高职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的发展是近5~6年的事,并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技校升格而来。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实训设施简陋,尽管这些年一直在呼吁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但由于国家、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实际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而国外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早,如美国最早的社区学院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英国的多科学院建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外的高职教育起步早、历史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其学校定位,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在学校定位尚不清楚、教学模式尚未形成、教育教学理论尚不成熟的时候,匆忙进行“伤筋动骨”的学制改革,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能力为本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这里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有先进的实训教学设施作保证的,先进的实训设施的建设是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而办学经费不足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病。而国外的高职院校要么得到企业的支持、要么得到政府的资助,办学经费都不成问题,由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模式科学,因此他们能在二年内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我国的高职院校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要把一个在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年制高职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是决定一个学校能否生存、发展的根本。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到2003年全国高职教育院校有1447所,占高等院校总数的69.5%,在校生480万,占到高校的在校生数的53.4%。尽管规模已经上来了,但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不完善,没有享受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2.资金投入不足,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改善缓慢。3.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教师队伍的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难留住优秀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工作环境、薪水待遇等方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跳到条件更好的普通高校,所谓的“教师专升本”的现象已非常普遍。4.生源质量差,以湖北省为例,2004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是200分,而当年的高考总分是750分。显然,目前进行的高职学制改革对高职教育当前存在的困难的解决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激化已有的一些矛盾。
  学校的招生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源质量继续下滑。以一个在校生为4500人的高职院校为例,三年制每年的招生人数为1500人,实行二年制后每年需招生2250人,这样学校每年将增加750人的招生压力,这必然会使高职的生源质量进一步下滑,很有可能重现20世纪90年代末中职教育所经历的情景,90年代初中职教育蒸蒸日上,一派繁荣的景象,但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学生和家长们纷纷选择上普高考大学“这条光明大道”。转瞬之间中职学校都招不到学生了,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中职学校的招生原则:“不管什么样的成绩,只要是初中毕业生,只要能交学费都可以上中专。”由于生源质量差,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这样使中职教育的社会信誉受到极大的损害,最终导致中职教育的持续萧条、萎缩。高职的生源质量差已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独立的高职院校在招生的批次上属于四批二,分数线一般在200分左右(750分的总分),严格地讲这些学生没有达到高中教育的最低标准(即不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除了这样的生源外高职院校别无选择,因为他们在招生批次上是“最后一班车”。学制改革后,在招生压力下,将会出现各高职院校争先恐后争抢“低分”的滑稽场面,最后,干脆不设分数线了,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上高职。
  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过于集中,将会出现“教学高峰”。按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学制由三年制过渡为二年制后,专业实训时间应为半年,理论教学时间为一年半,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或已在用人单位试用,基本上都不开课了,因此理论教学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一年。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然出现“教学高峰”。“教学高峰”对教学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实践教学的高度集中和高职院校目前现有的实训资源不适应。实训资源不足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改制后需要更多的实训资源,实训设施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其次改制后理论教学时间压缩为一年。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重新设置和整合,许多课程都要被压缩或合并。例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开设一年,学制改革后可能会减至一学期;电子专业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可能被整合成一门课程,由两学期压缩为一学期。进行课程重组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学生能学到多少理论知识,他们的理论还够用吗?没有理论支撑的高职人才,还称得上是应用型的人才吗?那么高职教育培养的到底是技术工人呢?还是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是否还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行两年制高职弊多利少,学制改革应暂缓。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前提下匆忙进行学制改革,必然会事与愿违,搞不好会葬送掉高职教育的大好形势,因为教育事业是经不起折腾的。教育事业的决策阶层应该多做点实事,少想点创造“奇迹”。当前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是“狠抓教育质量”。在过去的6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番,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其中高职教育占了半壁江山,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奇迹”。在“奇迹”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高职生和过去的中专技校生差不多,这种“说法”反映出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怀疑。高职教育要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社会信誉,而社会信誉的建立归根到底还在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解决了教育质量这个核心问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才有意义,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职教功能。
其他文献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便不容乐观。这些年大学生失业率虽有起伏,但仍呈上升趋势。依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失业主要分为三种: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而且这种失业很多时候还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或自愿的选择。  总量失业,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因此又称“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期刊
王小凤汪红明黄音频程喜枝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1]武汉新洲区县一中[2]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3])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厌学现象,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无不为之担忧。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缺乏自信心,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在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单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充分认识与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
期刊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心理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力地推进了自主学习课题的进展。 如,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言语自我指导学派,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学派,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自主学习的社会认知学派,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等等都对自主学习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我国对于这一课题的探讨
期刊
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关。如何突破阅读中的难关,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种省时、简易、科学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前人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中加深理解,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多读多背的方法 ,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性知识。除此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学生阅
期刊
朱学义胡琼董靖樊世清于泽黄国良(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最近,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智力投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计算他本人的“智力投资额”,以真情回报父母、国家和社会。    一、“智力投资”的内容    所谓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不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活消费支出。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智力投资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用于提高
期刊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种种挑战,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旧的道德观念必然受到冲击,而一些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意识、行为应运而生,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一、平等竞争,互助合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平等竞争与互助合作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劳动与集体性创作的有机结合。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既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又
期刊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全面素质教育时代。教师肩负着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未来,对民族的振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一、以调查为依据了解教师素质情况    教师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自然,学生的回答应是重要的参照。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对我院2004级外语系的5
期刊
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学生人数增多,高校纷纷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学分制,推行素质教育、个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务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过程以及管理过程复杂化,教务管理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务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务管理工作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方
期刊
一、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角色  近年来,高校新上岗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是,高等工程院校新进教师多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训练,对教育的规律、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心理特征等缺少了解。加上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没有经历助教阶段的锻炼,对教学环节较为生疏,教学经验也相应缺乏。青年新教师职前教育,可以缩短他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过程。过去
期刊
当前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令人堪忧,近来这一问题已引起媒体的关注。笔者自2002年开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深感指导工作一年比一年艰难。根据笔者所在的大学的有关规定,自2005年开始,今后在省教委进行的教学质量随机评估中,每审查出一篇不合格的论文尤其是作假论文,指导老师将被罚款1000元并同时受到通报批评。由于目前整个社会论文作假现象很普遍,作假手段很高明,因而每位指导老师都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