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n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要素,也强调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评”的一体化。以苏教版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教学为例,阐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以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配合物
  [中图分类号]
  G633.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传递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展现了学科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实现到教学日标,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必须突破传统,深挖根本,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导向。本文以苏教版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教学为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合理设置各个教学环节,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教、学、评”的有机结合,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诊断与发展,以真正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配合物的形成。
  (2)通过对配位键的学习,进一步深入认识配合物的本质及其结构特点。
  (3)学会利用配合物的知识预测不同配合物的性质,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4)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在配合物形成的实验探究活动中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预测、实验设计、验证及分析现象的能力,以及形成知识的水平。
  (2)通过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诊断与发展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诊断与发展学生实验操作水平。
  (4)通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诊断与发展学生的化学社会价值认知水平。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视频,并介绍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为无机化学所做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习任务
  【任务一】配合物的形成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分别向5% Fe2(S043溶液和5% CuS04溶液中滴加2 mol/L氨水至过量,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结果]5% Fe2(S043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5% CuSO4溶液:先产生蓝色沉淀,沉淀逐渐增多,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评价、诊断与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物质的认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知水平;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思考,诊断并发展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发现新问题并合理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问题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变化观念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深度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深蓝色溶液是什么物质?它是由什么粒子结合而成的?
  提出猜想:①深蓝色物质是由铜离子与氨水形成的新微粒;②深蓝色物质是由硫酸根与氨水形成的新微粒。
  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试剂,小组合作讨论并提出方案来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学生分小组设计、完成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整个环节中贯穿着评价,包括学生对彼此的设计方案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能力提升的作用。同时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物质及转化认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等,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理论分析
  提出问题:Cu2 与NH3是如何结合成[Cu(NH34]2 的?
  迁移分析:回忆H 与NH3是如何作用形成NH4 的,思考Cu2 与NH3之间的作用力。
  设计意图: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物质内在原理和原理之间联系及转化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識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任务二】配合物的组成与特点
  概念认知:
  (1)以[Cu(NH34] SO4为例,介绍中心原子、配位体、配位数、内外界等基本概念。
  (2)强调由内界和外界构成的配合物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但内界难电离等特点。
  强化认知:自主完成[Cu(NH34]SO4和[Co(NH35CI]CI2电离方程式;认识Na3[FeF6]等物质的结构特点。   解决问题:设计实验区分[Co(NH36]Cl3和[Co(NH35CI]Cl2這两种配合物品体。
  形成方案:
  (l)称取相同质量的两种晶体,分别配成溶液。
  (2)向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AgNO3溶液,振荡。
  (3)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归纳小结:所得固体质量多的为[Co(NH36]Cl3,少的为[Co(NH35CI]Cl2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认知的水平及学生解题的情况,诊断与发展学生对概念模型学习的准备把握及应用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区分[Co(NH36]CI3和[Co(NH35Cl]CI2这两种配合物晶体,诊断与发展学生的情境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任务三】配合物的应用
  概念认知:联系生活,介绍配合物的应用,如药物、催化剂的应用,利用配合原理溶解难溶性物质等。
  设计意图:展示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学科特点,以任务为驱动,紧紧围绕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力图避免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学习能力。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1)在教学实施之前,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才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教、学、评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要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并有效地实施。
  (2)“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施不仅要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还要兼顾最终的考查方式,即高考。为此,教学目标、评价目标及教学实施也要与命题专家的命题方向保持一致,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科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只有能力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样考不出好成绩。
  (3)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些是教师可以预设的,而更多的是课堂突发生成的。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不可视而不见,而是要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其价值。
  (4)评价不应是单一和片面的,而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也不应只在课堂上,而应该实施于课前与课后。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问题。当然,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这一实践研究,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星,吕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J].江苏教育,2019( 19):22-25.
  [3]刘江田.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江苏教育,2019(19):6.
  [4]王云生.“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9(5):8-10 16.
  (责任编辑 罗艳)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生物学“染色体变异”教学中,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单倍体育种等。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对概念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正确应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染色体变异[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4-6058(2020)08-0083-02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概念教学
[摘要]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调的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基于此,通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探究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模式;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8-0084-02  一、自主学习模式的应
[摘要]逻辑推理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形成数学结论的重要方式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逻辑推理的条件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猜想、实验、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牢基础[关键词]逻辑推理;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解三角形的题目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掌握好这一类题型的解法对于考生来讲至关重要[关键词]边角互化;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17-02大家都知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两个定理,属于解三角形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必考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很多高一学生来讲,在如何合理使
[摘要]大概念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而逆向设计与单元整体教学被认为是揭示、理解和应用大概念的有效路径。通过实施指向大概念的单元逆向教学,促进“大概念——单元——课时”的深度融通,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关键词]大概念;单元逆向教学;新课标;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30-03一线教师较多关注课时层面的教学,较少从整
[摘要]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文章以《共点力的平衡》为例,探讨移动互联网下的物理智慧课堂的特点及其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并为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给出一些建议。[关键词]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
[摘要]常态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相较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注重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文章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从概念初构、实验探究、实践应用三方面,阐述初中物理常态课中的深度学习策略。[关键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
[摘要]化学学科思想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概述化学学科思想的分类以及化学学科思想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并以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为例,从化学学科思想的视角对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挖掘试题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思想,启迪学生思维,提升教育成效。[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思想;高考试题[中图分类号]G633.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
[摘要]中外教材对比分析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热点。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和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为例,从体系结构、内容及呈现顺序、栏目设置、插图选择、习题编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编写和修改提供建议。[关键词]中美化学教材;酸和碱;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59-03化学
[摘要]基于STEAM理念的人教版必修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新授课教学案例中,以探究自热食品发热包成分的反应原理为主题,设计方案探索其成分及反应原理,运用手持技术论证推理,并根据需求对发热包进行优化创新再设计,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呈现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艺术、环保、核心素养于一体的创新课例。[关键词] STEAM理念;核心素养;项目式教学;食品发热包[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