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不只是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素材,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数学,提升其核心素养。
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还不成熟,感悟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推波助澜”,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来降低数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转变为“我爱学”。
一、有的放矢,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生活的一种抽象,是从生活中提取出与数学有关的量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往往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把各种生活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但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数学本身为主,运用数学符号、公式、定理等来描述事物。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脱离生活实际,又要注意防止经验思维取代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经验思维到数学思维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例如,解放军的某个部队要进行军事训练,他们一共要走502千米的路,前三天他们每天可以走60千米,接下来每天要走的路程比前三天每天走的路程多出20.5千米,求这个部队还需要走多少天才能完成本次军事训练?面对这类题目,学生往往会按照经验思维去思考,把重点放在部队行进的具体情境中。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题目中的部队前三天每天走60千米的路,按照公式“总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出前三天的总路程,又因为剩下的路程每天多走20.5千米,即80.5千米,再用总的路程502千米减去前三天的路程,除以速度,即(502-60×3)÷(60+20.5),最后得到答案。
二、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
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压力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与实践脱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期的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化的数学情境,拓展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提升数学综合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认识平行与垂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在本子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特点,得出平行和垂直结论: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垂直。同时,教师要深刻挖掘生活素材,给学生们创设情境,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平行和垂直。平行:书本封面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两根屹立的旗杆,练习簿的横线,两盏下垂的灯线,火车铁轨,等等;垂直: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黑板相邻的两条边,窗户的对边,墙角与地面,横街和大道,等等。
三、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很多知识,而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思想去表达对书本概念的理解,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与数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小红去超市购物,发现超市门口有一块牌子,牌子上有两种洗发水正在打折。A洗发水单价50元,买一送一,B洗发水单价30元,买2瓶打8折。假如小红想要买2瓶洗发水,哪一种比较便宜呢?学生可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对这一生活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小红买2瓶A洗发水一共花费50元,买2瓶B洗发水一共花费(30+30)×0.8=48元,所以小红选择B洗发水比较划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提升核心素养,并非是数学向现实生活的简单回归和组合,而是数学与生活更深层次的融合。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天然的素材库,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还不成熟,感悟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推波助澜”,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来降低数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转变为“我爱学”。
一、有的放矢,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生活的一种抽象,是从生活中提取出与数学有关的量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往往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把各种生活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但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数学本身为主,运用数学符号、公式、定理等来描述事物。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脱离生活实际,又要注意防止经验思维取代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经验思维到数学思维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例如,解放军的某个部队要进行军事训练,他们一共要走502千米的路,前三天他们每天可以走60千米,接下来每天要走的路程比前三天每天走的路程多出20.5千米,求这个部队还需要走多少天才能完成本次军事训练?面对这类题目,学生往往会按照经验思维去思考,把重点放在部队行进的具体情境中。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题目中的部队前三天每天走60千米的路,按照公式“总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出前三天的总路程,又因为剩下的路程每天多走20.5千米,即80.5千米,再用总的路程502千米减去前三天的路程,除以速度,即(502-60×3)÷(60+20.5),最后得到答案。
二、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
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压力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与实践脱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期的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化的数学情境,拓展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提升数学综合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认识平行与垂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在本子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特点,得出平行和垂直结论: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垂直。同时,教师要深刻挖掘生活素材,给学生们创设情境,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平行和垂直。平行:书本封面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两根屹立的旗杆,练习簿的横线,两盏下垂的灯线,火车铁轨,等等;垂直: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黑板相邻的两条边,窗户的对边,墙角与地面,横街和大道,等等。
三、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很多知识,而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思想去表达对书本概念的理解,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与数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小红去超市购物,发现超市门口有一块牌子,牌子上有两种洗发水正在打折。A洗发水单价50元,买一送一,B洗发水单价30元,买2瓶打8折。假如小红想要买2瓶洗发水,哪一种比较便宜呢?学生可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对这一生活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小红买2瓶A洗发水一共花费50元,买2瓶B洗发水一共花费(30+30)×0.8=48元,所以小红选择B洗发水比较划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提升核心素养,并非是数学向现实生活的简单回归和组合,而是数学与生活更深层次的融合。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天然的素材库,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