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眼”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民众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博物馆的策展人,在策划和实施陈列展览时,要具备比较敏锐的“展览嗅觉”,能在繁杂的历史遗存和各类线索中,有效地发掘展览的“眼”。笔者结合安徽博物院“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的展陈实践,对如何精准定位展览、确定主题,合理搭建展览框架,寻找文物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展品遴选,进而对展览信息进行组织和编写,并且在展示效果上突出重点和亮点,凸显展览主题等,进行了相关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人;展览嗅觉;实践体会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广大观众宣传本土历史、彰显地域文化、展示馆藏特色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博物馆的一切艺术内涵都是依靠陈列展览来完成和体现的。博物馆不仅致力于对纷杂无序的历史遗存进行整理,更将其纳入具有内在逻辑的叙事表述中,并结合各种文物藏品的呈现,来引导受众共同分享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实现对参观者的启示、教育功能。
  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愈发繁荣,民众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也日趋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目标。陈列展览由原先“展出什么”的问题,逐渐演变为“怎样做展”的问题。“新闻眼”应该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词汇,它是关于新闻敏感的形象比喻,指的是作为记者,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洞察毫微,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发掘、整合,为我所用,又可称为“新闻嗅觉”。而作为博物馆策展人或策展团队,同样也要有比较敏锐的“展览嗅觉”,能在繁杂的历史遗存和各类线索中,有效地发掘展览的“眼”,包括精准定位展览、确定主题,合理搭建展览框架,寻找文物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展品遴选,对展览信息进行组织和编写,展示效果上突出重点和亮点,凸显展览主题等。此处的“眼”,既有动态的含义,指策展人在展覽策划实施各项过程中所具备的敏锐度;又有名词性的含义,指的是展览各个环节的所需关注的重点。在博物馆展览策划实施过程中,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深入发掘展览之“眼”,是我们在博物馆展陈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以安徽博物院策划举办的“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为例,结合一些具体工作实践体会,略作粗浅地分析,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1 确立主题之“眼”
  深入挖掘展览切入点,准确定位展览主题。
  展览主题是博物馆展览策划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一个好的主题,是一个展览的“灵魂”,也是引起观众关注并吸引其来参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展览主题的定位,可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地域文化、馆藏文物等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寻找理想的切入点,主题定位既要保证展览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主题在展览标题上的反映,既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又要兼顾通俗性。
  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安徽博物院长期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展览,收藏有大量反映徽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藏品,如新安书画、文房四宝、徽州雕刻、徽州契约文书以及与古徽州有关的古籍善本等。安徽博物院与省内各地、市、县级博物馆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于安徽省展览联盟的平台,实现文物资源共享,为展品组织和展览素材的收集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
  安徽博物院自建馆以来,筹办过很多关于徽州文化主题的展览,如“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等。由于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展览也经常被输出至省外甚至境外进行巡展。这些展览主题都是依据文物藏品的种类而设定的,基本都是对同类藏品进行的专题展示,主旨在于展现展品自身之美,以艺术欣赏为主。此种类型的展览主题和展览形式在各博物馆都比较常见,只要同一类的藏品数量充足,展览主题就非常容易确定,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也相对较为容易操作。如何发掘众多不同类型藏品的共性,使这些藏品处于某些共同的背景或内容框架下,挖掘其可表现的主题之“眼”,最后通过排列组合,用共同的主题将这些藏品串联起来,形成全新的展览,这是博物馆的策展人员更加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博物馆展览的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具备丰富徽文化内涵的藏品,通过有机整合和精心提炼,不仅仅展现其艺术价值,更要赋予其时代的意义,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启发。2015年,恰逢国家文物局征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览,我们以此为契机,将多年的思考付诸实践。众所周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24个字包含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取向。而徽州文化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可以说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于徽州文化的范畴。但是,古代徽州人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徽州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重视教育的传统,徽州人特别是徽商在买卖经营中对诚信的坚守,对尊老敬老的传承,以及从小家到对大国的贡献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非常契合的。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与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如此,我们从展览主题的选择上,深入挖掘和提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与徽州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展览在展示古代徽州人创造的丰富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揭示古徽州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展现古徽州人的生活环境、精神风貌、社会风俗,使观众在特定的展览情境中体味古代徽州先民“讲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启迪。由此确立选题之“眼”,为“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以下简称“家国天下展”)的后续筹备定下了基调。
  2 搭建构架之“眼”
  围绕展览主题,构思展览的叙述逻辑,搭建展览的整体框架内容。   展览主题确定之后,需要考虑的是以何种方式对展览进行叙述。即围绕主题扩充其内涵和外延,选择适当的结构进行叙述和展示。为展览搭建一个合理的构架,相当于一篇文章的提纲,它是一个展览的“筋骨”,使整个展览符合一定的叙事逻辑,不至于杂乱无章,无迹可寻。展览叙述框架多按时间顺序,或按照一定的逻辑分类顺序,常见有并列式、层层递进式,或者在并列的同时暗含层层递进的涵义。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展览构架,都应该在不脱离主题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此展览的主题“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是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组织搭建以此为主题的展览框架时,每一个块面都需要有相对具体的定位,以便于后续展品的落实和展览文字的组织。策展小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在徽文化的众多内容里择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出既能反映徽文化精神,又能对当今社会有积极、现实教育意义的部分,即徽州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天地有道,心歸自然”“百年树人,崇文重教”“惟勤惟俭,信义至上”“仁爱孝悌,和谐美满”“兼济天下,家国一体”五个单元内容,讲述徽州人崇尚自然、重教兴学、信义为本、仁爱和谐、爱家报国的故事,搭建了展览的构架之“眼”,形成展览总体框架。
  在展览构架的表达上,首先以徽州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开篇,展现古代徽州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继而探究古徽州丰厚的儒家文化源流,突显徽商这一特殊人群的品质特征;从“小我小家”的幸福美满,升华为“家国一体”所表现出的仁义大爱,最终使观众把焦点落在徽州人发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学精神与“重教爱国”等主题思想上,彰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整个展览构架既是并列式,又形成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叙述逻辑。
  3 提取信息之“眼”
  全面了解文物展品的内涵、特征,从中提取最能契合展览主题的信息。
  一件文物藏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至其本身的材质、工艺或艺术特征,大到其被生产或制造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各种背景信息,甚至还有此件文物的流传经历等信息。在策划陈列展览时,策展人就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文物藏品的有关信息,以便于从中选择、提取出最契合展览主题和展陈架构的信息,从而确定哪些文物最适合用于此展览,并将具备同类相关联信息的文物进行组合。通过这些组合,为展陈的框架填充实物和具象内容,为展览填充“血肉”。这种选择过程实际是一个研究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家国天下展”在策划实施时,如何选取展品,选取什么样的展品,是策展团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所提炼出的反映徽州人崇尚自然、重视教育、仁爱孝悌等理念都较为抽象。而在博物馆展览中,我们遵循“以文物说话”的原则,用具象的文物展品表达抽象的概念,实现从抽象到具象,从文字到实物的转变,是展览策划的重中之重。此次展览,我们的策展团队在展品的选择上放宽了思路,并不拘泥于文物的质地、样式,不单纯追求文物本身的精美好看,而是以能承载徽州优秀文化内核的文物为首选,如反映徽州自然题材和人文关怀的徽州三雕,体现教育及和谐内容的楹联匾额,反映诚信的徽州契约文书,表现徽州人宗祖敬祖的容像、族谱,以及各类古籍善本、生活用具等。从中提取这些文物展品最契合此展览的信息,挖掘展品信息之“眼”。如用木雕花鸟、鱼纹雀替来表现徽州人崇尚自然(图1、图2),并致力于移景于室的生活态度;古徽州民间买卖自行签订的白契(草契),未经过官府认证,全凭双方的信用和自我约束来执行,是诚信和契约精神的真实写照(图3);送米图砖雕则可以体现徽州宗族尊老济困的精神(图4);《徽州府志》中的书院图(图5)以及众多不同类型的教科书(图6),可以反映古徽州教育的兴盛等。从多方面展现极具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以及徽州人在扬弃传统文化上的抉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 组织文字之“眼”
  展览文本的编写及文字表述上,增强指示性内容的表达,提升观众对展品或展览内容的关注度。
  展览文本的策划和编写过程,是对展览进行“塑形”的过程,文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展览的具体实施和最终效果。因此,在展览文本的创作上,策展人不仅要有理解学术资料和把握展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熟悉展览的传播规律及其实物表现方式。只有这样,其创作的文本对于形式设计以及后期制作、布展,才具有可操作性。文博学术研究专家不一定是成功的展览文本策划专家,因为学术研究考虑的是如何研究和探讨文物各方面内涵和外延。而展览文本策划则更多考虑用何种形式和手段,将文物的内涵和外延信息通过展览传递给观众。
  对于展览而言,除了文物展品之外,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基本的文字说明,它们是对整个展览或每个具体块面内容的高度概括,对观众参观和理解展览主旨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不论是前言、单元说明文字,还是对某件展品的解读文字,在编写时都要考虑实际版面情况、受众的理解力等。总体的要求是文字不宜过多,力求通俗、简练。尤其是对文物展品的解读,笔者认为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提炼其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内容信息,加以适当表述即可。因为观众的参观时间一般都比较有限,过于繁缛的文字容易使其在阅读时难以找到重点信息,甚至因为文字过长导致阅读吃力,使观众失去继续参观的兴趣。
  “家国天下展”策展团队在编写展陈文本时,为丰富展览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读懂展品,选取了一些重点展品,用文字对其内涵进行适当诠释。为了兼顾不同观众的需求,特设置了两种表现方式:一方面,在展品说明牌上用尽量简要的文字对展品主要内涵进行诠释,让普通观众能够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考虑到部分观众希望对展品信息有更多了解,我们又编写了另一套更加详尽的内容,对展品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阐述,这些内容则在展览中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感兴趣的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链接查看具体内容。如对展品汪氏宗祠“环溪公匣”的解释,说明牌上的文字为:
  “公匣”是徽州宗族保存契据、账簿、银钱、印章的木箱(图7)。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实施公匣管理制度,宗族的族产、祭祀、众业、族会、族谱以及商业经营等各个方面,皆设匣管理。正是由于公匣的严格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徽州文书才得以留存至今。   二维码文字为:
  “公匣”是徽州宗族保存契据、账簿、银钱、印章的木箱。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实施公匣管理制度,宗族的族产、祭祀、众业、族会、族谱以及商业经营等各个方面,皆设匣管理。公匣的功能也日趋专门化,有谱匣、银匣、纸笔匣、印匣等。徽州宗族公匣多设有专门的组织与管理人员,一般称司匣、管匣等,还有有祠正、司年、值年等称谓。徽州宗族公匣一般有成文的规条章程,内容涉及公匣的设置宗旨、组织机构、司匣推举、分工职责、轮值方式、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公匣制度所实施的推举司匣、轮房管匣、匣务公开、公众监督等管理机制,成为徽州宗族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公匣的严格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徽州文书才得以留存至今。
  这样,既保证了普通观众参观的流畅性,又丰富了展览的信息量,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随着当今展览展示手段的不断丰富,利用触摸屏、二维码等承载展覽信息的手段已经不算新鲜。策展人可以根据本馆实际和展览条件,灵活运用更多、更便捷的展示手段。如开发相关展览参观应用的APP,观众参观时无需对信息进行单个扫描,使用移动设备即可实时定位,自动链接相关展品或展览信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正积极探索更多的数字互动展示空间的建设,这也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展览的版面内容在保持文字简练通俗的基础上,策展人在文字的编排上同样要有创新意识,考虑如何让展览文字第一时间引起观众注意,“抓住”观众的眼球。对此,笔者认为可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例如,在对重点展品或重要人物、事件进行描述时,可提炼出其中心意思或重点信息,并将其概括成简短的、较为艺术性的词句,为此处文字“点睛”,如同新闻标题一般,吸引观众进一步阅读具体内容。目前在有些展览中可见的问答式文字,也是一种不错的表达方式。即在一段文字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引导观众带着疑问寻找答案,加深了对展览或展品的印象。还有比较式表达,用众所周知的故事或常识,来关联、引导出鲜为人知的事件或知识。总之,策展人员要在展览中累积经验,积极创新,善于发现文字的“眼”,提炼文字的“眼”,展现文字的“眼”,让展览文字“活”起来。
  5 注重效果之“眼”
  注重展品的组合,灵活运用多种辅助展示手段,突出重点,制造亮点,凸显展览主题。
  陈列展览不是展品的罗列和堆砌,展览真正表现的对象并不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展品,还有展品“背后”的信息。展览策划者需要通过选取适当数量展品,根据内容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图8)。在充分理解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在形式设计方面,可灵活运用多种有效辅助展示手段。例如,对重点展品和重点内容,展品本身和文字表述不足以充分体现或突出展现展览主旨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一些辅助展示手段显得非常必要,美丽的素颜经过适当修饰和点缀,更让人眼前一亮。现今,多项新技术、新手段被大量引进博物馆展览中,多媒体、数字化已经成为新的展览语言。展陈的艺术设计与科技的适当结合,可以成为突出展览形象、增强展示效果的点睛之笔,是展览的必不可少的“装饰”和“点缀”,也是吸引观众、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基本手段。
  “家国天下展”主题是“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是较为抽象的主题,就更加注重展品的组合展示。例如,在第一单元“天地有道,心归自然”中,将名家笔下的黄山、新安江等徽州山水作品与徽州府志、县志中的山水、城垣图,以及徽州宗谱中的村落实景图组合展示,并结合徽州民居室内的木雕、砖雕等构件,由大至小,由自然景色至人文风情,共同体现古徽州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第四单元“仁爱孝悌,和谐美满”中,集合了徽州祖先容像、祭祀用具、徽州公匣、祠堂收租牌等文物,展现古徽州人推崇仁爱孝悌、重视血脉亲情的社会风尚。
  当然,现代展览中仅靠文物展品和简短文字说明会让展览显得比较单薄,不足以突出展览的主旨和特色。策展团队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上,围绕效果之“眼”,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和尝试。在总体艺术设计上,注重展厅整体氛围的营造,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展览设计有机融合,徽州建筑的典型文化元素“马头墙”被抽象运用于展墙设计中,主打灰、白基调(图9),序厅和尾厅利用多通道融合技术,制作徽州风情大型投影短片,确定了展览的风格和基调(图10~图12)。对于重点展品或重点内容,除了前面所说的二维码文字内容外,还给予不同形式的展现。例如使用透明屏技术,将墨模上雕刻的新安大好山水画卷清晰展现在展柜的透明屏幕上(图13);利用多点触控互动桌面,详实地展示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图14);制作徽商诚信系列动漫小故事,表现徽州人“信义至上”的优秀品质(图15);设计Q版小书生形象,带领观众做游戏学知识,寓教于乐(图16)。多种辅助展示手段的合理运用,既突出了展览的重点内容,又增强了展示效果。
  以上是笔者通过相关具体实践,对展览策划实施的一些总结和体会,或许挂一漏万,抑或班门弄斧。但笔者更加体会到,每一个展览的策划实施都是一次灵感碰撞和经验累积的过程。陈列展览亦是一门缺憾艺术,每完成一个展览,回顾整个过程,有喜悦,更有心酸,当然最重要的是会发现一些缺憾和不足。这些遗憾和不足,也成为策展人的一份珍贵财富,成为经验累积的一个重要部分。前次的缺憾,更留待下次展览中改进和弥补。总之,一个有文化、历史责任感的策展人,都需要善于利用“展览嗅觉”,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观众打造更精彩的陈列展览。
  参考文献
  [1]严建强.信息定位型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品质的契机[J].东南文化,2011(02):45-47.
  [2]程乾宁.一种新的感受力—博物馆展览与陈列的再思考[J].文博,2010(05):78-83.
  [3]姝雯.当前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改进路径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12):104-105.
  [4]胡小玉.博物馆与展览策划人[J].文博,2009(5):89-93.
  [5]龚青.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J].东南文化,2011(4):90-95.
其他文献
摘 要:2016年8月,经过一年的精心策划和筹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古籍修复展示馆在“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期间正式挂牌对公众开放。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营和提升,展示馆已经成为保护文化遗产、丰富社教内容、推介人文草堂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场馆,初步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保护;传承  1 背景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
期刊
摘 要:从古至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世间不乏有许多描绘美人仙女的作品,而《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筆。  关键词:洛神赋;顾恺之;艺术魅力  泱泱华夏五千年,无论是诗书还是画作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这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一位画家,他被奉为中国书画家四祖之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的造诣不仅仅是作画,诗词歌赋他都精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授知识的基本工作,通过教育活动的实践模式,不断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工作。笔者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围绕同济大学博物馆所在历史建筑的改建思想、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育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建设在文化传播、传承与共享中的积极意义,探索高校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模式研究。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历史建筑;新旧融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现代高校文化
期刊
摘 要:从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到清朝乾隆时出台的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中华法系已历经两千多年。目前已有学者对我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进行了研究,但关于司法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考察相对较少,特别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路径。文章以同治年间的刺马案为例,对当时的司法运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晚清;司法运作;刺马案  1 刺马案之梗概  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187
期刊
摘要: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特有的一丝不苟、专注敬业的思想品质。智能科技是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科技手段,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传递模式。文章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服务管理、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以多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新时期博物馆在发展中融人工匠精神和智能科技的价值意义,探寻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办法,旨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清末女性画家左锡嘉的艺术创作与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女性文化,分析明清时期女性绘画的大量出现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边缘地位,探讨造成这一性别差异的原因,提出综合考虑社会史与生活史进行书画艺术作品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左锡嘉;女性艺术;书画  研究者素以明清时期为我国古代女性绘画艺术创作的巅峰,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传世作品和画史记载中均有女性作者的一席之地。然而不可否认
期刊
摘 要:文章立足于藤花落遗址出土的两件石锛,结合细致观察与生活经验,探索性地研究这两件石锛具体的使用方式,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对石锛的手持使用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石锛;手持使用;藤花落遗址  石锛(Stone Adze)是磨制石器的一种,一般为长方形,单面刃。它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种类较多,大小各异。  我国石锛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李仰松先生探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区分了石斧、
期刊
摘 要:康有为年少时有“圣人为”之称,晚年被社会公认为“南海康圣人”。从他的弟子对他的评价来看,他的言行有很多矛盾之处,他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圣人。本文从平等、婚姻、师生关系、政治主张四方面展现康有为的言行矛盾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康有为;言行矛盾;原因分析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少时受祖父康赞修影响,
期刊
摘 要: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亲自参与书画装裱的实际操作,向世界展示我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文化内涵,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对构建和增强我国话语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之所以体现文化自信,其中最深刻的内因即原生于中国、历史悠久且没有
期刊
摘 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之后吸引了大批粉丝,尤其是使很多年轻人对文物产生兴趣,纷纷到博物馆去参观。但是当前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和宣传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文物展示和宣传不够生动,参观者无法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文章主要基于新时期网络信息发展以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分析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意义,提出博物馆文物的宣传策略,使文物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给参观者。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宣传;策略  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