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赖声川,也许有两个元素可以说明他另一些特点,那就是:旅行与相声。有台湾媒体称,赖声川拯救了台湾相声。你得说,赖声川确实对相声一直十分喜爱,记得当年还在美国读书时,他就不断找一些中国传统相声段子来听。回到台湾20多年中,他创作了共7部“相声剧”系列。
赖声川的相声剧,可说是“不止相声,不止剧”—在其中,传统相声元素一样不少,却又跳脱了传统相声的局限;它既融合了传统相声的精髓,又增强了相声的表演性,时间、空间和人物都在起承转合变化之中,并且在原有段子外增加了故事情节。
1999年他的第一部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大获成功,更为成功的是将人们带进了剧场。当时票房场场爆满。该剧还获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作品”。细数当年台湾地区的人口只有2000万,而该居崛套蒂竞卖出100万盒。
我第一次见赖声川与他的“相声剧”无关。去年冬天北京天气很冷,他与台湾金牌制片人王伟忠(《康熙来了》监制)新创作出炉的《宝岛一村》带给京}成温暖与感动。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剧组给在场每位观众送上热腾腾的包子更让人感到十分贴心和难忘。
这一次是为了“相声”。今年8月,赖声川最新相声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将在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展开巡演。这两次采访,见他都是依旧的一头长发,一身中式黑衣。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言语间的喜乐平和以及回答问题时的笑容可掬:每次他回答问题都是缓缓的、笑眯眯的样子,哪怕是应对较犀利的提问,也是一派很温暖的感觉。
他说,“旅行相声,是我生命中两个重要元素。我每隔一段时间会做一次旅行,每隔一段时间会做一部相声剧。现在这部戏,让这两个元素合并起来了。”事实上,2001年,赖声川进军内地的第一炮,就是他相声系列中的第四部《千禧夜,我们说相声》。10年后。今天推出的这一部《在旅途中说相声》,应该是积累了更成熟的创作与制作经验。
赖声川脱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自传型”作者。确实,在他之前30多部作品中,“我”在哪里并不很好找。反而他常常更像一个旁观者,似乎把世界上许多人的经历与经验糅杂拼贴一起形成戏里的故事,“但这次不同了”。
“我在旅行时,既体验过豪华游,也有过背包经历。找让剧中两个人物来表现这两种方式的旅行。”他把自己多年的旅行经验写出来转换成两个多小时的相声段子,“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我欠交的游记。”
这是一出轻轻松松的戏:冯翊纲饰演某公司前总裁吕仁,他旅游时一定要六星级享受。而屈中恒饰演的程克,是一名以迷路为目的的背包客。两人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偶然相遇,又意外被困,便聊起旅行经验和生活体会。赖声川说:“我想表现生命的对话,探讨旅行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法国卢浮宫、威尼斯嘉年华、意大利无声岛、科隆大教堂的奇异见闻,到印度、秘鲁、不
丹、佛罗伦萨斯桥的匪夷所思的际遇;还有海尼根啤酒场、LA‘trusrtrme”餐厅、新加坡“没有价钱”饭馆……听上去赖声川的旅行丰富而有趣。他说自己最深切的体会是来自印度,“印度是个所有逻辑都讲不通的地方,你平常所有习惯都用不上。”
他说,有次在印度到休
息站时想上洗手间,跟站内印度人讲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洗手间
在哪,
“印度人点头及摇头动作很像,让人搞不清他的回答。弄很久才明白这休息站根本没洗手间,要自己想办法。”
已去过印度多次的赖声川说,印度之旅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去过印度,你看世界的态度会完全改变。”而他认为,作为艺术家需要旅行的丰富和放空,但终究,不管在地球上绕了多少圈,人最终面对的还是自己的脚步。
艺术中做艺术,生活中做人
事实上,赖声川的人生定位似乎一直很清晰——他的戏剧艺术、创意人生,甚至他那一眼定终身而极为笃定的爱情生活,都显得与有些许混乱的演艺界、与当今世界的无序不成比例。如你所知,确有许多艺术天才十分容易将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这非常不同。在艺术中我们是艺术家,在生活中我们做人。”赖声川说。
1954年,赖声川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1978年他申请到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读戏剧艺术。其实在那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貌似一个小可思议的决定:那时优秀的人都选读理工科。更何况当时的台湾地区堪称“剧场的沙漠”,几乎没人有去看戏的习惯。
赖声川的看法不同:台湾没有剧场工业,这恰是一个好机会。“我想创造剧场,也创造观众。”1983年,29岁的赖声川学成后回到台湾,开始成立自己的表演工作坊,而他也由此成了“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
如果说,注定累世的因,要结此牛的果。赖声川的经典剧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堪称“镇坊之宝”,2006年,也是这部戏震撼了内地观众,冲开内地市场。而该戏第‘版女主角‘‘云之凡”的扮演者,就是他的太太丁乃竺。
如今这部戏已有N个女主角,“青霞的大气、袁泉的清丽、孙莉的温婉,她们都成功地让‘云之凡’这朵白色山茶在舞台上绽放。”但在赖声川看来,“如果一定要说欣赏,我还是会说是我太太演的那一版,因为那个角色是她创造出来的,她自己在诠释时永远会有别人无法把握的一些东西。”
听赖声川说起来,他似乎一直很佩服太太“危机处理”的能力。当年他们刚到美国一个月,所有存款全被窃走。“本来用那些钱可以在美国活两年的,突然都没了,就疯了。我们把钱放在…个认为可靠的朋友那里,他应该是倒闭了,这个人几十年了再也没出现过。”
“她遇到事情永远在第一时间反应,接受现实。钱没了,去餐厅打工啊;办公室没了,那又怎么样呢,重新开开始吧。”用赖声川的话说,“她是那种塌下来,还可以活得很好的人”。
“他总是很纯真”。这是丁乃竺对赖声川的评价。一直以来,在他们剧团,丁乃竺是行政总监,赖声川是艺术总监。
“我很了解创作的人,压力很大。和他在—起,我觉得他最好不要费时间管琐事。而我的性格并不是那么仔细,好比旅行,所有的事都是他处理,从订票到排行程等,因为他喜欢旅行。但我会做很多不该浪费他时间的事情”,丁乃竺说。
赖声川是佛教徒。夫妇俩常常
一起走南走北地学习佛法,
“我们从尼
泊尔、印度、不丹请过来一些真正伟大的老师。”而当年他们的婚礼,就是台湾地区第一个藏密婚礼。
生活与事业,他们如影随形,相得益彰。新加坡剧作家郭宝昆曾写文章,说他俩是“白天跟夜晚不分,生活跟工作不分,朋友跟家人也不分,整个人生是同时进行、同时发生”。
他们的两个女儿,同样喜爱艺术,大女儿现在做涫员;小女儿目前在纽约学习动漫课程。其实漫画也曾是赖声川年轻时的最爱。聊在众人都知赖声川的阅读重点是读佛法书,孰不知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和博尔赫斯的作品也曾深受他喜爱。
赖声川的相声剧,可说是“不止相声,不止剧”—在其中,传统相声元素一样不少,却又跳脱了传统相声的局限;它既融合了传统相声的精髓,又增强了相声的表演性,时间、空间和人物都在起承转合变化之中,并且在原有段子外增加了故事情节。
1999年他的第一部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大获成功,更为成功的是将人们带进了剧场。当时票房场场爆满。该剧还获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作品”。细数当年台湾地区的人口只有2000万,而该居崛套蒂竞卖出100万盒。
我第一次见赖声川与他的“相声剧”无关。去年冬天北京天气很冷,他与台湾金牌制片人王伟忠(《康熙来了》监制)新创作出炉的《宝岛一村》带给京}成温暖与感动。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剧组给在场每位观众送上热腾腾的包子更让人感到十分贴心和难忘。
这一次是为了“相声”。今年8月,赖声川最新相声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将在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展开巡演。这两次采访,见他都是依旧的一头长发,一身中式黑衣。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言语间的喜乐平和以及回答问题时的笑容可掬:每次他回答问题都是缓缓的、笑眯眯的样子,哪怕是应对较犀利的提问,也是一派很温暖的感觉。
他说,“旅行相声,是我生命中两个重要元素。我每隔一段时间会做一次旅行,每隔一段时间会做一部相声剧。现在这部戏,让这两个元素合并起来了。”事实上,2001年,赖声川进军内地的第一炮,就是他相声系列中的第四部《千禧夜,我们说相声》。10年后。今天推出的这一部《在旅途中说相声》,应该是积累了更成熟的创作与制作经验。
赖声川脱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自传型”作者。确实,在他之前30多部作品中,“我”在哪里并不很好找。反而他常常更像一个旁观者,似乎把世界上许多人的经历与经验糅杂拼贴一起形成戏里的故事,“但这次不同了”。
“我在旅行时,既体验过豪华游,也有过背包经历。找让剧中两个人物来表现这两种方式的旅行。”他把自己多年的旅行经验写出来转换成两个多小时的相声段子,“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我欠交的游记。”
这是一出轻轻松松的戏:冯翊纲饰演某公司前总裁吕仁,他旅游时一定要六星级享受。而屈中恒饰演的程克,是一名以迷路为目的的背包客。两人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偶然相遇,又意外被困,便聊起旅行经验和生活体会。赖声川说:“我想表现生命的对话,探讨旅行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法国卢浮宫、威尼斯嘉年华、意大利无声岛、科隆大教堂的奇异见闻,到印度、秘鲁、不
丹、佛罗伦萨斯桥的匪夷所思的际遇;还有海尼根啤酒场、LA‘trusrtrme”餐厅、新加坡“没有价钱”饭馆……听上去赖声川的旅行丰富而有趣。他说自己最深切的体会是来自印度,“印度是个所有逻辑都讲不通的地方,你平常所有习惯都用不上。”
他说,有次在印度到休
息站时想上洗手间,跟站内印度人讲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洗手间
在哪,
“印度人点头及摇头动作很像,让人搞不清他的回答。弄很久才明白这休息站根本没洗手间,要自己想办法。”
已去过印度多次的赖声川说,印度之旅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去过印度,你看世界的态度会完全改变。”而他认为,作为艺术家需要旅行的丰富和放空,但终究,不管在地球上绕了多少圈,人最终面对的还是自己的脚步。
艺术中做艺术,生活中做人
事实上,赖声川的人生定位似乎一直很清晰——他的戏剧艺术、创意人生,甚至他那一眼定终身而极为笃定的爱情生活,都显得与有些许混乱的演艺界、与当今世界的无序不成比例。如你所知,确有许多艺术天才十分容易将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这非常不同。在艺术中我们是艺术家,在生活中我们做人。”赖声川说。
1954年,赖声川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1978年他申请到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读戏剧艺术。其实在那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貌似一个小可思议的决定:那时优秀的人都选读理工科。更何况当时的台湾地区堪称“剧场的沙漠”,几乎没人有去看戏的习惯。
赖声川的看法不同:台湾没有剧场工业,这恰是一个好机会。“我想创造剧场,也创造观众。”1983年,29岁的赖声川学成后回到台湾,开始成立自己的表演工作坊,而他也由此成了“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
如果说,注定累世的因,要结此牛的果。赖声川的经典剧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堪称“镇坊之宝”,2006年,也是这部戏震撼了内地观众,冲开内地市场。而该戏第‘版女主角‘‘云之凡”的扮演者,就是他的太太丁乃竺。
如今这部戏已有N个女主角,“青霞的大气、袁泉的清丽、孙莉的温婉,她们都成功地让‘云之凡’这朵白色山茶在舞台上绽放。”但在赖声川看来,“如果一定要说欣赏,我还是会说是我太太演的那一版,因为那个角色是她创造出来的,她自己在诠释时永远会有别人无法把握的一些东西。”
听赖声川说起来,他似乎一直很佩服太太“危机处理”的能力。当年他们刚到美国一个月,所有存款全被窃走。“本来用那些钱可以在美国活两年的,突然都没了,就疯了。我们把钱放在…个认为可靠的朋友那里,他应该是倒闭了,这个人几十年了再也没出现过。”
“她遇到事情永远在第一时间反应,接受现实。钱没了,去餐厅打工啊;办公室没了,那又怎么样呢,重新开开始吧。”用赖声川的话说,“她是那种塌下来,还可以活得很好的人”。
“他总是很纯真”。这是丁乃竺对赖声川的评价。一直以来,在他们剧团,丁乃竺是行政总监,赖声川是艺术总监。
“我很了解创作的人,压力很大。和他在—起,我觉得他最好不要费时间管琐事。而我的性格并不是那么仔细,好比旅行,所有的事都是他处理,从订票到排行程等,因为他喜欢旅行。但我会做很多不该浪费他时间的事情”,丁乃竺说。
赖声川是佛教徒。夫妇俩常常
一起走南走北地学习佛法,
“我们从尼
泊尔、印度、不丹请过来一些真正伟大的老师。”而当年他们的婚礼,就是台湾地区第一个藏密婚礼。
生活与事业,他们如影随形,相得益彰。新加坡剧作家郭宝昆曾写文章,说他俩是“白天跟夜晚不分,生活跟工作不分,朋友跟家人也不分,整个人生是同时进行、同时发生”。
他们的两个女儿,同样喜爱艺术,大女儿现在做涫员;小女儿目前在纽约学习动漫课程。其实漫画也曾是赖声川年轻时的最爱。聊在众人都知赖声川的阅读重点是读佛法书,孰不知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和博尔赫斯的作品也曾深受他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