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医中药 治疗思路和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RRI的思路和方法
重辨证,识标本缓急:“治病求本”是指导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因此,审证之要首要辨其标本,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根据RRI以正气不足,免疫低下,反复外感为表现的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本病以正气亏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即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在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以虚为本,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此期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本病在发作期则以外邪侵袭所致外感症状表现明显,以标实为急,急则治其标,兼顾其本,或标本同治。治其标,须据外邪之风、寒、热、燥、暑之异,医者当须详辨,或疏其风,或散其寒,或解其热,或润其燥,或清其暑,来灵活施治。
益肺气,重调和营卫: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卫气,卫气敷布于人体的肤表,具有卫外的作用,是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且“肺位最高,邪必先伤”,外感六淫之邪侵袭机体,首先犯肺。而肺脏虚损之小儿,肺气不足,腠理不密,表卫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临床以肺气虚型者,多表现为短气、自汗、畏风,易于感冒、声音低怯、时寒时热、面色淡白或(白光)白、舌淡苔白、脉虚。治当补益肺气,调和营卫,常用方剂以补肺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在常用补益肺气的药物中,其黄芪一味,益气固表,其效最宏。张锡纯谓[4]:“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芪则其效如神。”在临床中,小儿RRI亦有肺虚火壅见证者,宜去参、芪,加入养阴之品,如元参、麦冬、玉竹、花粉等以润其肺。须指出,治肺虚之损,当兼行补脾保肺,因“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功,故补脾之药,尤要于肺”(《医宗必读·虚劳》)
养后天,当培土生金: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统血藏营。脾的运化功能对于肺的卫外功能之维系至关重要。继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理论,后世医家亦多有阐述和发挥;李东垣倡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诸病由生。指出:“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明代医家薛己也提出某些外感疾病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认为“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诸症,亦因其气内虚而外邪乘袭。”(薛注《妇人良方·精血篇第五》)“若人体脾胃充实,营血健壮,经隧流行而邪自无所容。”(薛注《明医杂著·风症》)。根据五行相生,脾土生金的理论,古代医家制定了培土生金的医疗法则,来指导临床实践。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采用健脾益气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危北海[5]用健脾益气中药治疗RRI,从临床实践到动物实验都证明:健脾益气方法能增强呼吸道的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目的,說明了“培土生金”的实质。临床表现为脾气虚型小儿RRI者,除常易外感主症外,常兼见食少、讷呆、身倦、便溏、面色萎黄、多汗、形体瘦弱或虚胖、舌淡苔薄、脉弱等。治则: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常用方剂以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健脾益气药物有党参、黄芪、太子参、淮山药、白术、砂仁等,食少纳呆厌食甚加内金、炒麦芽。若兼见痰阻肺络,症见咳痰而稀,喉间痰鸣,肺部经常闻及湿啰音者,当佐以化痰之品,如陈皮、半夏、茯苓等。须注意脾虚日久者,必及于肾,当兼滋肾以资化源,须知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但必得肾之温煦,方能生化无穷。
补先天,须培元固本:肾主骨,藏精,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为藏精之脏,内寓真阴真阳,五脏之阳,非其不发,肺之卫外功能亦赖于肾之温煦,张景岳指出肾之元气充而“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肾之元气不足,致肺卫不固,腠理不密,易感外邪而发病。现代医学表明[6]: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有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来自骨髓干细胞(SC)所转化,分别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足见肾之盛衰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补肾培元法亦是临床中治疗RRI的重要法则。临床RRI患儿以肾虚型者,除易外感外,多表现为筋骨软弱,肌肉松弛,面色不华,甚至鸡胸龟背,或有五迟、五软,或见盗汗、自汗,或遗尿等等。小儿肾虚的临床特点同成人肾虚特点不同,常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之述,更无精室胞宫之变。医者临证当须细辨,不可囿于对成人肾虚的认识而注意不到小儿肾虚的特点,而忽略小儿肾虚证的存在。治则当补肾填精,培元固本。常用方剂以补肾地黄丸加减,常用补肾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菟丝子、五味子等。五迟加杜仲、生龙牡。须指出补肾必兼理脾,须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亦必得脾胃之充养,始能源泉不竭。
宜调摄,防病于未然:祖国医学历来注重“未病先防”的原则,防病之发重在调摄。如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膳食,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及时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同时要加强小儿体格锻炼,增强小儿抗病抵制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另外,本病虽正虚为本,但外邪侵袭亦为发病的重要条件,宜在扶正气的同时,注意在发病季节,易感儿不宜出入公共场所,注意同染病者的隔离,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小儿RRI的发生。
总之,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RRI,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并时时不忘调摄养护。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在改善小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扶正祛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RRI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庆立,朱保权.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治疗.卫生职业教育,2003,21(9):32~33
2 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3,21(6):341~343
3 白学斌.中西医结合儿科治疗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93
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2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
5 危北海.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93
6 赵晓东.免疫调节与疾病.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41~1442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RRI的思路和方法
重辨证,识标本缓急:“治病求本”是指导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因此,审证之要首要辨其标本,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根据RRI以正气不足,免疫低下,反复外感为表现的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本病以正气亏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即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在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以虚为本,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此期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本病在发作期则以外邪侵袭所致外感症状表现明显,以标实为急,急则治其标,兼顾其本,或标本同治。治其标,须据外邪之风、寒、热、燥、暑之异,医者当须详辨,或疏其风,或散其寒,或解其热,或润其燥,或清其暑,来灵活施治。
益肺气,重调和营卫: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卫气,卫气敷布于人体的肤表,具有卫外的作用,是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且“肺位最高,邪必先伤”,外感六淫之邪侵袭机体,首先犯肺。而肺脏虚损之小儿,肺气不足,腠理不密,表卫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临床以肺气虚型者,多表现为短气、自汗、畏风,易于感冒、声音低怯、时寒时热、面色淡白或(白光)白、舌淡苔白、脉虚。治当补益肺气,调和营卫,常用方剂以补肺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在常用补益肺气的药物中,其黄芪一味,益气固表,其效最宏。张锡纯谓[4]:“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芪则其效如神。”在临床中,小儿RRI亦有肺虚火壅见证者,宜去参、芪,加入养阴之品,如元参、麦冬、玉竹、花粉等以润其肺。须指出,治肺虚之损,当兼行补脾保肺,因“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功,故补脾之药,尤要于肺”(《医宗必读·虚劳》)
养后天,当培土生金: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统血藏营。脾的运化功能对于肺的卫外功能之维系至关重要。继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理论,后世医家亦多有阐述和发挥;李东垣倡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诸病由生。指出:“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明代医家薛己也提出某些外感疾病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认为“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诸症,亦因其气内虚而外邪乘袭。”(薛注《妇人良方·精血篇第五》)“若人体脾胃充实,营血健壮,经隧流行而邪自无所容。”(薛注《明医杂著·风症》)。根据五行相生,脾土生金的理论,古代医家制定了培土生金的医疗法则,来指导临床实践。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采用健脾益气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危北海[5]用健脾益气中药治疗RRI,从临床实践到动物实验都证明:健脾益气方法能增强呼吸道的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目的,說明了“培土生金”的实质。临床表现为脾气虚型小儿RRI者,除常易外感主症外,常兼见食少、讷呆、身倦、便溏、面色萎黄、多汗、形体瘦弱或虚胖、舌淡苔薄、脉弱等。治则: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常用方剂以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健脾益气药物有党参、黄芪、太子参、淮山药、白术、砂仁等,食少纳呆厌食甚加内金、炒麦芽。若兼见痰阻肺络,症见咳痰而稀,喉间痰鸣,肺部经常闻及湿啰音者,当佐以化痰之品,如陈皮、半夏、茯苓等。须注意脾虚日久者,必及于肾,当兼滋肾以资化源,须知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但必得肾之温煦,方能生化无穷。
补先天,须培元固本:肾主骨,藏精,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为藏精之脏,内寓真阴真阳,五脏之阳,非其不发,肺之卫外功能亦赖于肾之温煦,张景岳指出肾之元气充而“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肾之元气不足,致肺卫不固,腠理不密,易感外邪而发病。现代医学表明[6]: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有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来自骨髓干细胞(SC)所转化,分别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足见肾之盛衰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补肾培元法亦是临床中治疗RRI的重要法则。临床RRI患儿以肾虚型者,除易外感外,多表现为筋骨软弱,肌肉松弛,面色不华,甚至鸡胸龟背,或有五迟、五软,或见盗汗、自汗,或遗尿等等。小儿肾虚的临床特点同成人肾虚特点不同,常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之述,更无精室胞宫之变。医者临证当须细辨,不可囿于对成人肾虚的认识而注意不到小儿肾虚的特点,而忽略小儿肾虚证的存在。治则当补肾填精,培元固本。常用方剂以补肾地黄丸加减,常用补肾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菟丝子、五味子等。五迟加杜仲、生龙牡。须指出补肾必兼理脾,须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亦必得脾胃之充养,始能源泉不竭。
宜调摄,防病于未然:祖国医学历来注重“未病先防”的原则,防病之发重在调摄。如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膳食,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及时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同时要加强小儿体格锻炼,增强小儿抗病抵制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另外,本病虽正虚为本,但外邪侵袭亦为发病的重要条件,宜在扶正气的同时,注意在发病季节,易感儿不宜出入公共场所,注意同染病者的隔离,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小儿RRI的发生。
总之,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RRI,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并时时不忘调摄养护。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在改善小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扶正祛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RRI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庆立,朱保权.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治疗.卫生职业教育,2003,21(9):32~33
2 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3,21(6):341~343
3 白学斌.中西医结合儿科治疗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93
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2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
5 危北海.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93
6 赵晓东.免疫调节与疾病.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4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