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内容生产方面,“体制外”企业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与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这一点,也反衬出了“体制内”(国有)出版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之间的明显差距。
书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部畅销书的背后都有(民营)书商的身影,也许此言为过了,但是近年来民营书业发展很快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书商以其敏锐的市场意识、灵活的运作机制、快速响应的反应机制、精准的营销策略、强大的发行能力,创造了《明朝那些事儿》(磨铁)、《中国可以说不》(共和联动)、《最小说》(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分公司,民营控股)等销售奇迹。在由国企专营的教材领域之外的其他品种图书中,民营图书企业已经占有约50%—80%的市场份额,成为国有出版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其中的佼佼者,也成为国有出版企业战略合作的热门对象。2009年4月在济南全国书市上揭牌成立的北京凤凰联动文化有限公司,就是这种跨所有制战略合作的产物。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内容生产方面,“体制外”企业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与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这一点,也反衬出了“体制内”(国有)出版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之间的明显差距。
一、“热点不热”与
“热点迭出”:现象描述
国有出版单位企业化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内”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向纵深推进,部分国有出版单位事业法人已经注销,从法律意义上看,国有出版单位已经是图书市场上的平等竞争主体了。然而身份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国有出版单位已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面对同样的图书市场热点,国有与民营图书企业的反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突出表现在:“热源”往往来自民营书商,而国有出版企业,在形成热点与延长热点效应方面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由于出版时机把握不准,“热点不热”、“把热点拖冷”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民营书业中运作较成功者的“热点迭出”形成鲜明对比。影响出版时机把握的因素很多,如选题策划阶段对市场行情的预测、选题组织落实进度、出版周期、印制周期、营销策划等,出版周期的长短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直接关涉能否及时提供适销对路的精神文化产品。
以编辑环节为例。在国有出版企业,教材教辅以外的其他图书的出版周期,一般为3—6个月,由于创意劳动如装帧设计的特殊性与不确定性,书稿滞留在印前环节的时间还有延长的可能。而图书市场存在着热点转瞬即逝的特点,热点效应的形成本身是个系统工程,效应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3—6个月的出版周期对于瞬息万变的图书市场来说,已经存在滞后的可能性,面临丧失最佳上市时机的危险,出版周期的延长,乃至印制周期的延长,更是进一步加剧了销售实现的风险,使国有出版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民营书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很值得研究。以凤凰联动为例,在2009年5—8月间,市场表现较好的图书,如《苍黄》、《手到病自除》等,出版周期都不超过一个月,图书上市一周即加印,并且引发了跟风图书的出现。这说明,这些图书的出版时机掌握得比较好,生活保健类系列图书在上一轮营销运作所形成的热点效应尚未完全消失时及时跟进,在延续原有的热点效应的同时,创造出了新的热点,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产品意识与商品意识:成因分析
同是图书出版企业,在出版周期方面,何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别呢?笔者认为,时间管理意识的强弱,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归根到底,其实是产品意识和商品意识的差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有出版企业在内容生产方面,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的产品意识,图书整体设计能力弱,营销理念落后,产品推销意识仍有不少残留,市场营销尚在摸索之中。表现在印前环节,即为缺乏清晰的时间管理意识与严格的制度设计,生产过程中的相互掣肘(阻碍)及拖沓现象比较严重。
以3—6个月的出版周期为例。国有出版企业虽有出版计划,整体上有以年为单位的出书品种考核指标,但在出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一是对进度没有严格的量化考核指标,出版合同中对出版日期的约定大多过于模糊或者宽松(比如格式合同中规定的“交稿一年以内出版”等,就是个值得商榷的条款,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弹性),这就使得出版周期相当不清晰;二是执行不力,对执行中的偏差也没有有效的纠正措施,稿件质量、责任人工作安排的调整都可能成为延长出版周期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也缺乏明确的认定机制,从而无从追究责任;三是违约成本低,出版合同甲方(著作权人)维权意识不强客观上默认了违约行为,国有出版企业的内部问责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责任人约束力不强,考核中的“情面”因素也使得问责不易落到实处。以上漏洞的存在,使得出版周期随意延长成为“体制内”员工的痼疾,为错失市场时机埋下了伏笔。即使选题设计对于市场热点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也会因为出版周期及其他周期的延长而导致热点拖冷、市场拖小,从而对图书的市场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相比于民营书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国有出版企业的竞争劣势是不言而喻的。
相比较而言,民营书业直接面对图书终端用户,对读者需求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在激烈的同业竞争态势下,只有快速反应才有抢占先机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求得生存与发展。仍以凤凰联动为例。它在合资前经过十多年的市场锤炼,与当当网等主流网络传媒结成了坚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营销渠道形成了互利共赢、休戚与共的共生态势,供货及时与营销跟进是不可割裂的环节。这就促使它在时间管理上形成了严格的制度,严防可能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出现。表现在出版周期上,就是以图书为单位,由公司与责任编辑签订编辑合同,明确约定编辑周期,并对提前、延期分别不同情况制定奖罚措施,让责任人时刻绷紧进度这根弦,把责、权、利以量化的形式明确加以规定,把时间管理贯彻到生产、营销的每一个环节。在这种机制下,人人都有时间管理意识,自我管理、统筹兼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相比于国有出版企业而言,它的人情因素淡薄了许多,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的贯彻力度与效果远大于国有出版企业。
三、学习与超越: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出版企业面对来自民营书业的挑战,要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必须转变观念,引入时间管理,逐步形成足以与民营书业相抗衡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出版周期管理方面,可以考虑由以下几方面入手,变被动应战为主动挑战,让热点“热”起来,“热”长久些。
一是学习借鉴“编辑合同”做法,制定符合图书出版规律的进度考核量化指标。 凤凰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是适应民营书业竞争态势要求的机制,自身已经形成了以内容生产为中心的保障体系。从执行情况看,延期的主要原因不在案头加工,而在装帧设计、封面文案的不确定性上。 借鉴编辑合同做法,要充分考虑到编辑加工自身的规律,在严格执行重大选题报批制度、加强三审制度的前提下,剔除不可控因素影响,合理制定时间管理目标,在利润最大化与质量保障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严格管理与增强企业亲和力的统一。
二是强化内容生产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将时间管理目标分解到内容生产前后所有环节中,形成齐抓共管、以内容生产为中心的时间管理体系,围绕图书项目设计相应的时间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催生编、印、发各环节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是结合时间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时间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相关制度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杜绝人情干扰,为相关配套措施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面对书业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主动查找现有体制机制中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出版周期管理中率先引入时间管理,其余环节改革措施配套跟进,是保证内容生产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有出版企业凭借其在出版行业长期垄断形成的资源优势,固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自身在跨所有制合作方面的有利地位。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国有出版企业的强势地位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只有增强内力,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搏击能力与生存能力,为繁荣我国的出版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全程时间管理,势在必行!评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书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部畅销书的背后都有(民营)书商的身影,也许此言为过了,但是近年来民营书业发展很快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书商以其敏锐的市场意识、灵活的运作机制、快速响应的反应机制、精准的营销策略、强大的发行能力,创造了《明朝那些事儿》(磨铁)、《中国可以说不》(共和联动)、《最小说》(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分公司,民营控股)等销售奇迹。在由国企专营的教材领域之外的其他品种图书中,民营图书企业已经占有约50%—80%的市场份额,成为国有出版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其中的佼佼者,也成为国有出版企业战略合作的热门对象。2009年4月在济南全国书市上揭牌成立的北京凤凰联动文化有限公司,就是这种跨所有制战略合作的产物。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内容生产方面,“体制外”企业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与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这一点,也反衬出了“体制内”(国有)出版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之间的明显差距。
一、“热点不热”与
“热点迭出”:现象描述
国有出版单位企业化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内”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向纵深推进,部分国有出版单位事业法人已经注销,从法律意义上看,国有出版单位已经是图书市场上的平等竞争主体了。然而身份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国有出版单位已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面对同样的图书市场热点,国有与民营图书企业的反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突出表现在:“热源”往往来自民营书商,而国有出版企业,在形成热点与延长热点效应方面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由于出版时机把握不准,“热点不热”、“把热点拖冷”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民营书业中运作较成功者的“热点迭出”形成鲜明对比。影响出版时机把握的因素很多,如选题策划阶段对市场行情的预测、选题组织落实进度、出版周期、印制周期、营销策划等,出版周期的长短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直接关涉能否及时提供适销对路的精神文化产品。
以编辑环节为例。在国有出版企业,教材教辅以外的其他图书的出版周期,一般为3—6个月,由于创意劳动如装帧设计的特殊性与不确定性,书稿滞留在印前环节的时间还有延长的可能。而图书市场存在着热点转瞬即逝的特点,热点效应的形成本身是个系统工程,效应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3—6个月的出版周期对于瞬息万变的图书市场来说,已经存在滞后的可能性,面临丧失最佳上市时机的危险,出版周期的延长,乃至印制周期的延长,更是进一步加剧了销售实现的风险,使国有出版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民营书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很值得研究。以凤凰联动为例,在2009年5—8月间,市场表现较好的图书,如《苍黄》、《手到病自除》等,出版周期都不超过一个月,图书上市一周即加印,并且引发了跟风图书的出现。这说明,这些图书的出版时机掌握得比较好,生活保健类系列图书在上一轮营销运作所形成的热点效应尚未完全消失时及时跟进,在延续原有的热点效应的同时,创造出了新的热点,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产品意识与商品意识:成因分析
同是图书出版企业,在出版周期方面,何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别呢?笔者认为,时间管理意识的强弱,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归根到底,其实是产品意识和商品意识的差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有出版企业在内容生产方面,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的产品意识,图书整体设计能力弱,营销理念落后,产品推销意识仍有不少残留,市场营销尚在摸索之中。表现在印前环节,即为缺乏清晰的时间管理意识与严格的制度设计,生产过程中的相互掣肘(阻碍)及拖沓现象比较严重。
以3—6个月的出版周期为例。国有出版企业虽有出版计划,整体上有以年为单位的出书品种考核指标,但在出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一是对进度没有严格的量化考核指标,出版合同中对出版日期的约定大多过于模糊或者宽松(比如格式合同中规定的“交稿一年以内出版”等,就是个值得商榷的条款,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弹性),这就使得出版周期相当不清晰;二是执行不力,对执行中的偏差也没有有效的纠正措施,稿件质量、责任人工作安排的调整都可能成为延长出版周期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也缺乏明确的认定机制,从而无从追究责任;三是违约成本低,出版合同甲方(著作权人)维权意识不强客观上默认了违约行为,国有出版企业的内部问责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责任人约束力不强,考核中的“情面”因素也使得问责不易落到实处。以上漏洞的存在,使得出版周期随意延长成为“体制内”员工的痼疾,为错失市场时机埋下了伏笔。即使选题设计对于市场热点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也会因为出版周期及其他周期的延长而导致热点拖冷、市场拖小,从而对图书的市场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相比于民营书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国有出版企业的竞争劣势是不言而喻的。
相比较而言,民营书业直接面对图书终端用户,对读者需求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在激烈的同业竞争态势下,只有快速反应才有抢占先机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求得生存与发展。仍以凤凰联动为例。它在合资前经过十多年的市场锤炼,与当当网等主流网络传媒结成了坚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营销渠道形成了互利共赢、休戚与共的共生态势,供货及时与营销跟进是不可割裂的环节。这就促使它在时间管理上形成了严格的制度,严防可能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出现。表现在出版周期上,就是以图书为单位,由公司与责任编辑签订编辑合同,明确约定编辑周期,并对提前、延期分别不同情况制定奖罚措施,让责任人时刻绷紧进度这根弦,把责、权、利以量化的形式明确加以规定,把时间管理贯彻到生产、营销的每一个环节。在这种机制下,人人都有时间管理意识,自我管理、统筹兼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相比于国有出版企业而言,它的人情因素淡薄了许多,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的贯彻力度与效果远大于国有出版企业。
三、学习与超越: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出版企业面对来自民营书业的挑战,要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必须转变观念,引入时间管理,逐步形成足以与民营书业相抗衡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出版周期管理方面,可以考虑由以下几方面入手,变被动应战为主动挑战,让热点“热”起来,“热”长久些。
一是学习借鉴“编辑合同”做法,制定符合图书出版规律的进度考核量化指标。 凤凰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是适应民营书业竞争态势要求的机制,自身已经形成了以内容生产为中心的保障体系。从执行情况看,延期的主要原因不在案头加工,而在装帧设计、封面文案的不确定性上。 借鉴编辑合同做法,要充分考虑到编辑加工自身的规律,在严格执行重大选题报批制度、加强三审制度的前提下,剔除不可控因素影响,合理制定时间管理目标,在利润最大化与质量保障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严格管理与增强企业亲和力的统一。
二是强化内容生产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将时间管理目标分解到内容生产前后所有环节中,形成齐抓共管、以内容生产为中心的时间管理体系,围绕图书项目设计相应的时间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催生编、印、发各环节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是结合时间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时间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相关制度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杜绝人情干扰,为相关配套措施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面对书业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主动查找现有体制机制中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出版周期管理中率先引入时间管理,其余环节改革措施配套跟进,是保证内容生产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有出版企业凭借其在出版行业长期垄断形成的资源优势,固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自身在跨所有制合作方面的有利地位。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国有出版企业的强势地位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只有增强内力,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搏击能力与生存能力,为繁荣我国的出版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全程时间管理,势在必行!评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