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量感” 提升数学素养

来源 :天府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wy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即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短等特征,并具有利用数学知识准确量化的能力。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存在数学量感缺失的问题,虽然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但无法灵活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促进其学科素养提升。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量感”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量感;数学素养
  引言: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缺少量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方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对提升其数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导致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
  “量感”归根究底就是一种感受,是对物体大小、重量、快慢、长短等感受。学生有了良好的量感,在学习知识时效率会更高,但如果缺乏量感,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就会出现一些令人错愕的错误,如“橡皮的长度为5()”要求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单位,一些学生竟然会填“m”、“mm”等,这些错误简直令人费解。这就是其缺失量感的直接表现。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无法理解某些“量”,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学习很多“量”相关的知识,对于身高、体重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其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1]。而对于“吨”、“公顷”等计量单位的学习,由于生活中很难真实感受到,理解起来就会比较难。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应用时出现错误也是人之常情。第二,教学缺乏实践性。在计量单位相关知识讲解时,虽然教材中提供了“实际测量”相关的引导,但教师考虑到一些因素,将这些操作和测量的步骤省略了。如在学习“厘米”这一单位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直尺测量书本,通過实际测量对“厘米”产生正确的认知。但在学习“公顷”时,只是简单的教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计算规律,却不会引导其真正感受“公顷”的大小。因为要加强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实验或是活动,部分教师宁愿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练习上,也不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量感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培养小学数学量感的策略
  (一)借助问题培养量感
  为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兴趣才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大的动力,当其对数学产生兴趣后,自然会产生求知欲,学习潜能也会被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刚开始就要通过提问引出新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可以让其对所学知识充满了期待[2]。举例来说,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1度角的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问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角的概念”,让其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之后再利用故事引出新课,“在角的王国中有很多成员,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做游戏,玩着玩着两个角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更大。角a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更大。’角b说:‘我的开口比你大,应该是我比你打。’”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个角到底谁更大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新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两个角,并向其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用量角器测量一下,看看究竟哪个角更大。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对角的大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通过测量培养量感
  测量是培养学生量感较为有效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其在学习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测量活动,能够更好的帮助其对计量单位产生正确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准备天平、卷尺等工具,带领学生测量生活中真实常见的物体。通过开展测量活动,引导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续应用中也就不会出现低级错误[3]。举例来说,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已经了解了角的概念,那么要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提出将两个角剪下来,重叠在一起比对。教师要赞赏其这一想法,再指正出这一方法的不便性。接着拿出量角器这一教学工具,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其有哪些特点。同学们观察后会发现,量角器虽然是一个半圆形,但是却被平均分成了180份,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而度则是角的计量单位。接着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探究1度角的大小,并尝试在空白处将1度角画出来,并尝试用量角器测量。这种先估后测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对“角的认知”。
  (三)开展体验性教学
  仔细观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难发现,与计量单位相关的教学内容多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相关的理论知识;知道每一个计量单位所代表的是什么;第二,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换算方法;第三,则是引导学生利用“量”来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形成数学素养。这三个部分存在递进式关系,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4]。举例来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认识量,就要先从认识量开始。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向学生分析并讲解量的概念,让其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初步的认识;第二,带领学生回顾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其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化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更系统的认识。
  (四)借助参照物培养量感   量感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是需要后天培养而来。众所周知,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解,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深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部分“量”较为抽象,其理解起来难度较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参照物来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真实的物品讲解“量”所代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其产生正确的认知,并形成独特的感受,有利于数学素养的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量感,不要将教学局限在室内,可以借助参照物开展教学活动。“公顷”、“平方千米”等單位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教师即便是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也很难让其真正理解。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米尺到操场上集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操场中测量出一公顷和一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大。之后,用粉笔将其勾画出来,并让学生围绕其走一圈。这种利用参照物讲解面积单位的教学形式,可以将抽象的“量”更直观的展示出来,从而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升数学素养。
  (五)创设有效情境
  量感的形成不仅需要视觉上的观察,还需要其他感官相互配合,如用手触摸等。学生建立了清晰的量感后,才能接受更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单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学,还要设计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感知“量感”,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5]。举例来说,在学习《亿有多大》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材料:国家体育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成后可容纳观众19000人。 总票数约900万张,预计可销售门票约700万张,预计收入1.4亿美元。之后引出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较大的数,上面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到奥运信息中,就有万、亿等单位的大数。那么,谁能描述一下一亿是多大呢?”由于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种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重视“量感”的培养。接着进入新知探讨环节,由于一亿太大,无法实践探究,教师只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并通过推算计算一亿张纸的厚度,从而对“亿”这一单位有更明确的认知。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缺少量感就会影响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教师应加强对量感的教学。但量感的培养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而是要通过时间的积累,由量变转变为质变。教师在课堂中应突出重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其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张剑.“体验式作业”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添砖加瓦[J].智力,2020(27):49-50.
  [2]王学忠.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2020(29):134-135.
  [3]梁秋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开展[J].百科知识,2020(12):62-63.
  [4]胡跃攀.巧用三个借助 培养数学“量感”[J].教师,2020(09):72-73.
  [5]李莉.借助三大策略,培养学生“量感”[J].教书育人,2020(07):57.
其他文献
摘 要: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本文从认知基础、认知逻辑、认知水平以及认知需要,提出促进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相关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认知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种,一种是实践的经验,另外一种是思维的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中的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数学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不仅为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方向,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对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为了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留有充足的差异性学习空间,顺应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数学教师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立不
期刊
摘 要:“预学后教、分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一次历史性改革与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束缚的状态。而“预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的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课改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对话,知识的沟通融合,情感的升华,也会在“预学后教”中彰显出价值。  关键词:预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识图作图能力,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多角度展示一个图形的建构过程、特征和形式,在脑袋中产生对空间几何图形动态认知。其次整合教材与练习资源,对中高考中立体几何部分内容进行专题归纳,培养学生立体几何解题逻辑思维,形成学科能力。本文将概述高中立体几何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期刊
摘 要:为了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密切关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在此前提下积极分析问题,掌握知识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学习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学的积极贯彻落实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有效的更新与变革,因此高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更新。同时为促进学生的核心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对其教学理念加以更新,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创新出不同的多种数学教学方法,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优化;学生;核心素养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严格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想象的概念和特征入手,诠释了想象力在创新发明及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另外,针对小学生想象思维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培养小学生想象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能力;培养  一、想象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进步,人们对小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力度。数学是小学教育当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该科目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积累以及数学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培育作用。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综合与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衡量小学生个人素质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是现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性分析  在现如今的教育
期刊
简介:一线教师重课堂,擅长上课讲题,对于课题研究存在敬畏感和陌生感。什么是课题呢?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呢?怎样让课题研究变得更接地气,用自己熟悉的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是筆者一直思考并实践的问题。在具体课题研究中,我们可以以“观察、类比、举一反三”等数学学习方法进行课题选题,以“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进行课题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题研究;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方式  教
期刊
摘 要:专题复习课是复习课的重要类型,正确认识专题复习的含义和意义、内容和类型对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专题复习课的关键和归宿。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专题;复习课  引言  初三复习课一般分为基础复习课和专题复习课。基础复习课由于教学资源、相关研究比较丰富,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比较容易把握。而专题复习课,虽然在探索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