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个相信书的人——当然不是尽信书——我有事没事爱翻翻书,工作中也不例外。在我的专业阅读视野中,书分三种:一种聊以娱乐,看看故事,会心一笑;一种是现学现卖,学点方法,简单实用;一种是无招无式,迫你思考,反求诸己。《教学勇气》当属第三种,它不给你提供直接的答案,只是展示开放的心灵具备的力量,带着你认识自己。
关键词:教学勇气;认识自我;教学困惑
一、如果真的热爱,就要知难而进
“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因为热爱而痛苦、而承受煎熬,这似乎是个悖论,但准确地揭示了我的状态。曾经,我抬头四顾,渴望寻求到改善教学的灵丹妙药,固然有所收获却仍旧摆脱不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在惶然与焦虑交织中,课堂上的我,当班主任的我,生活中真实的我,在“打架”。我质疑我的学科,我抱怨我的学生,我不喜欢我自己。然而遇到《教学勇气》这样少有的关注教师内心世界的书籍后,我开始沉静下来省察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最初的那份热情还在吗,为什么当语文老师,为什么来到高中当语文老师,教学中的痛苦和快乐的分别是什么……
最初,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抱着热爱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后来我们小心翼翼闭口不谈,不敢谈,也不愿谈,仿佛说出口就会被耻笑。“我是文学教师,我承认我热爱自己的学科。”“现在,当我思考着教师的工作时,得出一条结论:只有你自己依恋孩子们,离开他们就感到无法生活,只有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你才能找到幸福和欢乐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依恋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时所说的话。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他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言行一致,将这份热爱化为行动,热爱着、行动着、思考着。抛弃虚幻的热爱之情,持之以恒地做出热爱之行,于是,他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和老师。害怕耻笑,害怕受伤而封闭或隐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疲惫,不如坦诚自己的心情,有勇气面对,才有可能改变 。
更尖锐的问题是,我以为自己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学习……但是如果真的热爱,何以如此轻易地被遗忘和消磨,没被转化成能量,却变成痛苦的根源?还是说所谓的热爱,带着自以为是的傲慢,停留在了想当然的层面,成为自欺之词?作者提醒如当头棒喝: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
二、教学困惑的第三个原因
在作者看来,教学困惑有三个原因。首先,学科知识本身的广泛和复杂会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控制上总是难以把握;其次,学生的广泛和复杂也在考验着教师的应变和智慧。接着,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老生常谈,“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复制世界的标准方式可能就有了——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最后,他提出了第三种也是最根本的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就优秀教学而方,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检讨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了解学生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吃透学科也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如果不是在教学中有过快乐和痛苦,如果不是一次次反思省察,我无法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几年的教师经历让我有了一点收获和成长,那就是——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我与我周旋久”终于可以平和欢喜地成为真实的自己。在优秀老师的课堂上,我可以从一节课里看到一位真实的人,在课堂上的相遇正如在生活上的相遇。
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不了解学生,也不了解自己。我带着固有的观念和学生相处,时时不敢忘记自己是个老师——你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如果学生不能满足预期,就指责惩罚;也会厌烦、烦躁、生气,自我惩罚。后来我开始回忆自己高中时的样子,心情;也想起那时身边的同学和故事。再来看看今天的自己和我面前的这些孩子,有着这么多的不同和相同。我意识到,对学生而言没有那么多“应该”,如果每个学生都满足我们的想象和要求,那才是一种灾难。我也观察身边的老师,有的严厉,有的宽容,有的热情,有的理性,他们是那么的不同。有时候我会学着严厉一点,有时候我又学着幽默一点,有时候我温和一点,那时候我仍然不了解我自己,但凡看到别人的好就急于拿来用,然而正是在这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的模仿中我逐渐了解自己。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终于我和学生的相处越来越自然,我自己也感觉到越来越自在。
当我开始省察自身、了解自己,课本上的文章也开始变了,当然更准确地说,因为我这个滤镜变了,所以透过我呈现出的文章也不一样了。刚刚毕业时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李密的《陈情表》无感,课堂上就照搬资料,现在,这些文章已经不再是书上冷冰冰的文字,透过它们,我能看到挣扎的灵魂、深沉的感情,我也看到了自己。“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要解决教学困惑,不要寄希望于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反求诸己更有效。
三、“我是谁”
“我们大多数人共同询问‘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科?
然后讨论更深入了一点,询问‘如何做’的问题——好的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
偶尔,会再深入一步询问‘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
但是,即使有我们也很少问题到‘谁’的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我的自我的品质是如何形成或缺失变形的?如何因我联系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我的同事以及我的整个世界的方式而形成或缺失变形的?教育制度如何能够支持和增强孕育着优秀教学的自我?”
了解自我的内部景观,有三种相互依赖的重要通道:智能、情感、精神。智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寻找方法;情感让我们重视感觉,加强交流;精神则是对生命的爱和工作的渴望。我们不能仅靠智能而变得冰冷坚硬;也不要只依赖情感而变得肤浅脆弱;更无须求助于精神从而脱离现实。真实的生命,完整的内部景观能够在智能、情感、精神三方面找到连接点。过去在不同的阶段,我曾有不同的偏重,而现在我在努力整合,唯其如此,我才能回答“我是谁”“我能成为谁”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勇气》的重读才刚刚开始,而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已然增强,我将继续探究属于我的教学勇气。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
关键词:教学勇气;认识自我;教学困惑
一、如果真的热爱,就要知难而进
“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因为热爱而痛苦、而承受煎熬,这似乎是个悖论,但准确地揭示了我的状态。曾经,我抬头四顾,渴望寻求到改善教学的灵丹妙药,固然有所收获却仍旧摆脱不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在惶然与焦虑交织中,课堂上的我,当班主任的我,生活中真实的我,在“打架”。我质疑我的学科,我抱怨我的学生,我不喜欢我自己。然而遇到《教学勇气》这样少有的关注教师内心世界的书籍后,我开始沉静下来省察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最初的那份热情还在吗,为什么当语文老师,为什么来到高中当语文老师,教学中的痛苦和快乐的分别是什么……
最初,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抱着热爱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后来我们小心翼翼闭口不谈,不敢谈,也不愿谈,仿佛说出口就会被耻笑。“我是文学教师,我承认我热爱自己的学科。”“现在,当我思考着教师的工作时,得出一条结论:只有你自己依恋孩子们,离开他们就感到无法生活,只有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你才能找到幸福和欢乐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依恋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时所说的话。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他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言行一致,将这份热爱化为行动,热爱着、行动着、思考着。抛弃虚幻的热爱之情,持之以恒地做出热爱之行,于是,他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和老师。害怕耻笑,害怕受伤而封闭或隐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疲惫,不如坦诚自己的心情,有勇气面对,才有可能改变 。
更尖锐的问题是,我以为自己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学习……但是如果真的热爱,何以如此轻易地被遗忘和消磨,没被转化成能量,却变成痛苦的根源?还是说所谓的热爱,带着自以为是的傲慢,停留在了想当然的层面,成为自欺之词?作者提醒如当头棒喝: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
二、教学困惑的第三个原因
在作者看来,教学困惑有三个原因。首先,学科知识本身的广泛和复杂会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控制上总是难以把握;其次,学生的广泛和复杂也在考验着教师的应变和智慧。接着,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老生常谈,“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复制世界的标准方式可能就有了——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最后,他提出了第三种也是最根本的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就优秀教学而方,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检讨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了解学生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吃透学科也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如果不是在教学中有过快乐和痛苦,如果不是一次次反思省察,我无法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几年的教师经历让我有了一点收获和成长,那就是——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我与我周旋久”终于可以平和欢喜地成为真实的自己。在优秀老师的课堂上,我可以从一节课里看到一位真实的人,在课堂上的相遇正如在生活上的相遇。
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不了解学生,也不了解自己。我带着固有的观念和学生相处,时时不敢忘记自己是个老师——你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如果学生不能满足预期,就指责惩罚;也会厌烦、烦躁、生气,自我惩罚。后来我开始回忆自己高中时的样子,心情;也想起那时身边的同学和故事。再来看看今天的自己和我面前的这些孩子,有着这么多的不同和相同。我意识到,对学生而言没有那么多“应该”,如果每个学生都满足我们的想象和要求,那才是一种灾难。我也观察身边的老师,有的严厉,有的宽容,有的热情,有的理性,他们是那么的不同。有时候我会学着严厉一点,有时候我又学着幽默一点,有时候我温和一点,那时候我仍然不了解我自己,但凡看到别人的好就急于拿来用,然而正是在这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的模仿中我逐渐了解自己。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终于我和学生的相处越来越自然,我自己也感觉到越来越自在。
当我开始省察自身、了解自己,课本上的文章也开始变了,当然更准确地说,因为我这个滤镜变了,所以透过我呈现出的文章也不一样了。刚刚毕业时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李密的《陈情表》无感,课堂上就照搬资料,现在,这些文章已经不再是书上冷冰冰的文字,透过它们,我能看到挣扎的灵魂、深沉的感情,我也看到了自己。“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要解决教学困惑,不要寄希望于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反求诸己更有效。
三、“我是谁”
“我们大多数人共同询问‘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科?
然后讨论更深入了一点,询问‘如何做’的问题——好的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
偶尔,会再深入一步询问‘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
但是,即使有我们也很少问题到‘谁’的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我的自我的品质是如何形成或缺失变形的?如何因我联系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我的同事以及我的整个世界的方式而形成或缺失变形的?教育制度如何能够支持和增强孕育着优秀教学的自我?”
了解自我的内部景观,有三种相互依赖的重要通道:智能、情感、精神。智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寻找方法;情感让我们重视感觉,加强交流;精神则是对生命的爱和工作的渴望。我们不能仅靠智能而变得冰冷坚硬;也不要只依赖情感而变得肤浅脆弱;更无须求助于精神从而脱离现实。真实的生命,完整的内部景观能够在智能、情感、精神三方面找到连接点。过去在不同的阶段,我曾有不同的偏重,而现在我在努力整合,唯其如此,我才能回答“我是谁”“我能成为谁”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勇气》的重读才刚刚开始,而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已然增强,我将继续探究属于我的教学勇气。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