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几堂观摩课,感触最深的是: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外延伸这个环节的操作。诚然,这体现了语文课实践性的特点,而且,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要求我们须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何以使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既不是不达目的、缺乏火候,也不是失之偏颇的过犹不及,而是达到准而有度呢?
一、立足教材,把握限度
新课程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课内外衔接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怎么延伸、向哪个方面延伸、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都要以教材为本。
二、抓住特点,瞄好准度
语文课程知识丰富,且就某一个知识点而言,可延伸的面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就某一点而言,可延伸的角度是呈放射性的。显然一个明智的教师是不会能延伸的都去延伸,贪多必杂,而收效甚微。这时,我们就要冷静思考,针对语文的特点确定延伸的角度、方向。因此,语文课的课外延伸理应紧紧抓住语文基本特点,瞄准延伸的准度。
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
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特定的教学对象。
2、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三、走进生活,拓宽广度
1、课外延伸方式多样化
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2、课外延伸时间灵活化
(1)延伸在课前。对于内容难于理解的课文,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课前作一些知识材料上的准备,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延伸在课中。课中,要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3)延伸在课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获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
一、立足教材,把握限度
新课程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课内外衔接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怎么延伸、向哪个方面延伸、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都要以教材为本。
二、抓住特点,瞄好准度
语文课程知识丰富,且就某一个知识点而言,可延伸的面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就某一点而言,可延伸的角度是呈放射性的。显然一个明智的教师是不会能延伸的都去延伸,贪多必杂,而收效甚微。这时,我们就要冷静思考,针对语文的特点确定延伸的角度、方向。因此,语文课的课外延伸理应紧紧抓住语文基本特点,瞄准延伸的准度。
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
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特定的教学对象。
2、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三、走进生活,拓宽广度
1、课外延伸方式多样化
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2、课外延伸时间灵活化
(1)延伸在课前。对于内容难于理解的课文,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课前作一些知识材料上的准备,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延伸在课中。课中,要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3)延伸在课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获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