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可采取下列策略:
一、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鉴定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
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课堂态度因子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二、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四、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五、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气氛调控的重要环节。
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的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
七、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一、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鉴定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
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课堂态度因子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二、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四、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五、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气氛调控的重要环节。
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的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
七、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